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血腥抗議活動 背後原因何在?
2025年9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印尼的一波抗議浪潮演變成暴力衝突。當時有影片顯示,精銳准軍事警察的警車撞死了21歲的摩的司機阿凡‧庫尼亞萬(Affan Kurniawan)。
據人權組織KontraS訊息,自上周四以來,首都雅加達至少有8人死亡,數百人受傷,1240多人被捕,至少20人失蹤。
本周一(9月1日),數百人聚集在議會大廈外,在另外幾個城市也發生了衝突。據當地媒體報導,政府在雅加達、泗水、萬隆、日惹和望加錫部署了軍隊。
與此同時,公民社會也動員起來。通過社群網站和街頭示威,一場群體運動已然成形。
網路上發出的呼籲不斷擴散,公眾人物傳播一份訴求清單,要求政府在一周內滿足。
印尼當局則禁用TikTok的直播功能。該功能已成為訊息共享和抗議動員的重要平台。
社會不平等引發不滿——抗議的深層根源
這一示威浪潮源於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弊端。
經濟困境日益加劇、政策被視為對普通民眾漠不關心、政治精英被批評缺乏同理心,這些都加劇了民眾的憤怒。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尼約60%的勞動力仍然依賴於非正規僱主,缺乏穩定的收入和社會保障。
中產階級不斷萎縮:數百萬人陷入低收入和貧困境地。
根據經濟與法律研究中心 (CELIOS) 的數據,過去五年,近 1000 萬印尼人經歷了社會階層的「降級」。
與此同時,食品價格飆升,就業機會減少,自 2025 年初以來,已有超過 42000 名工人被解僱。
今年6 月,印尼政府甚至停止發布官方的裁員數據,理由是擔心引發「公眾恐慌」。
在此背景下,一則影片在網上熱傳,其中顯示議員在 8 月年度議會會議期間跳舞,凸顯精英階層是多麼脫離社會。
此次議會批准將議員住房補貼每月提高至 5000 萬印尼盾(約合 2600 歐元或3000 美元),民憤加劇。議員薪酬待遇本已豐厚——據 2024 年的政府數據,印尼人均月收入僅 650 萬印尼盾。
1994年財政部頒布的一項法令仍然免除公職人員的個人所得稅。
上周四,摩的司機阿凡‧庫尼亞萬在抗議鎮壓中被一輛裝甲警車撞死,局勢激化。
阿凡僅能靠微薄的收入掙扎求生,這使他成為印尼邊緣群體在經濟壓力下飽受摧殘的悲慘象徵。
示威者的訴求是什麼?
這場大規模抗議活動提出了多項訴求,包括取消提高議員津貼。
隨著鎮壓力度加大,訴求範圍也擴大,被命名為「17+8」。
抗議者敦促政府在一周內解決17個緊急問題。其中包括組建調查組,調查阿凡‧庫尼亞萬之死、停止軍隊介入公共安全、釋放被拘押示威者、停止警察暴力並追責。
民眾還提出了八項結構性訴求,包括改革印尼議會、政黨和國家警察機構。他們要求政府在一年內滿足這些訴求。
示威活動的參與者喬維亞爾‧達‧洛佩茲(Jovial da Lopez)表示:「至少,議會改革必須得到落實。否則,我們未來幾年的處境不會改變。」
群體運動
社群網站平台上滿是各類發帖,提供免費心理咨詢、醫療服務、法律援助、失蹤人員緊急聯繫方式以及捐款渠道,為抗議者提供幫助。
聲援行動甚至超越印尼國界,延伸至東南亞鄰國。
巴查查蘭大學政治傳播專家昆托‧阿迪‧維博沃 (Kunto Adi Wibowo)表示: 「來自東南亞各地的支持令人矚目。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網民甚至給摩的司機送去了食物。」昆托也在研究社群網站如何影響政治態度。「這種團結超越了國界。」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