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國內生產總值
是一定時期內,一個區域內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之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牆外文摘:維園,一張巨大的空椅子
有評論認為,今年六四之夜,維園燭光之海不再、人海不再,一如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的空凳。六四之夜清空維園,清空不了已烙印在香港人心中的維園燭光,清空不了維園燭光照亮世界的歷史。願意點起心中燭光的人,只會比往年更多。
德語媒體:歐洲經濟被中國滲透 怎麼辦?
《商報》刊發評論認為,如果歐盟不加以警惕,歐洲經濟將很快「中國化」;但是如果矯枉過正,也會導致歐洲企業在面對中國企業時喪失競爭力。《證券報》則指出,鑑於中國內需持續疲軟,疫情後經濟猛烈復甦的勢頭很有可能戛然而止。
全球軍費未受疫情影響 中國連26年增長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指出,即便新冠疫情使全球GDP縮減了4.4%,2020年全球軍事支出仍增加了2.6%。其中,中國軍費已連續26年增長。
中國第一季度GDP增幅創紀錄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而現在中國經濟卻創下了三十年以來季度增幅的最高記錄。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政府嚴苛的防疫政策收到了成效。
IMF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至8.4%
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在去年2.3%的基礎上反彈實現高增長,美國則依靠拜登政府2兆的基建計劃推動GDP。
疫情、脫歐雙重重壓 英國GDP衰退2.9%
英國國家統計局3月12日發布最新數據,指出今年一月英國的GDP比去年同期衰退了2.9%。一方面,連續數月的防疫措施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而英國脫歐也重挫了與歐盟的貿易。
現場直擊中國「兩會」2021
本周,中國的年度政治大戲 「兩會」開幕,來自中國各地的五千餘名代表齊聚北京。而經濟和香港問題是關注焦點。
GDP的2%用來「輸血」:中國召開脫貧表彰大會
去年11月,中國當局就宣佈全國所有貧困縣均已脫貧。星期四,習近平在全國脫貧表彰大會上宣佈,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過,習近平在講話中只是很籠統地回應了代價高昂的「運動式扶貧」是否可持續之問題。
台灣GDP增長30年來首超中國
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202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概估為2.98%,成為新冠疫情期間全球表現最強勁的經濟體之一,並在30年來首次超過中國。
抗疫成功 GDP增長 越南成大贏家
受新冠疫情影響,越南2020年GDP增長2.91%,創下30年來最低值,但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仍然表現良好。
專家:中國經濟總量將於2028年超越美國
12月26日,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s and Business Research)最新公佈的年度報告預測稱,該機構的專家們認為中國將於2028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研究機構預測:台灣經濟增長2.71%
儘管受疫情影響,台灣以貿易為導向的經濟今年仍將增長2.71%,2021年將增長4.24%——這是台灣頂尖的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周三做出的預計。
經合組織:明年全球GDP將恢復疫情前水準
經合組織表示,在疫苗推出和政府支持下,世界經濟將捲土重來實現復甦。但是到那時,新冠流行病會給許多國家帶來一些痛苦而持久的打擊。
關於去增長 你不得不知的五件事
GDP增長真的是經濟發展健康的標誌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為了地球的健康,我們需要停止增長。這種觀點的根據何在?
過於依賴中國?德國車企不認同
儘管德國政界認為必須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但對於德國汽車廠商而言,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戴姆勒方面表示,在未來很長時間裡將繼續仰仗中國市場。
中國第三季GDP增速強 疫情後經濟回穩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7到9月GDP同比增長4.9%,是全球目前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不過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未來不確定性仍相當高。
中共五中全會:放慢增速 度過中等收入陷阱
中共將於10月底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領導層將在會議上制定相對低標準的下一個五年計劃。
中國國內消費8月首現年內正增長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8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571億元,同比增長0.5%,為今年以來首次正增長。法新社報導稱,中國官方正在努力推動國內消費領域,以刺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復甦。
德語媒體:禁微信是禁中國的生命線
《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認為,川普禁微信對境內外中國人來說相當於禁了一條相互交流的生命線。《明鏡線上》發文對中國公佈的經濟復甦數據表示懷疑。
疫情致歐元區GDP歷史新低
新冠疫情使歐洲經濟遭受重大打擊,19個歐元區國家第二季度GPD下跌12.1%,創歷史新低。西班牙首當其沖,減少18.5%。
歐盟內部貧富不均
歐盟各成員國中,貧富嚴重不均。對富裕程度的衡量得出令人驚訝的結果。歐盟各國人民有多富裕?
中國經濟由負轉正 二季度同比增長3.2%
幾個月前,中國才剛遭遇了歷史性的經濟衝擊,如今快速轉正,或是全球第一個擺脫疫情陰霾的經濟體。不過,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負增長,遜於專家預期。
再拿百億美金 新加坡進入"大撒幣"模式
作為全世界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新加坡經濟結構的軟肋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顯露無疑。政府第四次開啟"大撒幣"模式,提振這一城市國家的經濟。
中國未設GDP目標 國防預算增幅不如去年
中國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除了遭到問責指控,經濟也陷入低點。李克強避而不談確切的經濟增長數字是史無前例的舉措,凸顯中國經濟當前的不確定性。
眾經濟學家如何評判德國經濟未來發展?
今年第一季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比上一季度下降了2.2%。而經濟學家們預計,第二季度,德國經濟滑坡會更猛。
專訪: 疫情是否會讓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出現衰退?
