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台灣
台灣是位於中國海岸之外的一個自治島嶼。北京將該地區視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但許多台灣人希望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談印太局勢 布林肯:遏制中國不符美國利益
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亞太助卿康達分別出席兩場智庫活動,關切焦點都是印太局勢。針對台海兩岸議題,布林肯重申美國會協助台灣自衛,康達則提到明年的台灣大選,呼籲各方負責任行事。兩人還說了什麼?
共和黨競選人黑利:川普对華太友好 共產中國是敵人
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黑利周二批評前總統川普在任期間對中國太過友好。她同時警告對烏克蘭提供支持不足只會鼓勵中國侵略台灣。
近年最大國會訪團 美眾院軍委會主席赴台
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跨黨派議員27日抵達台灣,28日下午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訪團此行正值中美關係的敏感時刻,將與台灣談哪些議題?台美官員今年頻繁互動,又代表什麼意義?
BBC調查:曾有中國氣球飛越日本台灣
據英國媒體同人工智慧公司的聯合調查,疑似來自中國的氣球過去曾飛經台灣和日本。東京和台北軍方都表示,已做好擊落氣球的準備。
華格納兵變給習近平敲響了警鐘?
俄羅斯上周末發生的華格納集團軍事嘩變雖已迅速收場,但震蕩波猶存。作為俄羅斯最重要的盟友,中共領導人從中看到了什麼樣的警訊?事件可能如何影響攻台的考量?
牆外文摘:烏克蘭教訓——不打台灣,還是怎樣打台灣?
有評論警告說,習近平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的軍事教訓可能是:中國將需要以大規模的極具震懾力的打擊來對付台灣,會組建一支龐大得多的部隊,並可能從一開始就打出核威脅這張牌。
競爭力排名 德國不及中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每年推出世界競爭力排名,今年的榜單上,德國排名22位,下滑了7位,排在中國之後。
中國軍機越台海中線 美航母停靠越南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北京之行後,中美兩國又開始「秀肌肉」,台軍方周六偵測到8架解放軍軍機踰越台海中線;美軍航母則預計在本周日停靠越南峴港。此外,媒體報導稱中美兩方船艦在本周稍早曾同時通過台灣海峽。
MeToo從台灣延燒 多名中國人權律師被控性侵
Me Too議題在台灣社會持續引發關注,受到指控的對像已經從演藝圈、政界人士擴展到其他領域。近日,多名女性指稱在與中國維權律師圈的接觸中,遭遇過性侵。
德語媒體:制裁中國等於"俄羅斯再乘以10"
《南德意志報》介紹了一份智庫研究制裁中國的場景報告,指出因制裁將讓世界經濟蒙受的巨大影響,不確定七國集團會為這種規模的制裁達成一致。《法蘭克福評論報》關注莫迪訪美,指出中國是不在場的主角。
專訪吳釗燮:歐美在香港、克裡米亞問題上不夠強硬
在接受德國之聲電視台採訪時,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如果一場戰爭爆發,那麼承擔防禦責任的將是台灣自己,但其它國家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予以阻嚇,不讓這場戰爭發生。
德國總理髮表政府聲明 反對中國在台海訴諸武力
德國總理肖爾茨警告中國領導層不要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動用武力。同時他還強調,德國無意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會尋求同中國脫鉤。
美台貿易倡議生效 拜登:部分恐違憲
拜登7日簽署「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儘管內容有部分條款或被視為不具約束力,此法案的生效料將推動、強化台美雙邊的經濟往來。中國則認為,此舉是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的例子。
路透:台灣鎖定中共干預明年大選的途徑
台灣政府內部文件顯示,民進黨政府擔心中國試圖向對其有利的候選人提供支持,以影響明年的台灣大選。其中數字通訊和金融工具為輸送獻金提供了便利。
民調: 將中國視為威脅的紐西蘭人比例下降
根據「亞洲紐西蘭基金會」周三發布的一項問卷調查報告,在紐西蘭民眾當中,將中國視為威脅的人有所減少,不過仍然只有三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對自己的國家「友好」。
澳洲人如何看待中澳關係、習近平與台海危機?
澳大利亞智庫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多數該國民眾支持中澳關係解凍,但受訪者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信任度仍非常低。該民調還顯示,如果中國攻台,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將支持以經濟制裁、武器供應等方式回應,但只有不到半數的民眾支持直接派兵參與。
中美未能重啟軍事對話 布林肯訪華失利?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一結束任內首次訪華行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儘管美國總統拜登高度讚許此行成果,但雙方並未恢復軍事聯繫,不少專家也認為兩國之間的關係仍然脆弱。
台灣將首度參與美日「台海危機」兵推
台灣軍事專家透露,日本智庫將於7月再次舉行台海危機的兵推模擬,並首度邀請台方參與,究竟這次的兵推與過去有何不同?
