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競賽:歐洲也希望擁有一席之地
2025年9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位於瑞典基律納的艾斯蘭格國家航天中心(Esrange Space Center),是歐洲發展軌道火箭項目的基地之一,目的是賦予歐洲從本土發射衛星的能力,進而獲得參與太空競賽的資格。
歐洲太空政策研究所所長穆勒( Hermann Ludwig Moeller)表示;「同他人相比,我們已經有了明顯的差距。我認為,如果歐洲想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在太空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將相關投資增加一倍。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一定能趕上其他國家,畢竟他們也不會原地踏步。」
赤道附近的歐洲航天港
目前,歐洲唯一一個能夠發射火箭和衛星的太空基地設在赤道以北五百公里處的南美洲法屬圭亞那。此外,歐洲有時也會借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NASA 發射場。
今年3月,德國的私營航天公司 Isar Aerospace 在挪威北部的安德亞航天港進行了首次火箭發射試驗。這裡也是歐洲擴展其航天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基地。運載火箭升空30秒後墜入大海,但公司事先就認為首次試射就能完美進入軌道幾乎沒有可能,因此,仍將這次短程飛行視為成功。
穆勒相信,未來一年之內,從歐洲大陸發射的火箭就可以成功進入軌道,但他不願預測發射基地的具體位置。他表示,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德國以及英國也都在尋求建立太空港的可能性。
而在世界其他國家,例如印度,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啟了太空研究。目前印度不僅能為本國和其他國家發射衛星,還在2014年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2019年,印度的登月嘗試失敗之後,該國很快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創舉:2023年,印度成為第一個登陸月球南極附近區域的國家,科學家相信,該地區可能擁有冰凍水資源。此次登月普遍被視為印度科技事業的重要里程碑。
除此之外,紐西蘭和澳洲也在努力發展商業性航天工業。
北歐基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無論是瑞典的埃斯蘭格,還是挪威的安德亞,它們的航天史都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而位於地球極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則是它們得天獨厚的優勢。
例如由瑞典航天公司營運的埃斯蘭格基地位於北極圈以北200公里的縱深地帶,同赤道附近的航天設施相比,架設在這裡的天線更容易同環北極衛星進行通訊。該基地另一個優勢則是其龐大的規模,埃斯蘭格航天中心佔地六平方公里,曾進行過火星探測器的降落傘試驗、亞軌道火箭試射以及平流層氣球試驗。
埃斯蘭格最大的優勢則在於其佔地5200平方公里的火箭降落區:這裡擁有一望無際的樺樹、松樹和雲杉林,一路綿延至瑞典北部苔原,毗鄰挪威和芬蘭邊境。 遼闊的無人地帶便於科學家發射火箭並回收殘骸進行研究。 同理,安德亞太空港則位於挪威的一個海島上,火箭殘骸可直接墜入大海,安全風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安全與防務
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川普就任的第一周,就宣佈啟動價值1750億美元的「黃金穹頂」導彈防禦系統,以保護美國免受遠程導彈威脅。該計劃成功之後,將意味著美國會首次在太空部署武器,並可以在敵國從地面發射導彈後的數秒之內將其摧毀。美國推出此項計劃之前,中國在2021年進行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試驗,成功發射了一種先進入地球軌道,然後重返大氣層的導彈系統。
目前,歐洲則並不具備相應的防禦能力,過去數十年裡,歐洲在防禦方面一直依賴美國提供的保護。但美國副總統萬斯今年二月已經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出了明確的警告:歐洲不能繼續依賴美國,而是必須在防務問題上更大程度地「自力更生」。
萬斯的講話以及川普前盟友億萬富翁馬斯克在俄烏戰爭上的表現,都令歐洲領導人如夢初醒。
穆勒表示:「歐洲必須擁有自己的太空生態,擁有憑借自己能夠掌控的手段做出反應的能力。」
商業化航天業的興起
除了超級大國之間的太空競賽之外,商業公司也在積極開發太空市場。馬斯克的SpaceX和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BlueOrigin等公司已經證明,太空不再只是NASA等政府機構的專屬領域,而且太空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商機。
預計未來五年內,人造衛星的數量將急劇增多。瑞典航天公司也希望通過埃斯蘭格太空基地擴展其衛星發射業務。發射業務負責人烏內爾(Ulrika Unell)表示,太空裡的人造衛星同地球上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當意識到,頭頂數百公里高處的衛星直接影響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應想一想,我們在使用手機,獲取各類訊息時,這些數據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收集到的?太空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的共同資產。」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