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印度
位於南亞次大陸的印度面積約328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3億,預計將在近年內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高盛:2075年印度經濟世界第二?專家存疑
高盛日前發文預測,印度有望在2075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該國今年經濟增長預計可達5.9%。但有專家認為,十多年前,世界就曾對印度作出過於樂觀的預測,但並未能完全實現。
極端高溫加劇印度家庭暴力現象
最新的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引發的危機已經加劇了家庭暴力問題。南亞國家針對女性的家庭暴力案件增加與該地區出現越來越多的高溫天之間存在關聯性。而這一問題在印度尤為嚴重。
上合組織添新成員 中俄欲擴大影響力
4日的峰會上,上海合作組織正式納入伊朗為成員國,並替白俄羅斯未來的加入鋪路。在會後的宣言內,該組織強調加強合作、反對集團對抗,但其組織內部仍存在分歧。
德語媒體:脫鉤?中國依然有求於德國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鑑於中國在許多方面依然有求於德國,柏林在面對北京時不必太卑躬屈膝。《新蘇黎世報》則注意到美國與印度加強合作,以抗衡共同的對手中國,但是這一利益共同體注定會因為缺乏共同價值觀而難以長遠深化。
談印太局勢 布林肯:遏制中國不符美國利益
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亞太助卿康達分別出席兩場智庫活動,關切焦點都是印太局勢。針對台海兩岸議題,布林肯重申美國會協助台灣自衛,康達則提到明年的台灣大選,呼籲各方負責任行事。兩人還說了什麼?
拜登和莫迪瞄準中俄 稱美印是親密夥伴
印度總理莫迪本週訪問美國,除了與拜登總統會面外,更是罕見的出席聯合記者會,究竟他們說了什麼?美國和印度又談成了哪些合作?
德語媒體:制裁中國等於"俄羅斯再乘以10"
《南德意志報》介紹了一份智庫研究制裁中國的場景報告,指出因制裁將讓世界經濟蒙受的巨大影響,不確定七國集團會為這種規模的制裁達成一致。《法蘭克福評論報》關注莫迪訪美,指出中國是不在場的主角。
莫迪將與拜登開記者會 罕見接受媒體提問
印度總理莫迪過去很少在記者會上發表談話,更少接受提問,白宮高階官員因此稱莫迪與拜登共開的這場記者會為「一件大事」。這場記者會中,媒體可能關切哪些話題?
馬斯克莫迪相談甚歡: 特斯拉將盡快在印度建廠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印度總理莫迪希望特斯拉大舉投資印度,相關計劃將在近期內正式公佈。一段時間以來,馬斯克一直在為其下一家超級工廠尋找理想地點。
印度總理莫迪訪美 兩國關係有望更上層樓
隨著中國在印太影響力漸增,美國與印度越走越近;20日,印度總理莫迪出訪美國,他此行具有哪些重大意義?
亞洲各國熱爆啦!
世界氣象組織 (WMO) 5 月警告,受溫室氣體阻礙散熱,加上聖嬰現象的影響,2023年至2027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的5年。亞洲各國近幾個月來,也已經傳出各種熱浪災情。
調查:歐洲企業繼續外移 中國也是受益國家
由於原材料、能源以及人力資源的昂貴,西南歐30%的工業生產能力將遷往海外。北美和印度是受益最多的國家,但中國也不遜色。
印度嚴重列車相撞事故 遇難者家屬仍在艱難尋找親人遺體
1200人受傷,275人死亡,印度三輛火車相撞造成的損失一時難以估量。事發50個小時後,事故地點部分通車。但對於一些死難者家屬而言,識別親人遺體仍非常困難,甚至只能借助DNA檢測。印度鐵路安全再次引發討論。
美國印度將加強國防工業合作
印度政府6月5日對外界表示,該國與美國已經達成了一份未來幾年的國防工業合作路線圖。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將讓印度在軍工領域更具雄心。與此同時,德國防長批評印度過於依賴俄羅斯軍火。
火車事故釀逾千傷亡 印度鐵路出了什麼問題?
印度日前發生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火車事故,計逾1100人受傷、275人死亡。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此事與火車信號受到干擾有關,或存在犯罪嫌疑。印度鐵路交通的安全出了什麼問題?