專家評布林肯訪華:對話是好的 但安全風險並未消失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布林肯訪華的積極方麵包括,增加了兩國首腦年底會晤的可能性。但雙方並未就軍事領域建立互信和溝通措施達成一致。
德語媒體:恢復對話總是件好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訪北京,這是五年以來,訪問北京的最高級別美國官員。中國總理李強訪問柏林,並開啟第七屆德中政府磋商。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和西方的對話渠道正在逐步恢復。
德國對華政策:在自我反思和不信任之間
第七輪德中政府磋商本周在柏林召開,這也是五年以來該會議機制首次線上下舉行。而到訪的中國總理李強將會面對一個與梅克爾時代截然不同的德國政府對華政策。
中國會被美國的晶片制裁「卡脖子」嗎?
美國主導的西方針對中國的晶片技術出口管制對中國會產生多大的影響?中國會發生「晶片荒」嗎?民主治理的台灣有在其中又扮演怎樣的角色?
當德國遇到台灣:兩國動物交流篇
萊比錫動物園裡兩隻台灣穿山甲長的像極了松果,令人莞爾;來自伍珀塔爾動物園的雲豹Suki,滿足了台灣人對傳說中神秘動物的想像。台、德兩國動物交流越來越密切。
美資安公司:駭客替北京網攻全球政商機構
美國谷歌旗下一間子公司15日報告,全球數百個政府、企業及學術單位的網路系統,正受到中國支持的駭客組織大舉入侵。有關指控為何?駭客集團如何透過電子郵件裝置鑽漏洞?
美國有望在巴新「不受阻礙」營運軍事基地
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不久前簽署的一項安全協議,允許美軍在該太平洋島國的軍事基地開發和運作。這是華盛頓試圖抑制中國在太平洋地區影響力的努力的一部分。該協議本周在巴新議會審議。
台灣外長到訪捷克 呼籲歐洲盟友共促台海和平
正在出訪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台灣外長吳釗燮周三表示,台灣希望同中國共享台灣海峽的和平穩定,並希望獲得歐洲各國的支持。
中美外長通話 秦剛暗指雙邊關係困難責任在美方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計很快訪華之際,兩國外長通了電話。秦剛呼籲美國「停止以競爭為名損害中方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而布林肯則強調了雙方保持溝通渠道暢通,以避免發生誤判和衝突的重要性。
客座評論:習近平的「極限思維」是什麼意思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習現在在高級幹部中作「極限思維」的動員,是因為他意識到,終有一天,中美的對決會到來。
中國在台灣以北東海地區舉行實彈演習
浙江海事局昨天發布航行警告,周二(13日)中午11點半到下午3點在東海海域開展艦載武器及輕武器對海射擊訓練,禁止駛入。美國、日本、加拿大和法國目前正在菲律賓海舉行聯合軍演。
台灣MeToo延燒 下一步是什麼?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台劇《人選之人》這句台詞,引發台灣網路上一連串有關性騷擾與性侵的指控陳述。MeToo運動一時之間在台灣風起雲湧,不過社會的集體義憤卻讓專家憂心,宛如公審的氛圍並無助於對話。DW訪問專家,深入探討創傷的療癒與究責。
中韓交惡繼續加劇:北京召見韓國大使
由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一番「賭美國贏、中國輸顯然是誤判」言論引發的外交摩擦還在繼續:在韓國外交部召見邢海明並表示對其「挑釁行為」表示抗議之後,中國外交部緊接著也約見了韓國駐華大使,對首爾方面的「不當反應」表示不滿。
台灣數位部長唐鳳出訪英國
這類台灣部長級官員正式出訪英國的行程以往較為罕見。台灣官方稱,數位部長唐鳳訪英期間,將同英國政府官員及企業屆代表舉行會談。
台國防部:十架中國軍機飛越台海中線
台灣國防部稱,十艘中國戰機飛越台海中線後,台灣空軍採取了應急行動。據稱,四艘中國軍艦也參與了本次聯合巡航行動。
卡斯楚访華 正式提出加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
宏都拉斯總統卡斯楚周五抵達上海展開國事訪問。這是宏都拉斯與中國建交後,卡斯楚首次訪華。她在與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行長會晤時,正式提出加入該機構的申請。
德語媒體:德國企業為北京「武統」未雨綢繆
在中國的德國商會最新做出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華德國企業的樂觀情緒正在消退。德國媒體關注,在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很多德國企業已經開始為應對北京「武統」台灣的極端場景做準備,未雨綢繆。
中國「反戰文」引熱議 台灣學者: 愛國主義不敵對現狀不滿
中國網路上日前出現「不願為國而戰」的帖子稱,絕不上戰場也不讓孩子去,引發中國網民熱議。台灣學者王信賢撰文指出,中國的「愛國主義」已不敵民眾的生計考量及對現狀的不滿。
台灣外長據報將訪歐 或與捷克總統同台
路透社引述匿名消息獨家報導,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下週將赴歐訪問,並突破性地與捷克總統同台出席外交活動,若成真料將再次引發中國不滿。捷克外交部則強調,捷克官員不會偏離既有的對台政策。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被「敲骨吸髓」還是經貿轉骨?
