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0708 Wochenpresse
2010年8月7日《商報》寫道:"中國在向外國競標者廣泛開放政府採購方面持頑固態度。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孫振宇在北京說:西方不要對中國'要求太多'。目前,正在就中國想要加入的《政府採購協定》具體內容進行談判。專家們估計,中國政府每年採購和訂貨價值接近800億歐元。這個數額每年都增長大約15%。"
"在當地的西方企業發現,中國在分發採購單方面並非總是公平的。儘管它們的報價(與中國的企業)一樣好,可是只能一再旁觀訂單被交給中國的競爭對手。西門子老闆彼得‧羅旭德 (Peter Löscher)在幾周前訪問中國時說:'我們期待著德國公司及其合資公司在招標領域獲得同樣條件'。他指出,許多具有創造價值能力的企業在當地生產,實際上就像中國企業一樣。他對中國計劃加入相應的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表示歡迎。但是,他也表示,總體而言,(中國)還得做出許多努力以創造自由市場的精神。"
中國加入協議依然有障礙
《商報》說:儘管溫家寶總理"直截了當地宣佈已經有了機會均等",但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代表孫振宇看待這個問題有所不同",表示要加入的這個協議對中國來說還是一個"相當新的概念"。《商報》並指出:"加入《政府採購協定》對中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日益強大的中國出價者將以此獲得通往41個協定成員國招標的優先通道,包括歐盟和美國。"
"從西方公司的角度來看,(中國加入)《政府採購協議》談判的成功也是完全值得追求的,儘管實際效果還不明確。中國國家領導人對開放市場的口頭表態已經相當多了。歐盟貿易促進委員會的一份立場文件對這個題目相應的表示‚希望現有的規定適用於所有的招標。比如,對德國也非常重要的風力發電機市場。自2005年以來,沒有任何外國競標者得到過機會。
與中國就招標的爭吵已經長達十年之久。當這個新興工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就有意識地把這個課題排除了出去。北京後來在三年前提出了申請,對簽署協議首次作出義務性的承諾。草案對世界貿易組織來說還不夠。2010年孫又遞交了一份修改稿,較之以前,新草案還加入了小額採購的內容。此外,(實行期限)過渡期也從15年減少到5年。"
《商報》指出,影響中國順利加入協議的另一障礙是:"《政府採購協議》的一批現有成員向中國提出要求,把省級政府和完全的國有企業也納入進來。而新草案並沒有包括這些。"
編譯:林泉
責編:石濤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