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美國:誰將在貿易爭端中損失更大?
2025年9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2023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時,盛大的儀式顯示出美方對加強兩國關係的熱情。
當時,拜登總統在歡迎莫迪時說:「我一直堅信,美印關係將成為21世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關係之一。」
今年早些時候,當莫迪與剛剛重返白宮的川普会面時,氣氛依然熱烈,雙方還為達成協議進行了多次磋商。
但僅僅半年之後,形勢就發生了巨大變化。截至8月27日,大多數進入美國市場的印度商品都面對50%的關稅。印度成為需要面對全球最高貿易關稅的國家之一。
自川普4月宣佈對貿易夥伴加徵關稅以來,美印兩國間的貿易談判始終未達成協議,這也導致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迅速升溫。川普以印度從俄羅斯購買石油作為理由,宣佈對印度額外加徵25%關稅,令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美國與印太地區關鍵戰略夥伴關係的惡化,令華盛頓內部認為美印關係對地區穩定與安全至關重要的人士感到擔憂。
與此同時,印度國內也對關稅可能對該國經濟形成負面影響深感擔憂。
更多閱讀:全球貿易秩序「被顛覆」: 川普关稅將對世界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為何情況變糟?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印度政策研究主席裡克‧羅索(Rick Rossow)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分析表示,他認為川普批評印度的「保護主義」做法是正確的,但同時強調,美國在處理相關問題時所使用的手段和言辭「過於嚴厲」,並且正越來越多地給莫迪造成政治損害。
雖然許多人認為談判破裂源於印度拒絕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但耶魯大學南亞研究講師蘇尚特‧辛格(Sushant Singh)則認為,這與今年5月爆發的印巴衝突以及川普在停火談判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關。
辛格說:「川普声稱他本人和其官員的努力而達成了印巴停火,而莫迪在國內則希望塑造另一種印象:停火是因為他重創了巴基斯坦,使巴方跪地求饒並請求停火。」
「我認為這就是莫迪無法在此事上向川普让步的原因,否則他在國內的政治敘事將徹底被推翻。」
關稅對印度構成各種影響?
印度經濟目前正面臨關稅的壓力。美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2024年印度向美國出口了價值約870億美元的商品。總部位於新德里的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Global Trade Research Initiative)預測,到2026年,印度對美出口將減少40%以上,降至約500億美元。
印度對美國的主要出口產品主要來自紡織、珠寶和寶石等行業。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估測,未來12個月,其中一些行業的出口量可能會大幅下降,潛在風險是數十萬就業崗位受到威脅。
不過,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印度政策研究主席羅索認為,由於關稅主要針對商品,而製造業在印度經濟中的佔比仍相對較小,約為14%,因此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
但他也強調,莫迪一直將製造業和「印度製造」政策作為優先發展方向。「關鍵時刻,對最大出口市場的准入惡化,可能會扼殺這一經濟領域的增長動力。」他說。
美國會遭受損失嗎?
去年,美國對印度的出口額約為420億美元,不到印度對美出口額的一半。
「如果從收支平衡來看,損失主要在印度這邊,」耶魯大學南亞研究講師辛格說,「在川普的領導下,美國對中國、印度和印太地區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因此印度手上沒有籌碼。」
羅索則表示,雖然在經濟上印度顯然會比美國受創更大,但美國也會付出代價,尤其是預計赴美印度學生數量將大幅下降。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非常駐高級研究員加裡‧赫夫鮑爾(Gary Hufbauer)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一個必須考慮到的經濟因素是,美國此前將部分製造業從中國轉移至印度的計劃會因關稅爭端而受到威脅。
他說:「有一段時間,印度看起來將成為大量中國產品的替代製造基地。但現在看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辛格還指出,儘管部分印度勞工因川普的移民政策被迫離開美國,但在美印度裔科技界領軍人物並沒有公開反對川普。「他們中沒有人會站出來挑戰川普,因為他們也感到害怕。」
不過,他也承認,對川普而言,最大的風險在於地緣政治,而非經濟風險。
他說:「未來可能會出現這樣一種場景:中國實質上崛起成為亞洲強國,而印度願意接受稍微次要的地位,並在地緣政治上與中國結盟。這對美國來說將是極其不利的。」
是否仍有望達成協議?
美印之間仍有可能達成貿易協議。辛格認為,新德里方面迫切希望達成協議。
他說:「他們想讓川普得到一個勝利。鑑於川普政府的行事風格,這筆交易可能隨時達成,也許就是某周、某月的事情。」
羅索認為,緩和緊張局勢符合雙方的利益。
「印度即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他說,「考慮到我們對中國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崛起有著共同的擔憂,建立牢固的夥伴關係對於地區安全和共同發展至關重要。」
辛格認為,這整件事對莫迪在印度國內構成了嚴重威脅。這可能迫使他不得不坐上談判桌。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