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台灣
台灣是位於中國海岸之外的一個自治島嶼。北京將該地區視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但許多台灣人希望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2022後中國對台策略解析
北京近日不斷宣傳「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各方也傳出,2022下半年中共會在二十大對「台灣問題」提出新對策,德國之聲專訪兩位專家,讓你用一篇文章看懂未來兩岸局勢可能發展。
蔡英文發表春節講話感謝民主夥伴
台灣總統蔡英文周日發表影片春節講話,呼籲民眾盡快接種疫苗,並感謝民主夥伴過去一年對台灣的支持。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周日結束6天對宏都拉斯的訪問,返回台灣。他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世界友人眼中的台灣是一體的,不分藍綠。
牆外文摘:台灣藍綠聯手反共將會如何?
中共官方智庫人士稱,台灣的敵⼈不只是來⾃於綠營的台獨勢⼒,也包括藍營的反共⼈⼠。有評論認為,若「台獨」與「華獨」開始聯⼿,中國的統戰策略將遇到最⼤障礙。
專訪陳瑞斌:帶著使命感在德國開演奏會
陳瑞斌(Rueibin Chen)13歲時便單槍匹馬負笈歐洲學音樂。在征戰全世界各大鋼琴比賽,榮獲各種殊榮之際,卻為2月份即將舉辦的德國巡迴演出感到悸動。
美台副總統宏都拉斯同台 北京游說盟友杯葛就職儀式
美國與台灣兩國副總統在宏都拉斯總統就職儀式同台寒暄,提升台灣外交籌碼。北京也不示弱,游說盟友取消或降低出席代表級別,防止台灣藉此增加國際曝光度。
賴清德再與美方互動 中國駐美大使提出罕見警告
在從宏都拉斯返回台灣的途中,台灣副總統賴清德再次在美國停留,並與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進行連線。此前,賴清德已經在宏都拉斯與美副總統哈里斯有所互動。這引起北京強烈不滿。中國駐美大使警告,如果美國支持台灣獨立,中美可能會有軍事衝突。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雄安封城,西安解封,中國疫情政策受到高度關注,此外,美國在南海墜落的戰機以及賴清德在宏都拉斯完成了怎樣的外交突破,下面這個圖集會一一道來。
客座評論:台灣與烏克蘭的相似與不相似
在全世界圍繞著烏克蘭危機緊張地斡旋的時候,不少人不免想起台灣,因為這也是目前世界一個非常容易爆發的一個定時炸彈。但是,如同熟語所說,任何比較都是坡腳的。因此,在這裡有必要看一下,兩者到底有那些相似和不相似,以便找出解決危機的辦法。畢竟當今世
宏都拉斯首位女總統就職 台美互動受關注
台灣副總統賴清德與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見面,這是台美副元首次在國際場合自然互動。兩人談了什麼?
台灣「蛙人」部隊的艱苦訓練
吃不了苦就當不了「蛙人」:要進入台灣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ARP)就像進入美國海豹突擊隊一樣難。來看看這些學員在最後「綜合考驗周」的訓練。
中國立陶宛之爭:歐盟提起訴訟 中國勸歐盟明辨是非
立陶宛允許台灣開設代表處引發的外交爭執仍在發酵。歐盟周四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狀告北京對立陶宛實施歧視性貿易政策。
香港移居台灣人數 第二年創新高
根據台灣移民署數據,2021年有11173名港人獲得台灣居留許可丶1685名港人獲得台灣定居許可,兩個數字皆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台灣同時也加強針對移民港人的背景審查,像大陸出生的港人即難以獲得居留許可。
移居台灣的香港記者:我被「倖存者的罪惡感」所包圍
近幾個月來,越來越多的在地記者離開香港,以逃避港府對新聞媒體的打壓。一位移居台灣的香港記者向德國之聲講述了她的經歷。
立陶宛再傳欲改台灣代表處名稱 台稱「未獲要求」
路透社報導,立國外長藍斯柏吉斯上周提議修改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中文名稱,以降低與中國的緊張關係。駐立陶宛台灣代表則稱,未獲改名相關要求,並表示台灣代表處名稱為立台雙方共識。
美軍一架F-35戰機在南海參加軍演時墜毀航母甲板
美國海軍一架F-35C閃電2型戰鬥機在南海一艘航空母艦上降落時發生事故,造成包括飛行員在內的7人受傷。目前美軍派出兩個航母打擊群在南海舉行軍演。
