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台灣
台灣是位於中國海岸之外的一個自治島嶼。北京將該地區視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但許多台灣人希望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尼加拉瓜沒收台灣外館轉交中國 兩岸口水戰
中美洲國家尼加拉瓜在當地時間9日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轉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台灣政府也隨即宣佈與尼加拉瓜斷交。此消息讓台灣的邦交國數量下降至14個。不過這場風波還沒完,三方繼續就台灣留在尼國的資產角力。
回顧2021挑戰 歐盟代表點名中國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把2021年定義為歐盟轉型的一年。他說,這一年的地緣政治變化一再挑戰歐盟,來年必須更堅定捍衛其價值觀。
應對中俄威脅 美2022國防增支
美國2022財年的《國防授權法》本月稍早在參議院和眾議院以壓倒性優勢投票通過,現在經過總統拜登簽署後將正式施行。法案中有哪些重點?
回顧中國2021:8大新聞重點
一年將盡,又是回顧與展望的時刻,2021年的中國開頭從習近平與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互動開始,展開了以中美對抗為主軸的事件,還有哪些新聞事件標誌了中國這一年所面對的挑戰?
當德國遇到台灣:德國建築通過日本重現台灣
「台灣總統府」的建築雛形是德國柏林的「紅色市政廳」?真的嗎?這種聯結並非不可能,因為台灣早期在接受西方文化時,經常透過第三地的轉介,特別是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的期間。
德語媒體:2022年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
2022年,中國會武力攻台嗎?會結束在新疆的種族滅絕嗎?會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嗎?「商業內幕」網站發表的評論文章分析預測明年中國如何決定世界政治議題設置。《慕尼黑信使報》關注到由於全球製造業出現的「晶片荒」與台灣安全之間的關聯。
2022年美中關係將走向何方?
美國和中國陷入日益嚴重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之爭,這樣的競爭關係預期會在明年繼續加劇。
為應對中朝 日本國防預算再創新高
日本國防預算連續10年增長,2022年度更達到5.4兆日元。這筆經費將用於採購、研發新型戰鬥機和武器,以應對來自中國和北韓的壓力。
台灣民眾傳目擊中國火箭 專家:小心太空戰
台海局勢緊張,兩岸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23日,台灣南部有民眾表示在夜空目擊不明飛行物,有專家分析就是中國長征七號火箭。如果為真,對於台灣有什麼意義?
取消台灣官員演講後 韓國與中國舉行會談
中國在會談中說明了北京冬奧準備狀況,韓國則以平昌冬奧經驗給予建議。這場會議在韓國上周取消台灣官員演講後舉行,時機顯得敏感。
日美擬建軍事基地 應對台海突發情況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一旦台海局勢發生突變,日美軍方計劃以西南島鏈為基地,向台灣施援。報導稱,相關的聯合行動方案草案已經制定完畢。
立陶宛得罪北京 德企左右為難
中國同立陶宛的外交衝突愈演愈烈,德國企業也受到衝擊。德國波羅的海商會致函立陶宛政府,聲稱北京和維爾紐斯之間的緊張關係,令立陶宛境內的德國企業也紛紛陷入困難。
立陶宛總理與布林肯通話 討論中國問題
布林肯向立陶宛承諾,會與盟國共同對抗北京脅迫。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再次向立陶宛喊話,警告若試圖「對中方進行政治訛詐,是打錯算盤」。
德海軍將領:將更多參與印太安全和防務
德國軍艦19年來首次穿越南中國海後,德國海軍參謀長舍恩巴赫中將12月20日在新加坡表示,德國將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和防務參與,並希望從2023年起向該地區派遣船隻和軍機。
唐鳳被韓方取消演講邀約 台灣外交部提抗議
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原定12月16日參加一場韓國政府舉辦的線上會議併發表演講,後來韓方臨時取消邀約。台灣外交部周二表示,已經就此提出抗議。此前唐鳳在美國線上民主峰會發言時,簡報上出現的地圖將中國大陸和台灣標為不同顏色,白宮曾將其視訊畫面切
英媒:中國間諜滲透台灣軍方 蔡英文保安也在內
路透社引用台灣官方文件發布調查報導稱,中國間諜以現金、禮物收買退役軍官,涉及層面已遍及包括高階將領在內的軍方各級別。這會影響緊密的美台關係嗎?