印度三列火車相撞,至少288人遇難
印度東部奧裡薩邦三列火車相撞,造成至少 280 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之中。
美國智庫:中國沒有大規模擴大與俄羅斯的貿易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一項研究顯示,自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等一些國家加強了與俄羅斯的貿易,但其幅度遠遠小於印度、土耳其、希臘等國。此外,有跡象表明,中國在與俄羅斯的經濟交往中保持了一定的克制。
中印互逐媒體:印度將無中國官媒記者
一個多月以來,中國和印度分別以拒發簽證的方式,迫使對方國家的多名記者離境。據媒體報導,在印度的最後兩名中國官方媒體記者,因無法繼續獲得簽證而將被迫離開印度。
印度考慮削減光伏板進口稅 產品9成來自中國
消息人士稱,印度考慮將光伏板的進口稅減半,並同時降低光伏產品的商品與服務稅,以此彌補本地產能的不足,滿足不斷增長的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去年,為抑制來自中國的進口,印度對光伏產品徵收高達40%的關稅。
德語媒體:中美相爭 印度得利
周日夜間,中國政府宣佈禁止處理關鍵訊息的公司購買總部位於愛達荷州博伊西的美光公司生產的微晶片。稍後,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則宣佈,從七月開始退出中國市場。種種跡象顯示,中美兩國間地緣政治的博弈對高科技領域的影響也在逐漸擴大。
客座評論:全球南方獲得話語權已經刻不容緩
德國之聲特約評論員Alexander Görlach,剛剛在日本閉幕的七國集團峰會顯示,所謂的全球南方不僅希望擁有經濟領域的話語權,也希望開展政治層面的平等對話。
中印摩擦:傳北京欲在爭議邊界再設緩衝區
印度媒體引述消息報導,中國軍隊日前要求在中印爭議邊境的拉達克東部地區、印度宣稱的邊界線內,設立緩衝區,作為雙方脫離接觸的前提條件。有印度國會議員批評莫迪政府,放任邊境爭議局勢惡化,呼籲堅決反對中國。
制衡中國 莫迪、布林肯造訪太平洋島國
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22日召開一連串會晤,該國總理先是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下午又會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該國還與美國簽署了防衛合作協議,專家認為,中國的擴張正是這些努力背後的重要影響因素。
美加強軍援烏克蘭 G7力挺澤連斯基
美國總統拜登在七國集團峰會閉幕這天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並宣佈新的軍援計畫。在美國帶領下,這幾個富國除了準備長期支持烏克蘭,還給澤連斯基搭建舞台,爭取巴西和印度等國家的支持,不過巴印買單嗎?
印度狂買打折原油後 俄羅斯看著一大堆盧比發愁
由於制裁切斷了俄羅斯主要銀行與西方大部分支付系統的聯繫,印度怎樣支付從俄羅斯進口原油的方式成為一項挑戰。人民幣可能成為一種解決方案嗎?
中國反對印度在克什米爾舉行G20會議
中國表示反對印度下周在克什米爾舉行G20旅遊會議,並拒絕出席。此前,控制克什米爾部分地區的巴基斯坦已譴責印度在爭議地區舉辦會議。印度則稱可以在自己的領土上自由舉行會議。
印度將在克什米爾建成世界最高鐵路橋
世界上最高的鐵路橋預計將很快開通。印度橫跨切納布河的鐵路大橋將連接喜馬拉雅地區和印度龐大的鐵路網。莫迪稱讚這座橋體現了「印度在現代工程領域不斷增長的實力」。
博雷爾: 歐盟應打擊印度加工俄油賣給歐洲
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爾在近日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歐盟應該打擊印度加工俄羅斯石油後再轉賣到歐洲的行為。他表示,這應該屬於制裁范疇,並稱「我們必須看看誰在購買」。
印度族群衝突致50餘人死亡
印度東北部近日爆發的族群衝突已導致50多人死亡。衝突導火索是政府欲賦予梅泰族「表列部落」地位,該部落將能因此獲得政府工作和大學錄取等保障名額,引發其他族群不滿。
智庫:美歐應與全球「搖擺國家」打交道
隨著既定全球秩序的轉變,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敦促歐盟和美國,重新考慮與跨大西洋聯盟之外「搖擺國家」的關係,在合作時表現出靈活性,避免迫使地緣政治夥伴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擇。
德語媒體:普萊希特批評德國外長究竟對不對?
圍繞德國哲學家、暢銷書作家普萊希特批評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對華政策的風波還在繼續:德國電視二台在其網頁發表了該電視台前駐京記者的分析評論,從五個方面指出普萊希特言論的偏頗之處。
上合組織外長齊聚一堂 有哪些看點?