美日完成聯合軍演 中國派39架軍機擾台
中國解放軍周日派出39架軍機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派使台灣空軍再次派兵力應對。同日,日本宣佈與美國在沖繩南方海域完成聯合軍演,共有10艘艦艇參與此次軍演。
應對中國打擊 立陶宛設1.3億歐元貸款基金
在去年立陶宛允許駐該國「台灣代表處」設立後,中國施壓跨國公司與這個波羅的海國家斷絕關係,令企業捲入政治爭端。目前,立陶宛正為受到中國行動打擊的企業建立1.3億歐元的貸款基金。
美日領導人視訊會議承諾共同抗中
美國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五舉行了線上會談,雙方同意加強在緊迫的經濟和安全議題上的合作,包括應對中國擴張、北韓導彈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威脅。
拒當「現代奴工」!台灣移工大遊行
在台灣,生活著數十萬名移工,其中很多人缺乏勞基法保障。近日,數百名移工走上台北街頭,提出「自由轉換僱主」等訴求。
傳美曾建議台灣駐立陶宛辦事處改名 專家:此舉不明智
在近期中國加大對立陶宛施壓後,《金融時報》21日在報導中稱美國曾建議立陶宛考慮更改台灣辦事處名稱來降低緊張關係,但專家卻認為,此舉發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會向中國釋放錯誤的訊息。
英媒:美國設法加速向台灣交付新戰機
攔截中國飛機的任務給台灣空軍帶來很大壓力,去年台灣空軍發生了幾次事故,包括三件飛安事件,造成2位飛官殉職,並造成2架F-5E戰機全毀。
德語媒體:「台灣是新的西柏林」
來自德國的歐盟保守黨政治家提出了「台灣是新的西柏林」的說法,他具體是什麼意思呢?看似迅速走出了第一波新冠疫情,在經濟上交出高分答卷的中國,未來路在何方?這些都是德媒關注的話題。
賴清德將參加宏都拉斯總統就職儀式 途徑美國
清楚的是,宏都拉斯新當選總統沒有與台灣斷交;不清楚的是,出席同一典禮的美國副總統哈里斯是否會見賴清德,而他在美"過夜"途中,有沒有美方高官拜訪。
不再被「卡脖子」?中國晶片銷售再超台灣
晶片作為此輪中美大國角力中的一個重要籌碼,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的命脈。美國行業機構最新發布的調查顯示,曾經在晶片供應上被「卡脖子」的中國,如今已經超過台灣,虎視全球第二。
客座評論:「不公不義的台灣」——紛爭的時代悲音
台灣知名學者的龐建國1月11日清晨於台北家中墜亡。其生前連夜在社群網站發表遺言:「不公不義的台灣,我生不如死!」。此事不僅引發政界廣泛震驚,也引起世界範圍內華人學界深切悲鳴。與龐建國教授曾有數面之緣的德國漢學家呂恆君亦深有感觸。
供瓜地馬拉90萬美元游說美國 學者稱台灣「被迫買單」
瓜地馬拉是台灣僅存的14個邦交國之一,近日該國以90萬美元雇傭華府說客來影響美國官員,而這一筆費用是由台灣來支付。在中國剛與台灣前邦交國尼加拉瓜建交之際,台危此舉引來了各方關注。
牆外文摘:中共控制不了病毒,但可以控制人民
有評論指出,即使中國實施嚴厲的清零,也無法控制疫情的蔓延。對於西安居民無法忍受飢餓而發出的求救訊號,官方一律以「有害訊息」加以封鎖,於是,「清零」實際上是「清人」,也叫「求救無門」,它清除不了病毒,卻清除了人性。
台灣海軍啟用快速佈雷艇 蔡英文出席成軍典禮
台灣周五啟用了新的海軍佈雷艇,媒體認為,台灣希望增加其對中國的防禦能力。
專訪吳叡人:「台灣人違反《香港國安法》?荒謬!」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吳叡人是首位遭到港媒點名違反《香港國安法》的台灣學者。他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報導中,香港法律人附和北京說法足證香港法治精神淪喪。
立陶宛指小米內建審查 德國調查結果出爐
立陶宛在2021年9月稱中國制手機含有內建審查,建議國民不要使用中國手機,若正在使用中國手機則呼籲丟棄。德國聯邦網路安全監督機構BSI經過數月調查公佈結果。
民調:近60%立陶宛人不支持政府對台政策
一份由立陶宛政府委託私人公司製作的民意調查顯示,將近60%的人消極看待其政府選擇強化對台關係的作法。儘管如此,立陶宛政府沒有計劃改變對華政策方向。
德語媒體:奧運車隊經過時請屏住呼吸
立陶宛同中國之間關係緊張,德國企業夾在中間兩頭犯難。《明鏡周刊》關注這一「危險的先例」。《南德意志報》發表的雜文調侃中國「零容忍」防疫策略,「如果有奧運的車輛從身邊經過,(北京)市民最好屏住呼吸並把目光垂下來」。
近年台灣軍機墜機10起重大意外
