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印度
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面積約32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億,預計將在近年內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小米在印度市場遭遇阻擊,瀕臨停產
今年對於在印度的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來說,是艱難的一年 。市場龍頭小米今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印度稅務部門進行司法較量。上周,這場爭鬥達到了新高潮,由於印度法院拒絕解除資產凍結,小米聲稱其在印度的業務「實際上已經被迫停止了」。
新疆人權案烏克蘭反悔 想從棄權改為贊成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10月6日以些微票數否決針對新疆人權情勢進行辯論,但本來投了棄權票的烏克蘭隔天卻改變心意,表示要改為「贊成立場」。
與社會成見搏鬥 印度女孩的摔跤手之路
印度女孩沛雅沙瑪夢拼盡全力要成為女摔跤手。面對家人的不諒解和社會成見,她依然勇往直前。現在她有機會在家人和奧運銅牌摔跤手薩克馬力面前證明自己的實力。
俄外長指責西方欲肢解俄羅斯 中印呼籲和談
在聯合國大會上,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高調抨擊西方的制裁政策旨在「毀滅俄羅斯」。同時他也為烏克蘭東部佔領區的「入俄公投」進行辯護,認為這是合法行為。中印外長則呼籲俄烏雙方盡快重開談判。
2025年四分之一蘋果手機將是"印度造"
為了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以及中國嚴苛的防疫清零政策,蘋果公司正在逐漸減少在華生產的份額。摩根大通一項評估顯示,截至2025年,每四部蘋果手機中將有一部來自印度境內的工廠。
德語媒體:中國印度欲脫離俄羅斯朋友圈
《南德意志報》刊評認為,隨著中國、印度公開對戰爭表示懷疑,宣佈局部動員令的普丁已經顯露出黔驢技窮、眾叛親離的跡象。《法蘭克福匯報》則指出,最新動向表明,普丁缺乏可信賴的盟友,而烏克蘭卻有。
為遏制中國: 美印將聯合研發無人機
印度同美國的關係多年以來相當疏遠,但對中國的警覺和共同憂慮使他們正在靠近。最近美國國防部宣佈兩國將共同開發無人機項目。
普丁的"新東方政策"為何難以奏效
前不久,俄羅斯總統普丁在中亞遭到中印領導人的微妙「冷遇」之後,他再次推出的「新東方政策」也突然變得前景黯淡。東南亞國家也普遍擔心一旦同莫斯科走得太近,會遭到西方的詬病。
富士康投巨資在印度合作生產晶片
台灣電子巨頭富士康和印度礦業及製造業集團韋丹塔(Vedanta)達成總額194億美元協議,在印度合作生產半導體。全球晶片短缺之際,新德里致力於推進科技自立。
南亞次大陸同英國王室的恩恩怨怨
儘管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過被英國殖民統治的苦澀歷史,但由於伊麗莎白二世在位七十年間一直奉行"不干預政策",因而這位英國女王在南亞次大陸仍深得尊重和愛戴。
中印兩軍再度在邊境地區脫離接觸
中印兩國國防部均表示,作為在兩年多的對峙中降低緊張局勢努力的一部分,雙方已開始從戈格拉- 溫泉(Gogra-Hotsprings)邊境地區撤軍。
印度比瓦迪力爭擺脫「全球最爛空氣」頭銜
印度的比瓦迪堪稱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現在,當地政府啟動了清潔能源計劃,力爭改善這一狀況。
德語媒體:習近平治下「現在是一個不同的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文章關注了澳洲前总理陸克文對習近平的統治以及當今中國的分析和評價。《商報》評論文章認為,蘋果公司很難告別中國。
印度首艘國產航母正式服役
在經過17年的建造和測試之後,印度自產的航母維克蘭特號於周五正式下水服役。總理莫迪在服役儀式上宣告印度正式躋身可以自主建造航母的國家之列。
中俄聯合軍演登場 華府關切印度出兵
俄羅斯國防部於週四(9月1日)舉行為期一週的「東方-2022」聯合軍演。中國解放軍大舉出動陸、海、空三軍的兵力赴訓練場地,外界認為這是中、俄合作的一大指標。此外,華府對印度出兵參與軍演表達關切。
印度抗中打「台灣牌」?專家看法各異
印度外館日前指控北京將「台灣海峽軍事化」,罕見發言引發揣測。這是否代表印度政策可能出現重大轉變?在美中關係因台灣問題惡化之際,印度為何這麼做?這是打「台灣牌」嗎?專家看法並不一致。
中印爆口水戰 印度罕見稱北京將「台海軍事化」