上合組織外長們本周在印度舉行會議。其中印巴外長同框以及中印、中俄外長互動格外引人關注。不過,巴基斯坦外長這次罕見的印度亮相似乎並未能讓這對「老冤家」破冰。北京則向新德里和莫斯科承諾將「深化合作」。
IMF:中國重新開放推動亞太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5月2日發布報告,預測亞太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將達到4.6%。報告特別提及中國的重新開放,由此帶來的消費激增正在推動地區增長。
秦剛訪問中緬邊境 大可可島軍事化引關注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5月2日起訪問緬甸,並與緬甸軍政府領袖會面。稍早,他曾在雲南中緬邊境調研,強調「維護邊界清晰穩定,嚴厲打擊跨境犯罪活動」。中國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有跡象顯示,緬甸正為北京進軍印度洋提供便利條件。
人口超越中國的印度能獲得「人口紅利」嗎?
印度在4月底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地位是否能為印度帶來經濟方面的好處?面臨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的中國又是如何回應被印度超車的?
《明鏡》周刊漫畫在印度引爭議 德國大使忙滅火
德國《明鏡》周刊發表的一幅漫畫在印度被一些政界人士指責為「傲慢」和「種族主義」。作品內容是印度人口「超車」中國,成為世界之最。
中印防長會晤 兩國邊境問題有解?
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近日訪問印度,27日與印度防長辛格進行了兩國自2020年5月爆發邊境衝突以來的首次會談。席間,辛格向李尚福強調了新德里對與北京的緊張關係的立場。
拜登5月將訪日澳 深化印太合作
美國總統拜登5月將先後造訪日本和澳大利亞,期間將參與G7和QUAD會議。這2場會議將討論哪些議題?
時間提前!聯合國:印度人口本月超越中國
聯合國上週表示,印度人口預計今年6月超過中國,但24日又將時間提前,指中國世界人口最大國的地位,最晚將在本月底遭印度取代。聯合國為何修改時間?中印兩國分別迎來哪些人口挑戰?
印度改寫歷史課本 讓教育變「意識形態武器」?
印度政府修改了教科書,刪除了關於聖雄甘地反對印度教民族主義以及一些有關穆斯林的重要歷史事實。執政黨對此表達肯定,但批評者譴責政府在試圖借修訂課本改寫印度歷史。
印度人口即將世界第一,但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
聯合國預測印度人口可能在2023年6月超過中國。然而,因為印度政府未能如期完成最新的人口普查工作,沒有人知道這個國家到底有多少人。
印度首位男性肚皮舞者
誰說肚皮舞只是女性的專利? ——希拉爾憑借一腔熱情,頂住家庭壓力,打破世俗陳規,成為了印度首位男性職業肚皮舞者。
讓城市變得更安全 印度發展智慧型城市
海德拉巴是印度智慧型城市的試點,若是成功或會普及印度各地。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安全是否真的得到改善?這個城市到底有多智慧型? 如何保證在使用數據和保護公民隱私之間取得平衡?
印度控中國凍結記者簽證 北京反駁
中國和印度再度又起新的外交爭端,兩國互相指控對方給特派記者的簽證製造麻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邊境口角再起 印度拒中國更改「藏南」地名
印度4日「斷然拒絕」中國更改雙方邊境爭議區域地名,而中國則稱這是其「主權範圍內的事情」。這是中國第三次以更名為由,與印度發生領土爭端。兩國各自提出哪些主張?
禁用TikTok 印度早已先行一步
禁不禁TikTok? 這個問題近來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沸沸揚揚。印度早在2020年就全面禁用了這款來自中國的社交APP,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其他國家效仿?
印度寺廟坍塌 至少35人死亡
據官方透露,在印度印多爾市一座寺廟的地板坍塌後,至少有35人死亡。目前搜救仍在進行。
俄印簽定石油供應協議 美國成歐盟最大原油供應者
過去幾乎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印度在近幾個月成了大客戶,俄印兩國的最大石油公司還簽訂了協議,承諾繼續向印度提供更大量、更多樣的石油產品。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前任買家歐盟在對俄制裁後,轉向美國購買石油。
新變種「大角星」在印度快速傳播 專家:不必恐慌
別名「大角星」的奧密克戎亞種XBB.1.16引起關注,因為該病毒傳播速度比XBB.1.5還要快,在印度造成當地新冠病例急劇上升。不過,印度專家指出,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任何嚴重的XBB.1.16感染病例。
俄出口印度石油年增22倍 俄副總理:賣給友好國家
俄烏戰爭開打之後,西方各國對俄祭出經濟制裁。身為能源大國的俄羅斯轉向印度和中國出口石油,甚至建立「影子艦隊」用於長途運輸貨物。
上一頁
第6 頁,共4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