近幾年,台灣軍方數度發生軍機墜機事件,在2020年甚至有四次軍機墜落意外發生。此篇整理了自2014年以來,台灣軍機意外墜毀的相關重大事件。
立陶宛政壇分歧下 台灣再送10億融資大禮
在台灣議題於立陶宛國內政壇掀起正反派看法之際,台立經濟高層11日在召開會議後,台灣宣佈加碼至10億美元來投資台立經濟合作項目。立國外長也再次重申對開設台灣辦事處的支持。
甫增國防預算 台F16失事墜海
面對中國軍事威脅,台灣通過千億元國防預算,以加強軍方的海空戰力,但同一天傍晚,卻傳出F16戰機在海上執行任務時墜海失聯,機上一名飛行員仍下落不明。
台灣與加拿大宣佈啟動FIPA「探索性討論」
加拿大與台灣周一宣佈將啟動雙邊投資保障協議的探索性討論。加拿大貿易專家指出,在加拿大推動印太戰略之際,台灣是合適的合作對象。加拿大前駐華大使趙樸認為,遵守國際貿易規則的台灣是比中國更可靠且可預測的商業夥伴。
國民黨在台灣選戰接連吞敗 未來發展受各界關注
台灣周日舉行的兩場選舉結果,被視為對最大在野黨國民黨的沈重打擊,但部分專家認為,國民黨接連的選戰挫敗,並不能作為2022年底地方選舉的指標,因為台灣的地方派系仍有一定的社會動員力。
中國海協會副會長:2022兩岸關係會出現新變化
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近日接受採訪,回顧2021年兩岸關係,同時對2022年提出展望。他說,「2022年兩岸關係會出現新變化」,中共「二十大會提出未來五年對台工作的指導思想,做出新的決策部署」,而「九二共識這一頁翻不過去」。
牆外文摘:2022年,「武統台灣」稍停?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發布軍隊開訓動員令,突出保二十大,訓詞細節和往年有明顯變化,不提備戰,意味著海峽兩岸在2022年沒有戰爭風險。
兩岸罕見合作 台灣遣返21名中國籍偷渡犯
台灣政府周四證實,已啟動一年多來的首次遣返中國偷渡犯作業。上月,中國曾遣返一名台灣槍擊案逃犯。這是緊張局勢升級背景下兩岸之間的一次罕見合作。
美歐協助抵抗北京 立陶宛再擋中資企業
立陶宛國內傳出對於設立台灣代表處的不同意見,執政團隊繼續向美國和歐盟求援,解決北京在外交和經貿上的脅迫行為。
買酒加投資 台灣力挺立陶宛
「立(國)挺我,我挺立(國)」——台灣煙酒公司日前宣佈購買了2萬多瓶被中國拒收的立陶宛朗姆酒。台灣駐立陶宛代表周三表示,台灣將設2億美元中東歐基金,優先投資立陶宛。
亞洲首例 台灣同志收養家庭誕生
台灣2019年通過亞洲首例同性婚姻,但法律規定同性配偶不得共同收養非血緣子女。來自高雄的一對男同志伴侶經過近3年的訴訟,終獲法院裁定許可,成為台灣乃至亞洲第一個同志共同收養家庭。
北京外交經貿施壓 立陶宛陷「台灣」困局
立陶宛遭北京外交降級後,與中國供應鏈有關的企業持續受壓。美國近日拉盟友持續公開聲援,立陶宛也持續向歐盟喊話。但這個同時,立陶宛國內的政治與民意也悄悄出現了變化。
一年四起罷免案:台灣民主民粹一線間
過去兩年,台灣有高達14件罷免案,一名村長和兩名民意代表因被罷免而下台,更有近30萬個選民不到3個月就投了三次票,罷免案對民主制度是利是弊,台灣的民主出問題了嗎?
台灣前駐尼加拉瓜大使滯留不歸 民進黨大佬質疑其「叛國」
台灣前駐尼加拉瓜大使吳進木在斷交前夕請辭,斷交次日被尼加拉瓜授予國籍,離任後一直未返回台灣。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質疑吳進木的行為屬於「叛國」,要求國安系統對其展開調查。台灣外交部周一做出澄清解釋。
韓國瑜重出江湖:能再撼動台灣政治嗎?
韓國瑜尚未鬆口要重返政壇,但2日的新書發表會被台媒解讀為可能重新投入台灣選舉,就連中國官媒也高度關注,並稱「基層期望韓國瑜復出」。「韓流」有可能再現嗎?
《立場新聞》關閉:香港團體從台灣跨海聲援
香港《立場新聞》29日高層遭拘捕,並宣佈停止營運的隔天,台灣及香港青年組織及人權團體在台北舉辦聲援活動,批評港府摧毀公民自由,並稱這是「以言入罪」羅織罪名。
尼加拉瓜為何兩度與台灣斷交?
尼加拉瓜本月初宣佈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這已是1985年來,尼加拉瓜第二度與台灣斷交,兩次的主政者都是該國左翼領導人奧爾特加。
國台辦發言人:「明年台海局勢會進一步複雜嚴峻」
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在周三舉辦的新聞例會上表示,「明年台海局勢會進一步複雜嚴峻」。他表示,不排除大陸與「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和「外部勢力插手干預」的鬥爭「可能更尖銳、更激烈」。
上一頁
第31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