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太陽能
來自太陽輻射出的光和熱所具有的一種能量。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岌岌可危的德國光伏產業
德國大小城市內,光伏設施隨處可見,但其中已經很難見到德國本土技術。一波又一波的破產申請使本已岌岌可危的德國光伏產業雪上加霜。在私人住宅領域,太陽能熱潮也開始降溫。
中國欲重拳治理製造業內卷
面對生產者價格戰加劇引發的通縮風險,北京正釋放明確訊號,或將開啟新一輪工業產能削減行動。此舉旨在穩定市場秩序,但專家警告,相較十年前的供給側改革,此次行動面臨更高難度和就業挑戰。在外部貿易摩擦升級、內部需求不振的複雜背景下,中國如何平衡增長
德語媒體:產能過剩窒息中國經濟
媒體看中國
《科隆城市報》報導指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外表雖然光鮮亮麗,但事實上,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戰已經令相關企業不堪重負。《日報》評論指出,面對川普的關稅大棒,歐洲也應效仿中國制定出自己的應對戰略。
牆外文摘:中國利用伊朗危機,扭曲「後西方主義」的本質
牆外文摘
有評論指出,中國正在利用伊朗問題,藉由宏大敘事扭曲其本質,並且試圖讓「後西方中心」與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對立。
德國在電池專利競賽中落後亞洲
德國專利局年度報告顯示,韓國、中國、日本在關鍵電池技術領域專利申請數大幅領先德國。
太陽能產業方興未艾 德國總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
根據德國太陽能產業協會的數據,德國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已經突破1億千瓦,排名全球第四,位列中國、美國、印度之後。在全球範圍內,太陽能發電今後幾年也將維持兩位數增速。
告別核電 台灣能源撐得過中國攻擊嗎?
中國過去幾個月多次在台海軍演,引發對兩岸緊張局勢加劇的擔憂。今年5月,台灣最後一座運轉中的核能發電機即將除役,台灣的能源安全也成為討論話題。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如果被中國封鎖,台灣能維持多久的自供電?
德國經濟陷入低迷的五大原因
德國五年來沒有實現顯著的經濟增長,甚至在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出現經濟萎縮。長期被視作歐洲經濟的「火車頭」的德國究竟怎麼了?美聯社列出了德國經濟低迷的五大原因。
電動車電池雙向充電 – 如何做到?
通過雙向充電,電動車電池不僅能為電動車充電,還能向建築供電。此外,還可以在電力過剩時儲存電力,並在供應不足時釋放電力,從而穩定電網供需。
牆外文摘:中國經濟為什麼再也搞不起來了?
政治經濟學者許成鋼認為,如果恢復經濟的發展不得不從基本上動搖極權制,那麼中共一定是不能接受的。它不會自己放棄,但是並不意味著極權制不會垮塌。
美國將對中國光伏產品提高關稅至50%
拜登政府計劃對來自中國的太陽能晶圓、多晶矽以及部分鎢製品加徵關稅,以保護美國清潔能源產業。
中國——全球氣候政策的新領袖?
儘管中國政府在國內已經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但同時也嚴重依賴於煤電。隨著川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如果美國退出國際氣候政策舞台。中國是否能填補這一空白?
納米比亞最大太陽能電站:德國出錢 中國建造
今年9月,納米比亞國家電力公司和兩家中資企業簽署協議,建設該國最大的太陽能電站,大幅提高發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八成資金由德國提供。業內人士披露,德國太陽能廠商根本就沒有參與競標。
大幅上調對華關稅 美國發布最終決定
美國政府最終敲定對一系列中國進口產品大幅加徵關稅,多項新稅率將於9月27日生效。此舉引發業界不滿的同時,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也作出回應。
在中國的信心降至最低點——歐盟商會警告中國或失去吸引力
市場準入困難、規則不透明、需求疲弱:在華外企也問題重重。中國仍是個好選擇嗎?歐盟商會發出警告。
不能輸給中國:美國採取了哪些限制措施?
