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世界衰退了,中國怎麼辦?
2019年9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美經濟的"空襲警報"不斷地拉響,但是炸彈卻一直沒有落下來。這樣的事情一再重複,非常容易讓人產生警報疲勞,以為經濟危機不會再來了。實際上,經濟危機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到來,不可能不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最近,歐洲央行重啟量化寬松,並確定進入負利率時代。而美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也跌破榮枯線,讓人非常懷疑接下來的一年美國也會跟著歐洲進入衰退期。於是很多人會擔心:中國是不是也會不可避免地進入衰退呢?
"是的,大概率會。" 對此,我的確沒有什麼聳人聽聞的預判,我相信,一旦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入衰退,中國斷難獨善其身。否則的話,四十年改革開放就會有很奇怪的結論:中國的開放難道是通向瑞士少女峰的棘輪火車,只向上不向下嗎?既然開放融入了世界經濟,那麼世界經濟的衰退也會必然地影響中國。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不太可能有獨樹一幟的結論。
但是,在全世界都陷入衰退的時候,中國和世界其它經濟體會有什麼不一樣的事情發生呢?在微觀層面,我們都知道,一次衰退過後,新的頭部企業往往是那些能夠在衰退中倖存下來的企業,他們往往能夠在衰退中擴張自己的產能。那麼在世界經濟中,如果把一個國家作為微觀經濟中的一個企業,我們也會發現,衰退實際上是後進經濟體擴張經濟的大好時機。在上一次危機過後,中國企業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海外收購,就是這個邏輯的最好體現。沃爾沃被吉利收購,朴茨邁斯特被三一重工收購,都是經典案例。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經濟仰仗的並不是超過歐美企業的技術水準和管理能力,實際上中國經濟最大的優勢在於規模。中國經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過去這句話要被冠以"潛在"二字,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不需要"潛在"去形容這個最大市場了。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市場。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廠,具備最完整的產業鏈和最大的產業工人群體。因此,在中國市場上生存下來的企業,尤其是那些消費品生產企業,往往已經經受了最嚴苛的競爭考驗,具備了最強的市場競爭力。當世界經濟出現衰退,那麼這些中國企業為代表的中國經濟就是生逢其時,恰好能夠最小阻力地拓展世界市場,在產業鏈上向上轉型升級。所以,從這個角度思考,面對世界經濟的衰退,中國經濟的機遇更加大。
那麼,這樣的優勢的邊界在哪裡呢?任何的規模優勢都有一個極限,越過了這個極限,規模優勢會變成規模不優勢。中國經濟的規模帶給企業一個做大的良好環境,但是這並不先天地允許中國企業變強。在做大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持續地技術創新,在最終達到規模優勢的邊界之前就變成為技術優勢,才會最終導致中國經濟的整體實現轉型升級,建立真正的創新型經濟體。對於宏觀經濟來講,政府要做的,並不是一味地勸說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而是設計出一個有利於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制度和宏觀環境。改革現有的大學教育制度,提供足夠任正非使用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改革現有的科研體制,讓搞科研的真的能夠看到成為比爾蓋茨喬布斯的可能性,才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這些事情,現在變革了,成果卻不一定看得到。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科研的成果往往要到幾十年後才看的到,這是百年大計。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