印度官方週末指,北京近期在台灣海峽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是所謂的「台海軍事化」。印度媒體指,這是新德里首次針對近期兩岸緊張局勢做出公開評論,罕見舉動可能標誌著印度的重大變化信號。
印度也將生產組裝iphone14
媒體上周報導了蘋果將開始在越南生產筆記型電腦,本周又有消息稱,iphone14將同時在印度生產。
「我在紅燈區長大」
賈亞希裡‧拉梅什‧帕蒂爾出生在孟買紅燈區卡馬蒂普拉。她和其他性工作者的女兒用戲劇來打破社會對她們母親和她們自己的污名化。
印度外長批北京無視邊界協議
在中印兩國持續針對邊境局勢進行談判時,印度外長蘇傑生21日在巴西表示,中國無視兩國間的邊界協議,導致雙邊關係蒙上一層陰影。與此同時,印度媒體認為印度總理莫迪極有可能下個月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於烏茲別克的會議見面。
中國測量船遠望5號停靠斯里蘭卡港口
儘管有印度方面的安全擔憂,中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5號依舊獲准在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停靠。這也顯示出斯里蘭卡目前陷入的窘境:這個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不但需要印度的幫助,同時也急需中國的援助。
過於模糊? 中國希望印度重申「一個中國」
印度對台海局勢做出低調回應後,中國駐印大使再次呼籲印度公開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本周一,印度慶祝獨立75周年,總理莫迪提出25年內將印度建成發達國家。
看數字 學歷史:印巴獨立75年
75年前,巴基斯坦和印度相繼慶祝建國,英國在南亞次大陸的殖民統治結束。1947年的印巴分治不但在當時引發巨大震蕩,其對於該地區乃至世界政治的衝擊至今仍未消退。從以下幾個數字中,一起回顧這段歷史。
中巴經濟走廊:為什麼印度反對其它國家參與?
儘管印度表示反對,但北京和伊斯蘭堡似乎決意要推進中巴經濟走廊的擴大計劃,並邀請阿富汗等國加入。
印度反對無效?斯里蘭卡允許中國科考船靠港
斯里蘭卡方面周六重新向中國的「遠望5號」科考船發放了停靠漢班托塔港的許可。此前印度曾經就此提出抗議,原因是擔心這艘船藉機刺探印度的軍事行動。
斯里蘭卡請求中方推遲探測船訪問計劃
法新社報導稱,迫於印度方面的壓力,斯里蘭卡當局已要求中國方面推遲一艘探測船的訪問計劃。
美媒:美印將於中印邊境軍演 中國反應受矚
美媒CNN週末報導,美國與印度10月將在距離中印爭議邊境不到100公里之處舉行聯合軍演。美國官員表示,印度是美國維持自由開放印太地區願景最重要的夥伴之一。外界關注,中國將如何反應?
開闢新路線 俄印貿易試圖繞開西方制裁
俄羅斯與印度的貿易,以往很大程度上依靠海運。但是,不論是波羅的海,還是蘇伊士運河,都受到西方對俄制裁的影響。現在,俄印貿易正在另闢蹊徑,兩國企業對此表示歡迎。
達賴喇嘛籲:儘管中國對藏人所為 仍要保有慈悲
流亡的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正在拉達克地區展開訪問。在這個中印邊境的敏感地帶,達賴喇嘛一舉一動格外受矚,週四(7月28日)他在佈道後呼籲,儘管中國對藏人的所作所為,仍要保有慈悲之心。
美官員聚焦全球糧食危機 籲北京助斯裡蘭卡債務重組
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鮑爾27日出訪印度時,呼籲中國幫助斯裡蘭卡與其他跟中國大量借貸的國家進行債務重組。她形容北京提供斯裡蘭卡的是「不透明的貸款交易」,並批評中國資助的基建項目「沒什麼用途」。
猴痘蔓延多國 疫苗獲批上市
新德里出現首個猴痘病例,這是印度發現的第4名感染者。猴痘疫情已被世衛組織列為全球公共衞生緊急事件。丹麥Bavarian Nordic生技公司周一宣佈,該公司的疫苗Imvanex已獲歐洲藥品管理局准許用於對抗猴痘病毒。
斯里蘭卡政局動蕩 中印兩國各顯神通
斯里蘭卡正在經歷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動蕩,印度和中國正在趁機爭奪對這個島國的影響力。
莫爾穆當選印度首位出身部落地區的總統
7月21日,印度新一任總統人選揭曉,莫爾穆成為了該國歷史上第二位女總統、第一位部落出身的總統。印度總統並不掌握太多實權,由印度聯邦議會和各邦議會的4800餘名議員選舉產生。
印度的困境之三:來自世界的呼喚
印度正處於戲劇性的地緣政治困境之中:中國對印度的威脅變得越來越明顯,但老朋友莫斯科卻日益向北京靠攏。俄烏戰爭迫使印度重新思考所有對外關係,面對它以前從未做過的選擇。德國之聲推出三集分析報導,以下是第三部分:來自世界的呼喚。
達賴喇嘛訪問拉達克 觸動中方敏感神經?