美國視中國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國會兩黨在對華政策上保持高度一致,均表示不能輸給中國。拜登政府出於國家安全以及經貿利益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政策與措施。
美提高中資太陽能板關稅 或促東南亞能源轉型
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產品徵收關稅可能會進一步削弱歐盟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但同時也有助於歐盟的綠能轉型。
中國能源格局出現變化 風能和太陽能首次超煤電
中國的能源供應格局正在發生變化。據能源咨詢公司睿咨得能源的統計,今年6月,中國的光伏和風能發電量首次超過煤炭。預測顯示,到2026年,光伏將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能源來源。
中國在建風光裝機規模全球領先 去年或已碳達峰
一項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在建大型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和風電項目合計裝機容量佔全球總量的近三分之二。另有分析再次得出結論,中國碳排放量可能在去年已達到峰值。
國際能源署:2024年清潔能源投資將達2兆美元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全球太陽能發電的投資超過所有其他電力來源投資的總和。中國將在2024年的全球清潔能源投資中佔據最大份額。
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加徵高額關稅
美國政府宣佈,將對包括電動車在內的一系列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拜登在選舉之年的這一舉動,可能加劇美中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磨擦。拜登也透露習近平曾問他為何對中國如此不公,他的回應則讓習近平沉默以對。
兩家中企退出羅馬尼亞太陽能園區競標
因涉嫌接受非法國家補貼,歐盟對中國兩家太陽能企業展開調查後,上述兩家企業已經撤回了在羅馬尼亞太陽能園區的競標申請。
媒體:美國將對中國電動車關稅提高3倍
據美國媒體報導,華盛頓計劃對中國的電動車、半導體、太陽能設備、醫療耗材等加徵關稅。其中對電動車的關稅將提高3倍。
德語媒體:貿易爭端的背後是地緣政治較量
德國《經濟周刊》認為,中國政府斥巨資補貼本國企業,其實是為全球地緣政治鬥爭進行投資,從而綁定歐洲依賴中國經濟,而德國太陽能產業則不幸成為了犧牲品。瑞士《新蘇黎世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反對唱衰中國經濟。
德語媒體:肖爾茨重蹈了梅克爾覆轍
德語媒體《商報》指出,肖爾茨在北京犯了與前任梅克爾一樣的錯誤,過於以大型企業利益為導向,而不是為德國爭取利益。德國網路編輯部發表評論寫道, 為了防止中國過剩的光伏產品破壞歐洲市場,歐盟必須推出長期產業政策。
德語媒體:抱怨中國產能過剩 既虛偽又短視
《商報》觀察到義大利在去年退出「一帶一路倡議」後,目前正在努力加強同中國的貿易往來。《新蘇黎世報》問道,「什麼是產能過剩?假如一個國家只為自己的市場進行生產,那麼貿易從何談起?」
耶倫訪華帶警訊 中美最佳狀態「管控下的對立」?
中國的大規模補貼導致產能過剩,溢出至全球市場,對其它國家構成壓力。美國財長耶倫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第二次訪華,尋求傳達這一訊息。專家指出,儘管中美重返對話,但主要摩擦點未能解決。
歐盟對兩家中資光伏企業展開反補貼調查
周三,歐盟宣佈對兩家中國背景太陽能電池板企業展開調查。這兩家企業涉嫌接受補貼,布魯塞爾擔心,這類補貼令歐洲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德國一家光伏初創企業如何逆風而起
德國光伏市場很大程度被中國廠商佔據。儘管如此,德國初創企業Sunmaxx仍在擴大產能,這是為什麼呢?
美質疑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 北京反駁:雙標
中國力推太陽能、電動車等產業,近期遭歐美批評其政府補貼可能導致大量廉價產品湧入他國市場,「過剩產能」衝擊全球。最新的批評來自美國財長耶倫。
客座評論:中國的「生產過剩「是個偽命題,如果......