德語媒體:立陶宛d額問題變成了德國的問題
《漢堡早郵報》認為,在疫苗接種問題上將德國和中國比較特別荒唐並解釋原因。《南德意志報》則關注了身陷中國和立陶宛矛盾之中的德國企業。
台灣四大公投皆未通過 蔡英文:人民希望走向世界
台灣四大公投的計票結果於周六晚間出爐,重啟核四、反萊豬進口等四個議題皆未通過。台灣總統蔡英文表示,此次公投結果傳遞出台灣人民希望走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的訊息。
台灣公投:核廢料比鄰40年 蘭嶼人的真實告白
台灣「蘭嶼」因盛產蝴蝶蘭而得名,島上居民達悟族稱之為「人之島」(Pongso No Tao)。自1982年起,一桶桶核廢料從台灣本島遷至這座島嶼,成為台灣唯一的核廢貯存場。「人之島」從此變成「核廢貯存之島」,居民抗爭長達40年,卻始終等不到核廢料遷離。德國之聲走訪蘭嶼,聆聽當地人對核能及核廢的心聲。
路透社: 中國敦促一德企停用立陶宛製造的零件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德國大陸集團已經被中方敦促,停止使用產地為立陶宛的零件。這家汽車零件製造商在該國設有生產基地。立陶宛在因台灣問題惹怒中國之後,曾一度被中國海關係統「除名」。
專訪:過於頻繁的選舉恐影響台灣民主發展
台灣即將在18日針對四個議題進行公投,其中包含各界認為可能影響台美關係的萊豬議題,以及與能源相關的核四議題。專家認為,台灣由於過去幾年頻繁舉辦選舉,可能導致重要議題無法得到政治人物的重視。
與中國陷外交爭端:立陶宛將向歐盟求援
繼外交降級後,立陶宛駐華臨時代辦近日又匆匆撤離北京。據媒體報導,立陶宛方面表示,將向歐盟領導人求助,應對來自中國的壓力。對於這次撤離,北京和台北也都做出了回應。
台灣公投:核廢料比鄰40年 蘭嶼人的抗爭與共生
自1982年起,一桶桶核廢料遷至台灣離島蘭嶼,是台灣唯一的專門的核廢料貯存場。德國之聲在台灣公民投票前夕走訪蘭嶼,聆聽當地人對核廢料及核能的真實告白。
美軍研發新軟體 預測中國「過激反應」
隨著中美關係走入低谷,如何迴避激烈衝突成了重要關鍵。美國軍方近期研發了一個新的軟體工具,透過過往數據來預測哪些行動恐怕會引起中方的過激反應,以確保行動落在安全範圍內。
美參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籲提升與台軍事戰略合作
美國參議院15日通過《國防授權法案》,授權了美國政府在2022年會有7077億的國防開支。法案中也包含多項呼籲提升與台灣軍事跟戰略交流的條例,包含邀請台灣參與2022的環太平洋軍演。
德語媒體:小國惹出了大麻煩
立陶宛同北京愈演愈烈的外交糾紛,也使台灣問題從幕後走上了前台。歐盟如何回應北京對立陶宛的制裁,尤為值得關注。
法國議員代表團開啟五天訪台行程
由法國下議院國民議會友台小組主席戴扈傑率領的議員代表團15日到訪台灣,將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和其他台灣高級官員。這是三個月之內,第二度有法國議員訪問台灣。
對華關係繼續惡化 立陶宛召回臨時代辦
立陶宛駐華臨時代辦12月15日離開北京,顯示因台灣問題,立、中雙邊關係繼續惡化。上個月,台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了事實上的大使館。
布林肯指責中國在印太地區行為具有侵略性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任以來出訪東南亞國家的首站是印度尼西亞。他在印尼訪問期間表示,印太地區「到處都存在著對北京侵略性行為的擔憂」。他表示,華盛頓方面「決心確保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以及「台灣海峽的和平和穩定」。
安倍連兩周談台灣民主 稱特定情況可用自衛權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多次發表支持台灣的言論,稱台灣民主受威脅將是日本的嚴峻挑戰。他要求美日台深化各領域合作,並警告中國不應尋求軍事行動,安倍的言論受到日本媒體極大關注。
立陶宛為何逆行挑戰中國?
立陶宛不僅告別"17加1"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論壇,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手機,還同意台北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一個人口不足三百萬的歐洲小國為何竟向中國叫板?
德語媒體:德國的中國難題
九月份的聯邦大選中,對華政策曾是重要選戰議題之一。反對黨批評梅克爾政府出於經濟利益,對北京一味姑息遷就。
英媒:疑地圖惹禍 傳白宮下令切斷台部長民主峰會畫面
路透社披露,在上周五美國政府舉辦的民主峰會期間,傳出白宮因台灣政委唐鳳在演說簡報中呈現了一張台灣與中國不同顏色的地圖,下令切掉唐鳳演說畫面。專家認為,美國此舉可能是為了避免認可台灣非中國一部分的情況。
北京:民主是美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在美國總統拜登主持的全球「民主峰會」落幕後,中國政府再次發出抨擊,稱此次活動是轉移視線,民主已成為美國「干涉別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德語媒體:歐盟要對中國拿出「撒手鐧」
歐盟不願繼續對中國等國的霸權行為保持沉默,因此計劃出台製裁工具以便將來歐盟必要時採取統一行動。要想對北京當局有所觸動,這可能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問題在於,歐盟各國能採取統一行動嗎?
