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債務危機
債務可以簡單的解釋為一個自然人或公司、財團、組織、政府等機構法人虧欠其他個體的東西,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別的有價物。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恆大七天內兩度跳票 海外投資人恐損失慘重
債務纍纍的中國恆大集團一周內兩次跳票,未能向海外投資人支付債券利息。下個月底恆大還有另一個1.6億美元債券的付款期限,恆大是否能履行支付義務?
調研:「一帶一路」致貧困國積欠千億隱形債務 專家不意外
美國智庫發表調研顯示,中國在境外推進的大規模基建計劃,已為貧困國家帶來了高達3850億美元的巨額隱形債務,而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建設項目因捲入腐敗醜聞和激起民間抗議而陷入困境。報告還透露哪些訊息?
恆大危機延燒 維權群組被封
在如何處置恆大債務危機的問題上,中國官方迄今尚未正式表態。不過,有消息稱,社群網站上的維權群組已遭封殺。
陳峰等海航高層被警方控制
中國的海航集團周五發表聲明宣稱,該集團董事長陳峰以及首席執行官譚向東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警方採取強制措施」。
為避免政府停擺 美國眾議院強推取消債務上限
日前(9月21日),民主黨佔多數的美國國會眾院投票通過一項法案,至今年12月16日暫停債務上限生效。
房產抵債 恆大啟動實物兌付
深陷債務危機的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旗下的恆大財富宣佈,啟動「實物對付」,用房產物業等向投資理財產品到期的客戶抵償。
恆大就6名高管提前贖回投資產品作出回應
中國房地產商恆大集團的債務危機受到全球關注。而有關該集團6名高管提前贖回本集團財富投資產品的消息,更是給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恆大集團就此發出公告,要求相關高管限期返還。
恆大危機再升級 德國企業擔心「殃及池魚」
繼惠譽和穆迪之後,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周三也將房地產商恆大集團的信用級別下調至CC,前景展望為負面。德國工商大會表示擔心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會對消費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德國產品在華銷路。
恆大危機 投資者上門討債
連續幾天來,中國最大房地產企業恆大集團的總部門前都聚集著不少示威者,他們要求立刻兌付逾期金融產品。這家房地產巨頭陷入了嚴重債務危機。分析人士擔心,該公司一旦破產,將對全中國的經濟造成負面衝擊。
去年最怕川普,德國人今年最怕什麼?
一項年度調查研究詢問德國人,他們最害怕的是什麼。令人意外的是,儘管經歷了新冠疫情,健康問題並不在名單之首,佔據排行榜前三名的都和金錢有關係。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修今年中國經濟成長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周二(7月27日)下修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新興經濟體今年的經濟成長預期。不過,全球經濟增長6%的預測維持不變。
報告揭秘:中國在澳投資跌至金融危機前水準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對澳洲投资額下跌至2008年金融危機前水準,投資項目數量相較之前也出現銳減。
梅克爾在「謝幕記者會」上講了什麼?
德國總理梅克爾7月22日最後一次以總理身份出席了夏季記者會,不僅談到當前的德國內政與世界政治,也回顧了16年任期的方方面面。
美歐出手相助 蒙特內哥羅成功支付中國第一筆貸款
巴爾干小國蒙特內哥羅積欠中國近10億美元貸款,面臨債務危機。華盛頓、布魯塞爾紛紛出手,協助蒙特內哥羅向中國支付第一筆還款。在「一帶一路」下,巴爾幹成了中美歐三方角力的新戰場。
深陷經濟危機 伊朗富人數量不減反增
雖深陷經濟危機、普遍貧困、新冠大流行瘟疫爆發,伊朗百萬富翁數量卻有增無減。致富渠道?答案是:金融投機。
專訪:「歐盟必須向蒙特內哥羅伸出救助之手」
歐盟拒絕伸出救援之手,幫助蒙特內哥羅償還其即將到期的中國貸款。對此,德國之聲採訪了東南歐問題專家雷利吉奇( Dušan Reljić),他對歐盟的立場大為不滿。
誰來替歐洲的新冠債務買單?
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重創,包括德國在內的歐盟各成員國債台高筑。誰來為這些債務買單呢?當然是各國老百姓。但是,專家們似乎並不為此發愁。
歐盟:無法替蒙特內哥羅還貸 但可幫蒙特內哥羅修路
面對即將在今夏到期的貸款,蒙特內哥羅向歐盟求援。該國從中方貸款10億美元,修建一條重要高速路的第一階段。歐盟則表示這個非歐盟國家要自己想辦法。而中方強調,外界的擔憂並無根據而且忽略了一些重要事實。
為美國大學生減債 拜登能買單多少?
作為新冠危機紓困措施的一部分,美國總統拜登計劃為舉債讀大學的年輕人減免債務。他曾提議給每人免除1萬美元債務,但批評者認為應該提高到5萬。
德語媒體: 東歐的「中國熱」開始降溫
每年一度中國同中東歐17國舉行的領導人峰會今年出現了一些變化,有六個國家的領導人沒有出席會議,這對北京來說,無疑是一個很丟面子的事情。
全球風險報告:新冠疫情可能加重「青年幻滅」
一份新的報告顯示,新冠疫情給人類帶來嚴重威脅,將千禧一代推入多重困境,並可能破壞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喜中有憂 中國經濟忐忑邁入2021
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國是唯一一個實現經濟增長的大國。不過,整體疲軟的全球經濟、並未平息的貿易戰,仍有可能拖累2021年的中國經濟。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新戰略給德國敲響警鐘
在這個動蕩的2020年,新冠危機讓不少德國經濟界人士意識到過度依賴中國造成的風險。
疫苗和債務 中國的兩個非洲難題
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在非洲發展日深,世界新冠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北京會如何在疫苗和債務議題上發揮軟實力?
