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當「駐外記者」
2007年6月15日IJP:跨越國界,體驗駐外
位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科尼希斯坦(Königstein)的「國際記者項目」IJP(Internationale Journalisten-Programme)是一個「記者為記者」的共享組織。其任務是向天資聰慧的年輕記者提供機會,讓他們派駐國外一段時間,進行採訪實踐,目的是讓這些活躍的記者跳出自己的國界,以加深對政治、經濟、文化的理解。
這個項目得到德國外交部的支持,獲得了政府公共資金撥款,此外也接受企業和私人贊助。每年,該項目資助了120個獎學金記者,涉及平面、電視、廣播和網路各媒體,資助記者的年齡從18歲到40歲,分佈在40多個國家。通常的方式是與國外的媒體交換記者,以客座記者的身份在對方媒體工作6周以上,同時作為駐外記者為本媒體供稿。根據地區不同,資助的獎金在2500到5000歐元。
今年,國際記者項目從近百名申請人中,確定了5名亞洲記者,從4月27日到6月30日,分別在柏林的幾家著名媒體進行兩個月的駐外實踐。除了2名越南記者,另外3個都是來自中國新聞業內的青年才俊。作為對應的交換,6個德國記者也分別前往中國和越南的合作媒體,體驗在那裡「駐外」的生活。
主流媒體,資深記者
70後,精通英語,主流媒體,資深記者,財經/政法新聞,這些是他們的關鍵詞。
2005年7月底,《中國青年報》記者王俊秀在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之後,最早向外界傳播了「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驚人現實。現在,她進駐柏林的《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曹海麗則在《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蹲點」。她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新聞學院,供職的《財經》雜誌在業內以權威專業報導和勇於刺探新聞禁區著稱。作為雙語記者,2003年,曹海麗曾被派駐香港,成為最早報導非典事件的記者之一,並因此獲得當年世界衞生組織授予的記者獎。
「大概他們認為我們是中國記者當中比較有思想的人」,作為資深財經評論員,吳木鑾這樣評論他從眾多申請者脫穎而出的原因。吳木鑾來自一家經濟類大報,擁有8年新聞從業經驗,獲過多個獎項,大量文章見諸網路報端。目前,吳駐訪的單位是柏林的《世界報》(Die Welt)報社經濟部。
65天,德國印象速成班
一到德國,曹海麗就把MSN上的簽名換成德語:Ich moechte alles vergessen(我想要忘掉一切)。這之前,她的簽名用的是英語。
英語是項目的運行語言。但在赴德之前,德國方面仍然為三名中國記者提供了免費的德語入門課程,委託DIHK (德國工商大會)北京代表處授課。這門被馬克-吐溫斷言需要三十年才能掌握的語言,他們三個月就要速成之,消化不良不可避免。儘管如此,速成的德語還是為如今的柏林生活提供了很大幫助。
從4月底到柏林報到後,他們先是接受為期三天的集訓,由幾家合作媒體記者分別講座,與他們交流。隨後分別進駐接待單位,參與對方的日常工作流程,從開編前會、確定選題、組織採訪,到排版、最後文章發表。每天,他們與德國同事一同上班,跟蹤觀察德國新聞同行們的工作方式,相互交流,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完成自己的採訪。
這期間,國際記者項目還為他們組織了三次大規模采風。一次是從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然後南下慕尼黑,訪問了商業銀行、安聯保險和西門子等大公司,與企業高層對話;另一次是參觀魯爾區和蒂森-克虜伯集團。6月中,他們將去港口城市漢堡,採訪那裡的空中巴士等項目。
記者,盡量離現場更近一些
不僅要適應德國培訓節奏,記者們同時也密切跟蹤國內時事,以保持訊息同步。吳木鑾一直對廈門的反PX遊行表以關注。他借萊茵河的例子,撰寫了 「萊茵河污染事件與廈門的財政飢渴症」一文,評論「德國雖是化學工業強國,但是在化工項目方面的選址是非常慎重的。」
他們工作勤勉,通過便攜電腦、網路、手機等現代通迅工具,源源不斷地向國內媒體發送有關德國的稿件。短短一個多月,他們的視線覆蓋了方方面面,關於股市,關於G8,關於西門子賄賂醜聞,關於德國勞工制度、教會稅、醫療保險體制,關於德國的一切。
時值中國股市跌浮震蕩,財經評論員吳木鑾同時觀察了德國股市,用短短1000來字概括了「德國人不愛炒股的真實原因」。他認為股市興趣與民族性格有關:德國人太「理智冷靜」,所以不愛「炒」。對此,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質疑這個論斷是否過於主觀,缺乏根據?吳表示,新聞記者不是學者,「現在國內比較提倡的觀察方法是從一角切入,觀點鮮明最為重要」,這樣才能適應目前快餐閱讀的報導風格。
採訪型記者曹海麗則顯得謹慎。她認為如果沒有長期跟蹤,只對事態截屏分析難免出現失真,甚至誤導讀者。她更偏好對事件性新聞的報導。比如6月6日至9日在北德舉行的G8峰會,她在事前做了大量準備,並隻身奔赴海利根達姆現場,「記者的本能讓我想離得更近一點」。
在4000多名記者與10萬抗議者雲集的採訪大戰中,曹海麗遭遇了鐵路被示威者截斷、新聞中心組織混亂等實際困難,但都設法一一克服,最終完成採訪任務。工作很累,成績斐然:在給《財經》發回多篇G8的稿子後,她在採訪手記「反G8抗議遊行反對什麼?」中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遊行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現實並不重要,遊行者的觀點是否正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權利」。
德國記者專業,中國記者更有理想
對這個項目總體評價,曹海麗表示機會很好,「能夠以工作的狀態,觀察德國,體會還是很不一樣」。此前她曾四次來德國,但都是觀光性質。吳木鑾的感覺是「項目總共65天,還是有點短。」他也承認走馬觀花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世界之大,之複雜,不可能有絕佳的觀象台,但求管中窺豹,見其一斑。
然而德語不通,制約了交流水準和採訪深度。不能瀏覽德語報紙,看不懂德語電視,很大程度影響了他們對德國社會更深入瞭解,身臨其境卻又隔了一層。他們抱怨道:「德國這裡還是不夠國際化,比如柏林的地鐵,只聽得到德語,不像其他國家首都兼用英語報站。」在組織類似G8這樣的大型國際會議中,德國方面仍然沒能提供相應的英語電視節目,也顯見遺憾。
這次記者們考察的對象以企業為主。德國企業與媒體的關係清新健康,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反觀中國新聞業內盛行的「紅包新聞」、「有償新聞」,國內同行應該汗顏。此外對德國同行的觀察,吳木鑾認為,德國記者專業能力強、效率高,可能跟訊息透明、市場有序、從業環境良好有關,他們多以平常心看待「記者」這個職業。而中國記者不乏理想主義者,他們更有從業激情,更有社會關懷訴求,也更嚮往新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