尼台斷交受矚目 專家:對台國際發展影響有限
尼加拉瓜10日宣佈與台灣斷交後,外界關注此舉會對台灣的外交發展與國際空間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部分專家認為,中國此舉是為了台灣受邀參加民主峰會發出警告,但實際上對台灣的影響有限。
北京要求跨國企業「站隊」 與立陶宛劃清界限
路透社指出,中國向跨國公司施壓,要求其斷絕與立陶宛的商業合作,否則將被排斥於中國市場之外。立陶宛副外長阿多梅納斯表示,已發現有公司取消了與立陶宛供應商的合同。他同時表示「我們不會屈服於這種壓力」。
拜登為民主峰會開幕 中俄批美製造隔閡
美國總統拜登向全球111個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首腦發出了參加世界民主影片峰會的邀請。美國方面希望,此次峰會能夠推動正受到專制國家威脅的全球民主化進程。台灣代表將以預錄影片方式發表「國家聲明」。
中國軍機秀肌肉 美稱加強台灣防禦「急迫任務」
美國與台灣沒有正式關係,但卻是其最大的武器供應國,並一直試圖在國際體系中為其開闢更多的空間,以應對北京不斷升級的孤立行動。
兩岸合作? 廈門警方決定遣返台灣槍擊案嫌犯
中國大陸官員周二(12月7日)稱,將遣返上月逃入大陸的一名台灣槍殺案嫌犯。這是台海兩岸在緊張局勢加劇之際的一次罕見合作。
索羅門總理挺過不信任案 友台省份醞釀獨立公投
經歷了多日騷亂之後,反對派發起的針對索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的不信任案投票未獲通過。索加瓦雷譴責該國最大省份馬萊塔是「台灣代理人」。該省省長蘇伊達尼此前曾表示,如果不信任案無法通過,將尋求通過公投尋求獨立。
斯洛伐克經濟部政務次長率團訪問台灣
12月5日,斯洛伐克經濟部政務次長卡羅爾‧加萊克率團訪問台灣,參加「第一屆台斯跨部會經濟合作諮商會議」。台灣方面表示,此為斯洛伐克2003年在台設處以來,首度派遣規模及層級都具代表性的重要官員訪台。
日本:尋求安全 加強軍備
日本新政府繼續推行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軍事強化和獨立路線。該國國防開支更是創下新高,而這都和中國不無關係。
彭博社:《蘋果日報》將關閉台灣業務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稱,《蘋果日報》的台灣業務將在本月關閉。這意味著這個曾經頗具影響力的傳媒帝國徹底走向消亡。《蘋果日報》此前已經在香港停刊,其創始人黎智英也身在獄中。
索羅門省長支持台灣 美中角力成隱憂
與索羅門中央政府不睦的該國最大省馬萊塔,其省長蘇伊達尼3日表示,支持與台灣維繫邦誼,且稱「馬萊塔省及其人民將必須思考繼續留在索羅門群島有何意義」。外界關心,索羅門群島是否體現了美中角力已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
美韓防長聲明首提台灣 美歐再議中國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首爾出席韓美安保會議後,雙方宣佈將更新防務計劃,因應來自北韓的威脅。美韓還重申了台灣海峽和平的重要性。此外,美歐2日將再度舉行中國議題對話。
安倍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北京約見大使表抗議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日前在通過視訊參加台灣智庫會議時表示,如果北京攻台,日美同盟絕不會袖手旁觀,請中方領導人不要誤判。中國外交部緊急約見了日本駐華大使表示抗議。
報告:六百多名海外台灣人遭「送中」
人權組織「保護衛士」公佈中國針對台灣人的全球引渡行動報告指出,2016年至2019年之間,至少有約610名台灣人,從世界各地被引渡或遣返到中國。報告稱此舉相當於破壞台灣主權,以實現中國政治目標。
宏都拉斯左翼新總統的困難抉擇
宏都拉斯大選目前的計票結果預示著,左翼「自由聯盟」黨候選人卡斯楚的領先優勢幾乎不可逆轉。若她成功當選,上任後首先要面臨的不僅是該國經濟陷入困境的難題,還包括如何處理和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關係。
英媒:7國助台灣研發先進潛艇 應對中國武力威脅
路透社29日獨家報導,自2017年起台灣展開潛艇國造計劃,總共有7個國家的廠商與專業人員協助台灣打造先進柴電潛艇。為了避免中國向這些廠商施壓,台灣的相關計劃人員也制定了低調的策略來應對。
上一頁
第32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