世界衞生組織對將2019冠狀病毒疫情從流行病升級為全球大流行病,表明該疫情已在全球廣泛傳播。這會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為此德國之聲採訪了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宏觀經濟學者沈凌。
德國去年第四季度經濟零增長
最新數據顯示,德國經濟去年年末陷入停滯。德國當局此前預計,2019年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0.1%。
中國經濟專家:2020增長不必拘泥「保6」
雖然中美將達成階段性協議,但貿易摩擦的根本性問題還沒解決。在外需未有實質性改變,內部各種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也還在時,中國經濟專家如何分析中國明年的經濟狀況?
專訪:中國經濟增長尚未走出低谷
中國官方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超過人們此前的預期。在貿易戰持續將近一年半的陰影下,中國經濟整體上似乎沒有繼續下滑。就此,德國之聲採訪了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宏觀經濟學者沈凌。
只要發展「品質高」無須「保6」?
儘管受到貿易戰的影響,但最近幾個月中國的多項經濟數據好於預期。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的GDP增長為6%,如果全年保持這個水準,北京就達到了自己預設的增長目標。
「保四爭五」有那麼敏感嗎?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高善文發表演講認為,今後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速平均不會超過5%。他預測,屆時中國的增長目標很有可能是「保四爭五」。有消息稱,北京當局「全網封殺」了高善文的這篇演講;不過此文以及相關討論依然在中國社交平台以及《財新網》等媒體上可見
香港:抗議不斷 GDP可能10年來首次負增長
萬聖節前夜,香港多地出現反政府示威抗議活動。示威者呼籲市民「喬裝打扮」,藉以反對《禁蒙面法》。另外,在全球經濟放慢、本地社會動蕩持續的雙重夾擊下,香港經濟已步入技術性衰退。
有記錄以來最低 中國第三季GDP增速降至6%
北京在18日公佈2019年第三季GDP,成長率將比上一季的6.2%更低。中美貿易戰短期無解,專家認為,北京必須在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前穩住經濟以固民心。
經合組織:肥胖不是幸福 那是病
10月11日是世界肥胖日。不過在全社會都在費心解決日益增多的肥胖問題的背景下,這個日子似乎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理由。世界經合組織對肥胖問題帶來的經濟影響做了研究。
標普確認中國"A+/A-1"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穩定
國際評級公司標普全球(S&P Global)周一(9月30日)宣佈維持中國「A+/A-1」主權信用評級,並稱,未來3至4年內,中國GDP將保持高於平均水準的增長,財政表現進一步改善。
27年來最低 中國第二季GDP成長6.2%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世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中國GDP增速再降至新低。這是否會影響中美貿易談判,使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難對美國進行強有力的反擊,讓貿易戰繼續惡化?
專訪:中國經濟治理模式還能撐十年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2018年降至28年來的最低,這一趨勢對全球景氣、對德國經濟將產生何種影響?德國之聲電視新聞就此採訪了瑞士聖加侖大學的資深貿易經濟專家馬庫斯‧威爾(Makus Will)。
澤林視點:背水一戰
去年12月,中國出口大幅回落、投資萎縮、增長率向下修正。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面對這種情況,更該憂慮的是西方,而非中國。
腐敗讓德國每年損失上千億歐元
醫療衞生系統做假帳、官員貪污腐敗或者自由經濟領域的行賄受賄,德國也存在這些腐敗現象。一項相關調查揭示了這種不正之風給德國造成的損失程度。
德國GDP三年半來首次下滑
德國的經濟在夏季稍微展現活力之後,迎來了秋天的收縮。 雖然這是三年半來首次出現的狀況,經濟學家卻普遍不感到憂心。
習開腔看淡經濟 專家:實際或許更糟
中國經濟近期壞消息不斷,不只數字會說話,最高領導層終於也罕有地開腔「唱衰」,然而中國經濟專家預告實際情況或許更壞。
中國GDP增長率近十年最慢
中國經濟增長率來到九年半來的最緩慢,在今年第三季度進一步跌至6.5%。這是在股市、貨幣之後,又一個下跌的數字。
經濟強勢增長 德國國家財政受惠
德國經濟好到什麼程度,可以從國家財政狀況中看出:今年上半年,聯邦、州、地區和社會保險機構收入高於支出481億歐元,為兩德重新統一以來的最高數字。
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略放緩
據官方公佈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為6.7%,比上一個季度下降了0.1%。經濟界人士預計,受全球貿易環境和政府調控政策的影響,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
新目標——穩增長保就業 增軍費促強軍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2018年GDP增速目標為6.5%左右,低於去年6.9%的實際經濟增速。今年中國的國防預算則增長8.1%,高於去年和前年的漲幅。GDP增速目標為何繼續保守?新增國防預算將用於何處?
中國歷年經濟增長目標和軍費知多少
一年一度的中國人大會議期間,中外媒體歷來對兩個數字最感興趣:GDP增長目標和國防預算。前者已在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公佈,軍費數字卻沒有在記者期待的第一時間「露面」。
專訪:增速逆襲下的中國經濟
據中國官方公佈的數據,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呈現反彈。針對該現象,德國之聲採訪了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卡恩費爾特(Maximilian Kärnfelt)。
中國2017經濟增速7年來首次加速
國家統計局公佈,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6.9%,此數值不僅高於北京設定的目標,也高於業界的預期。不過中國不斷擴張的債務規模也對世界經濟構成風險。
消費出口雙高 德經濟增長強勁
2.2%——這是德國2011年以來最強勁的經濟增長。這主要歸功於消費、出口的提升,建築業的興旺以及企業投資的增加。
2017中國經濟——高於目標,好於預測
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2017年中國經濟整體形勢好於預期,GDP預計增長6.9%左右。是什麼讓中國經濟能夠有此「良好表現」?
上一頁
第3 頁,共5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