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孤獨現象:對健康和民主構成雙重威脅
2025年8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每個人都可能被孤獨擊中 ——不分年齡、性別、地域。孤獨並非新鮮事,只是過去我們很少公開談論。新冠疫情改變了這一點——全球範圍內的社交隔離經歷,讓人們普遍意識到了孤獨的存在。
那麼,面對全球六分之一人口正在承受孤獨之苦的事實,我們該怎麼辦?
世界衞生組織警告稱,孤獨會帶來多種健康問題,包括抑鬱、高血壓和睡眠障礙等。
也有專家從社會層面警示孤獨可能導致的潛在後果。例如哥廷根大學社會學家克勞迪婭‧諾伊(Claudia Neu)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孤獨與反民主態度之間存在關聯。
她對德國之聲表示:「這不是因果關係,孤獨者未必一定會走向激進,也不是所有激進者都感到孤獨。但我們確實在統計上發現了這種相關性。」
如何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如果無法滿足社交需求,痛苦就會相應得變大。然而,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居家辦公、網購盛行,再加上人們在社群網站上花費大量時間,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社交場所正在逐漸消失。
諾伊指出,這種發展趨勢已難以逆轉。但我們必須思考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未來我們希望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形態裡?「當我們不再在公共場所相遇時,我們該如何重新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來自社會組織「更多共同點」(More in Common)的英加‧格特曼(Inga Gertmann)指出,許多人沒有意識到,即使是「非常簡短的日常互動」也能產生積極影響。該組織致力於社會凝聚力研究。
她觀察到:「如今我們與家人和朋友的聯繫比以往都更加緊密,在數字空間中也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但問題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缺少了與『不同的人』之間的偶然相遇與互動。」
因此,如何以新的方式重建這種日常的、隨性的社交空間,成為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諾伊也表示認同:「缺乏日常接觸機會會使人陷入孤獨。如果我沒有機會,與人面對面地交流,那麼孤獨的可能性就會上升。」
「我們必須重新學會彼此包容」
一旦日常生活不再提供自然的社交空間,就會在社會整體層面帶來後果。諾伊指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接觸正在減少,這就加劇了社會的分裂。
「婚姻變得越來越同質化、社區越來越同質化、學校也越來越同質化。」這會導致「人們對社會不平等失去感知,因為身邊的人都和自己差不多。」
因此,那些能讓不同背景的人仍能聚集在一起的場所就變得尤為重要——比如足球場。「在那裡所有人都在,同一個體育場,雖然站的位置不同,但大家看向的是同一個球場。」
格特曼也強調,人們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有機會接觸、交流、甚至面對彼此的不同與不適,而不是只活在舒適圈或網路同溫層中。這樣的「摩擦」對於社會的多樣性和民主對話是重要的。
「如果我們失去了應對衝突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換位思考和參與社會對話的能力,我們也就無法探討該如何共處、以及如何走向未來。」正如諾伊所說:「我們必須重新學會彼此包容。」
我們每一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
WHO的報告也指出,某些因素會加劇孤獨,比如戰爭、貧困、暴力以及個人創傷等,這些都是明顯的導致孤獨的風險因素。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在可能的地方主動建立聯繫。
諾伊表示,即使只是「開車去另一個城市,去另一個咖啡館坐坐,或者吃個肉夾饃(Döner)」,都是可以邁出的一步。「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部分」,她說道,「我們每個人都能為減少孤獨、增進彼此聯繫貢獻一份力量。」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