張俊華
如何解決「新三樣」的出路涉及到能否部分解決中國現有的經濟問題。但中共領導的政府能換一套思路,在鄧小平改革的路上走下去,中國的「生產過剩」也許就會是一個偽命題。
中國光伏產業步入「寒冬」全球最大製造商也難敵裁員
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製造商隆基綠能周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將裁員5%。此前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稱,隆基綠能計劃裁員近三分之一,以節省成本。
難敵中國價格競爭 歐洲最大光伏組件廠關門
瑞士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商Meyer Burger宣佈,將關閉在德國東部的生產廠。面對中國競爭對手無法比擬的價格優勢和德國政府扶持光伏產業的政策遲遲難以出台,這家公司計劃將產能遷往美國。
歐盟光伏產業陷危機
歐委會宣佈2024年前減碳90%的新目標,以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為了實現減碳目標,歐盟計劃大幅依賴可再生能源。但面對獲得巨額補貼的中美競爭對手,歐盟的光伏產業舉步維艱。
客座評論:中歐一場貿易戰幾乎難以迴避
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中國國內經濟不景氣,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危險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漸增加。而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解決這個問題已有一套對策。只是這個做法勢必將引起中國與世界,特別是歐洲在貿易上的衝突。
德語媒體:中國反腐敗取得勝利?言之過早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習近平打擊貪腐對解放軍部隊造成的影響;《商報》指出,中國太陽能市場已過於飽和,許多小公司將無法在激烈的價格戰下存活。
日本月球探測器在著陸一周多後恢復動力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周一表示,其小型無人探測器「月球狙擊手」已經恢復動力、繼續運行。此前,該探測器曾因太陽能電池板的朝向錯誤而面臨電力不足的問題。
德語媒體:習近平正在危害中國的科技創新力
按照中國官方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到2049 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0 周年之際,中國將成為世界頭號科技大國。
德語媒體:利用墨西哥作為進入美國的門戶
德國《經濟周刊》注意到,中國多家電車生產商紛紛湧進墨西哥,不僅在那裡出售,也在當地設廠生產,此舉已引起美國的高度懷疑。《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使用中國生產的廉價產品推動能源轉型,也許不是壞事。
日本無人探測器成功登月 但太陽能電池出故障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表示,其小型無人探測器「月球狙擊手」成功在月球著陸。日本由此成為第5個將航天器送上月球的國家。不過日方也表示,由於太陽能電池的問題,「月球狙擊手」面臨電力不足的問題。
德語媒體:起來,不願再沒落的德國光伏產業
中國在全球光伏產業的主導地位引起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的不安,因為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將石油和天然氣作為戰略武器一樣,中國也有可能在太陽能領域採取同樣的做法。德語媒體探討歐洲應拿出怎樣的戰略力量才能抗衡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優勢。
中國在太陽能行業遙遙領先於歐盟和美國
新報告傳遞了這樣一個明確的訊息:即在太陽能組件生產方面,美國和歐洲已無法與中國競爭。
特斯拉再建超級工廠:為新能源生產儲能電池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特斯拉在上海完成拿地簽約,將建造生產儲能電池的工廠。這種電池不是用於電動汽車,而是為電力設施儲備電能。隨著中國風能、光伏產業擴張,對電力儲能的需要也增大。
德語媒體:歐委會主席應牢記的事
德國新聞雜誌Telepolis的評論認為,本周的歐中峰會並未對增進雙邊關係起到多大的作用。 《商報》評論則指出,美國當前除了應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同時也應避免頒布可能損害中產階級的貿易協定。
中國的雙重身份:一半是先鋒 一半是罪人
中國被看作是可再生能源的先行者。中國為自己制定下到2060年實現氣候中和的目標,但另一方面這個國家卻仍在大舉修建火力發電廠。中國為何會擁有這矛盾的「雙重身份」?
德語媒體:光伏產品價格猛跌 是中國的錯?
歐盟外交最高官員波瑞爾今年曾兩度推遲訪華,《商報》介紹了他周四開啟的中國之行最重要的看點;《法蘭克福評論報》則關注了中國光伏產品大舉佔領歐洲市場後引發的反彈。
電動車不能重蹈光伏覆轍?歐中光伏產業的「恩怨情仇」
歐盟擔心本土汽車製造商被有價格優勢的中國競爭對手搶佔市場,就像當年本土光伏產業被中國太陽能產業擊敗一樣。如今,歐洲已對中國光伏產品形成了巨大的依賴。
中國陰影下 歐洲光伏產業復興希望渺茫
俄烏戰爭加劇了歐洲的能源危機。為擺脫這一困境,歐洲正通過擴大太陽能發電來加速能源轉型。然而,歐洲對中國產光伏設備的依賴程度超過了當初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超過四分之三的太陽能發電板來自中國。
中國光伏業高管在德被拘 檢方稱涉經濟犯罪
來自中國江蘇的一名太陽能企業股東和前高管因在德國受到經濟違法指控,在慕尼黑機場被拘捕。雖然他很快被釋放,但案件進展仍令人關注。
印度考慮削減光伏板進口稅 產品9成來自中國
消息人士稱,印度考慮將光伏板的進口稅減半,並同時降低光伏產品的商品與服務稅,以此彌補本地產能的不足,滿足不斷增長的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去年,為抑制來自中國的進口,印度對光伏產品徵收高達40%的關稅。
上一頁
第1 頁,共8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