台美簽訂首批「21世紀貿易倡議」,遭北京批為不平等的「幌子」協議。這份台美斷交以來最完整全面的貿易協定,是讓台灣擺脫對中依賴?還是如北京所說反被「敲骨吸髓」?DW採訪專家請他們提出觀點。
德語媒體:歐洲不應介入中美衝突
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變得越來越具有火藥味:兩國軍機和軍艦連續發生兩起"險些"相撞事件後,中國國防部長又拒絕了美國防長奧斯汀開展對話的邀請。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談美中關係:「心誠則靈」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周三在履新的歡迎會上表示,中方對話的大門始終敞開。他也暗批美國稱,中國有句老話叫「心誠則靈」,一邊把對方放在制裁名單,一邊要求對話合作,是不可接受的。
歐盟出台反制工具 對外來經濟脅迫說"不"
為了阻遏中國等國家以經濟脅迫手段,干預歐盟成員國的政治決策,歐盟即將推出反制工具。此前,因立陶宛同意台灣在該國設立代表處,北京曾對立陶宛實施大規模經濟制裁。
專訪:美國是時候表明有對話的意願
中美季辛吉研究所所長戴博(Robert Daly)接受DW採訪時表示,美中軍方開啟對話很重要,為形成這一局面,美國應取消對中國防長李尚福的制裁。
中俄第六次聯合巡航 日韓派戰機緊急起飛
中國和俄羅斯周二、周三在日本海、東海和太平洋西部空域進行了自2019年以來的第六次聯合巡航,韓國和日本因此緊急出動戰鬥機。
中美緊張下 歐盟將如何參與印太安全?
在中美因台灣等系列問題陷入外交緊張之際,歐盟派出了一個高規格的代表團參加亞洲頂級安全論壇香格里拉對話,承諾更多參與印太安全,以維護地區穩定。
美中高層外交官北京會晤 時機敏感惹議
六四紀念日期間,美國一批高級外交官員抵達北京,並於這週一會晤中國官員,遭民運人士批為「在傷口上撒鹽」。此行被視為是美方試圖緩和雙邊關係的另一舉措,雙方談了什麼?
台灣六四晚會意義漸增 港人聚集悼念
台北在6月4日這天大雨不斷,自由廣場上的六四34週年紀念晚會吸引了近千人參與,雖然規模不比香港維園往年的紀念人潮,但在中國政府不斷文攻武嚇下,仍有不少台灣各年齡層的民眾到場響應,德國之聲記者也在現場看到幾位不斷拭淚的香港參與者。
牆外文摘:香港「六四」——個人記憶不滅,集體記憶堪憂
有評論認為,要完全100%抹走香港的六四記憶,其實是極其困難的事。然而,過去兩三年,國家高壓達到相當程度,妨礙了六四論述,影響了集體記憶。
中國:中美激烈衝突對抗是「世界不可承受之痛」
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香格里拉對話上表示,如果中美發生激烈衝突對抗,將是世界不可承受之痛,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才是中美相處之道。但他強調,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不會容忍任何挑釁行為。
六四週年之際 王丹陷性騷風暴
中國六四學運領導人王丹日前遭一名台灣男子指控性騷擾,包含強吻與強暴未遂。指控者在六四34週年這天召開記者會,要求道歉否則提告。隨後,王丹回應:歡迎提告,支持用法律的方式尋找事情的真相。
客座評論:台灣人為甚麼要知道六四?
2023年6月4日是「六四事件」34週年,這個發生在1989年的中國民運最後以血腥鎮壓收場。曾經這在台灣引起爭取自由民主的共鳴,不過多年過去,兩岸走向不同發展道路。即便如此,旅居在台的香港媒體人曾志豪疾呼,台灣人不能不關注六四。
上一頁
第15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