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意打伊拉克,布希是否有心理病?
2003年2月13日人們注意到,美國總統布希在演說中常常使用宗教色彩強烈 的字眼,諸如「邪惡軸心」、打擊恐怖主義的「十字軍」,在每次演說結束時,往往不忘加上一句「上帝保佑美國」。乍一看,布希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但據宗教問題專家和心理學家分析,布希這樣選擇宗教詞匯,同真實的宗教沒有太多的關係。其一,布希想借助宗教詞匯以及宗教背景使他操縱的權力具有更高的合法性,是為其政治目標服務的。其二,將一個十分複雜紛呈的世界簡單地劃分為善者和邪惡,這種做法可以上溯到古代波斯的旨在刻劃絕對善惡品質的二分法宗教。而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不論從意識形態還是從心理學分析看,這類劃分不僅十分危險,而且非常盲目且不負責任。
那麼,布希崇尚戰爭究竟怎樣理解呢?德國著名神學家德雷維爾曼 (Drewermann) 認為,沒有人能夠從新約裡讀出可以打一場防禦性戰爭的含義。如果有誰這樣做,那麼不是他沒有讀懂聖經,就是正在同基督教背道而馳。因為,基督教從來不為殺戮人生提供合法的證據。布希之所以不厭其煩地使用宗教詞匯,說到底是為了贏得美國一批宗教虔誠者的支持。這些人為數不多,但卻在美國的各類選舉中常常扮演了天平砝碼的角色。
德雷維爾曼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解釋布希以發動戰爭為使命的心態。心理分析學從不孤立地看待人的行為,因此,布希對宗教敬畏的態度可以同他父母的宗教價值觀聯繫起來,或者說直接源於他的父母。1991年老布希就說過,戰勝伊拉克是「善者」的勝利。現在,小布希只想傳承父輩的訓誡,從勝利走向下一個勝利。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不去考慮僅1991年的那場勝利,就是以20萬人的生命、數10萬人的傷殘為代價的。基於這樣的經驗,「善者」從何而言呢?
個體神經質與社會心理狂綜合症
再看布希的成長過程。在父輩眼中,小布希一向算不上佼佼者。相反,他曾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家族的一塊心病。先是酗酒,戒酒之後又有過吸毒的經歷。告別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之後,布希不自覺地在內心深處潛在的自卑感的驅駛下,發憤克己,以父輩為榜樣,把他們的道德觀深化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由此可見,布希是戀父情結和原教旨主義混合的產物。對他來說,接受父親和上帝的聯合委任,去打一場更大、更漂亮的戰爭,如同天職。這在心理分析學中被看作是患有個體神經質同社會心理狂綜合症,它的症狀便是以替天行道為己任,處處誇張地表現自己。
操縱布希者
以上分析只是針對布希而言,而人們不能將布希同美國政府完全相提並論。公證地說,布希本人也深受別人的操縱。他身邊的那些人,比如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都是當年海灣戰爭的主戰派干將,大有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勢氣。國務卿鮑威爾看上去屬於溫和派,其實只是聽命權勢的人物。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萊斯女士則心比天高,是宣傳戰爭能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夫維茨告訴世人,伊拉克之戰將給世界帶來長久的富裕、民主和人權。
媒體的責任
然而,正是911事件之後,美國人民深切的感到安全政策的重要性,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民意測驗顯示,美國大部分公民支持布希的伊拉克政策。德雷維爾曼認為,這也只是表面現象。首先因為對恐怖主義所懷的恐懼心理使他們別無選擇地暫時支持政府。其次,美國的媒體目前並沒有對世界局勢做客觀公正的報導;可以說,媒體已扮演了替戰爭進行宣傳的角色。新聞自由變成了一個空洞的辭藻。假如不是這樣,為什麼當兩萬5000名反戰人士在白宮門前舉行示威遊行時候,美國各大媒體幾乎和諧一致地保持了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