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兩黨協議-有一絲無可奈何
2002年10月18日談判結果內容貧乏的主要原因是令人無奈的經濟狀況。經濟的蕭條使得稅收來源更加枯竭,持續的高失業率和社會保險體制的艱難局面進一步擴大了補貼的需求。因此,執政聯盟的首要義務就是平衡下一年的財政預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後,執政聯盟成功的履行了這一義務。
聯邦財政部長埃歇爾表示願意放棄他自己的節約計劃,這一點至關重要。這樣一來,聯盟政府就有了明年增加舉債的可能性。為了實現2006年還清所有債務的目標,紅綠聯盟必須最遲在2004年的財政計劃中彌補這一過錯。
如果到了2004年經濟重新開始回升,稅收增加,聯盟政府的這一嘗試將會順利收場。如果屆時經濟局勢沒有迅速好轉,根據目前的估計,這種復甦的可能性不大,那麼聯盟政府的處境將會十分尷尬。屆時只能破釜沉舟,採取現在所不敢採取的更加大膽的步驟。
施羅德第2屆政府的業績如何,首先取決於是否成功的減少了失業率。為此,聯盟政府宣佈實施所謂的哈爾茨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及時介紹工作,對那些具有勞動能力,但是並不非常願意工作的人施加一些壓力。
然而,過去幾年中削減或者是因公司倒閉而消失的工作崗位未能重新恢復。在就業領域也是一樣,只有經濟復甦才能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為此需要減少投資者的負擔。但是聯盟協議中卻明確規定了增加稅收和薪水附加費用。德國聯盟政府可以根據這一新的聯盟協議渡過4年執政期,但是將不可能帶來國家的進步。
新內閣的人員組成
剛剛組建完畢的聯邦政府新一屆內閣是50年來人數最少的一屆。以施羅德總理為首的內閣包括13名部長,比上一屆內閣少了一名部長。迄今為止,規模這樣小的內閣只有1949年至1953年艾德諾領導下的內閣。
取消勞動部建制,將其職權範圍劃歸經濟部和健康部是造成內閣成員減少的原因。共有五名原內閣成員離職,新近進入內閣的四名部長都是社民黨人。內閣中的綠黨籍部長仍然是三名。
施羅德將於10月22日由聯邦議院選舉通過,連任聯邦德國總理。他將是第七任聯邦德國總理,也是繼維利-布蘭特和赫爾穆特-施密特之後,第三任社民黨總理。
外交部長和聯邦副總理仍由大選中綠黨的第一候選人菲舍爾出任。現年70歲的內政部長希利原本計劃引退,但在施羅德總理的挽留之下,他將留任到下屆大選。同時留任的還包括財政部長艾歇爾。內閣成員的重大變動之一,是原北威州州長克萊門特應施羅德之邀,擔任新成立的經濟和勞動部部長。這樣,克萊門特一人取代了兩名部長,即勞動部長裡斯特和經濟部長穆勒。他今後四年的主要任務是推進就業市場的改革事宜。
三個月前,取代沙爾平擔任國防部長的施特魯克也將繼續擔任這一職務。農業及消費者保護部則將在今後四年繼續由綠黨人士屈納斯特所掌管。除克萊門特之外,內閣中的新面孔還包括,前不久突然宣佈辭職的前布蘭登堡州州長施托爾佩,施羅德斟酌再三,決定任命他為交通、建築及東部建設部長。前司法部長多伊布勒格梅林被指責曾將布希總統同希特勒作過不恰當的比喻,被迫在大選結束後一天宣佈辭職。社民黨女政治家塞普裡斯將在今後四年接管司法大權。另外一名新部長也是女性,前巴伐利亞州社民黨主席施密特被任命為新一任家庭部長,連她本人都頗感意外。
環境部、教育部以及發展援助部均保留上屆政府的原班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