流亡的藏傳佛教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上周抵達印度與中國接壤的偏遠山區拉達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專家說,鑑於印中之間的緊張關係,達賴喇嘛在該地區的任何言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印度再次要求中國從摩擦點撤軍
中印邊界談判再啟,印方希望中方撤軍,並恢復雙方最大對峙區域的巡邏權,但兩國已進行第16輪的軍事談判,是否有具體進展?
印度能否解決人口問題?
近年來,中國出生率走低,預測在2023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未來30年,全球勞動力的約22%將來自印度。不過,印度也有自己的問題。專家指出,若不培訓更多技術性人才,印度將面對巨大的失業問題。
印度的困境之二:來自中國的威脅
印度正處於戲劇性的地緣政治困境之中:中國對印度的威脅變得越來越明顯,但老朋友莫斯科卻日益向北京靠攏。俄烏戰爭迫使印度重新思考所有對外關係,面對它以前從未做過的選擇。德國之聲推出三集分析報導,以下是第二部分:來自中國的威脅。
印度的困境之一:走火入魔的老友
印度處於戲劇性的地緣政治困境之中:中國對印度的威脅變得越來越明顯,但老朋友莫斯科卻日益向北京靠攏。俄烏戰爭迫使印度重新思考所有對外關係,面對以前從未做過的選擇。德國之聲推出三集分析報導,以下是第一部分:走火入魔的老友。
全球人口將破80億 印度2023年超車中國
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全球人口將在今年突破80億,印度有望在2023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與此同時,全球人口也正以二戰以後、1950年代以來最緩慢的速度增長——這是為什麼?
用煙蒂做陶器?印度環保新創意
每年有數不清的煙頭被丟棄,多數沒有丟入垃圾桶。印度的一個倡議組織想要從源頭解決問題,將小小的煙屁股變成……精美陶器!
塑膠袋禁令 印度出手整治汙染
印度是繼美國之後全球第二大塑膠垃圾生產國。政府每年花費數百萬歐元處理塑膠垃圾,但在過去5年中,塑膠垃圾數量翻了一番。為了整治垃圾氾濫,印度宣佈從今年7月起逐步淘汰一次性塑膠製品。
專訪:金磚國家不會成為和西方抗衡的政治力量
第十四次金磚峰會周五閉幕,各國領導人通過線上會談達成了一份《北京宣言》。作為主辦單位,中國希望利用峰會達到什麼政治目標?和北京一直關係冷淡的印度在這次峰會上起到了什麼作用?而金磚國家是否能像普丁聲稱的那樣,構成和西方工業國家相抗衡的力量?
金磚峰會:習近平批西方制裁 分析稱中國助普丁重返國際
由中國主辦的第十四次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邀請成員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領導人以視訊方式展開對話。此次峰會以開創全球發展新時代為主題,應對當前世界面臨的危機,來看看各國元首在峰會上說了什麼。
「讓我們捕魚 或者讓我們去死」
在印度西部,幾乎一整個穆斯林村莊都在向古吉拉特邦的高等法院請求批准安樂死。他們為何會有此請願?請看DW記者Nehal Johri來自當地的報導。
四方對話現場:項莊舞劍,意在「中國」的聲明?
由美、日、澳、印四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24日於東京召開。四國除就未來持續維護「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達成共識外,也重申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撼動國際秩序根基」。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可以感受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傳達四國共識的謹慎。
印媒:華盛頓正醞釀5億軍援拉攏新德里
為了制衡俄羅斯和中國,印度成為美國努力拉攏的對象。據《印度時報》披露,美國正在考慮通過一項軍事援助計劃,幫助新德里擺脫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
什麼是「印太經濟框架」( IPEF )?
在對亞經貿問題上,美國總統拜登面臨兩難境地:他不能簡單重新加入其前任2017年讓美國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有鑑於此,拜登行政當局設計出一替代方案,這就是《印太經濟框架》。
拜登啟程訪日 推動印太經濟與安全合作是重點
結束對韓國為期三天的訪問行程之後,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啟程前往日本。訪日期間,拜登將推出「印太經濟繁榮框架」計劃,並將出席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導人峰會。
印度夫婦起訴兒子: 一年內讓我們抱上孫子
一對印度老夫婦起訴他們的兒子和兒媳,要求一年之內抱上孫子;否則,小夫妻就要賠償他們為兒子婚禮、蜜月等所花的錢。
上一頁
第8 頁,共4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