古巴即將取消貨幣雙軌制
為了恢復經濟活力,社會主義的古巴決定推進貨幣改革。經濟學家認為,此舉實屬必要,但也充滿風險。
中國向貧窮國家緩債21億美元
中國暫緩發展中國家債務償付總共21億美元,是G20成員中落實緩債金額最多的國家。中國還將優先向貧困經濟體提供新冠病毒疫苗。
川普竟然是「老賴」 德銀成「冤大頭」
川普的地產開發生意雖然屢遭失敗,為何總能化險為夷?《紐約時報》根據川普的稅務記錄披露,川普拖欠德意志銀行高達數億美元的貸款,最後竟然不了了之。
「一帶一路」並非債務陷阱外交?
近年來,有關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否是「債務陷阱外交」的討論一直不絕於耳。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最新報告又有新的發現。
德語媒體:歐洲不應被中美之爭所裹挾
有些歐洲人認為,一旦川普在今年秋季的總統大選中落選,世界就會恢復往日的平靜。但《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認為,這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阿根廷面臨又一次破產
從前,人們說,"像阿根廷人一樣富"。這個南美國家曾是世界上最富裕國家之一。今天,它一路走向貧困,並又瀕臨破產。我們不妨看一看這個國家的衰敗史。
一帶一路 一路是坑?
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日前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許多工程項目非但給受援國帶來了巨大的債務風險,中國自身也因此面臨不小的金融壓力。
經濟吃緊 金價攀歷史新高
7月27日,國際市場黃金價格升至歷史最高水準。對新冠疫情導致經濟崩盤的擔心為金價躥升的主要原因;此外,中美衝突不斷激化也是重要推手。
一錘定音!德國議會通過基本養老金
聯邦議院在新冠危機期間對基本養老金進行了表決,這可能是一個積極的訊號。除了基本養老金議題之外,聯邦議院還就新舉債數千億歐元進行辯論。
舊債未銷又添新債 石油小國依賴中國
厄瓜多爾的財政狀況十分糟糕,新冠危機之下更是有政府破產之虞。在該背景下,厄瓜多爾再次將目光投向了中國。該國近年來已經在經濟上高度依賴北京,其砍伐雨林開發石油償還中國債務的做法更是引發了高度爭議。
評論:"歐洲的下一代"要為今天的危機買單
歐盟計劃通過共同舉債,來給遭受疫情危機重創的經濟注入活力。德國之聲評論員Bernd Riegert認為,這種融資模式可謂相當大膽,因為這些債務還要由我們的後代來償還。
歐委會擬定巨額拯救計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計劃拿出7500億歐元用於新冠危機後的經濟復興,巨款中的三分之二預定作為補貼費。
拿什麼拯救你 漢莎航空?
疫情期間,號稱每小時虧損100萬歐元的德國漢莎航空,儲備資金見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然而,德國政府出資拯救漢莎的相關談判,卻僵持至今。其中最主要的分歧便是:拿了國家的錢,漢莎今後是否也應該聽國家的號令?
研究:德國近兩成企業計劃裁員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一項景氣調研顯示,受新冠危機影響,德國許多行業都計劃裁員。餐飲、飯店、旅行社和汽車行業計劃裁員的企業比例最高。皮具和鞋類製造商有近一半計劃裁員,但製藥業卻絲毫不受影響。
新冠危機下 中國在非洲擔起多重角色
中國是非洲重要的發展和投資夥伴。但新冠疫情下,本非一帆風順的中非關係變得更複雜。中國要在維護自己經濟利益的同時,扮演友情援助者的角色,難度猶如走鋼絲。
新冠疫情讓美國經濟遭受重創
新冠疫情導致美國經濟暴跌。就業市場的情況也異常嚴重。新數據顯示了美國就業市場危機的嚴重程度。
新冠危機致德國工業生產大幅下降
3月份,包括建築和能源領域在內的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9%以上,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震驚。這是幾十年來最大的跌幅,然而危機尚未結束。
局面堪憂 歐委會公佈歐盟經濟預測
新冠病毒大流行迫使歐洲經濟全面停擺。歐盟委員會稱,衝擊波之大為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所僅見。
澤林觀點:新冠危機後沒有經濟救星
中國今年的消費慾望低迷,與家庭負債不無關聯。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北京還有刺激經濟的空間,但西方國家幾乎無法獲利。
德國人為何反對新冠債券
歐元區國家一直在為疫情期間共同承擔財政義務的問題爭論不休。但是包括德國在內的更富裕國家堅決反對這一倡議。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國際資金逃離新興國家 程度遠超08年金融危機
過去幾周,伴隨著新冠疫情的肆虐,新興國家的股票和債券再次被貼上高風險投資的標籤。國際資金紛紛外逃。 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估算,今年3月總共有833億美元的國際資金撤出新興市場。資金逃離的嚴重程度甚至超過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
IMF預測今年會出現嚴重全球性經濟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周二在華盛頓發表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2020年的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是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全球逾2500萬人恐失業 IMF促採取戰時措施
疫情重創經濟,美國兩周內失業人數達1千萬,全球失業人數更有可能超過2千5百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促各國保就業,歐盟則推出1千億歐元援助失業。
義大利政界在德登報呼籲發行「新冠債券」
為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危機,義大利等國呼籲歐盟聯合發行「新冠債券」,旨在以較為優惠的條件從國際市場融資。而柏林方面對此計劃不以為然。為了爭取德國的首肯,義大利政界人士在德國報紙聯名刊登整版廣告,呼籲「德國友人」伸出援手。
搭疫情順風車?阿迪達斯等大企業成眾矢之的
德國一項緊急法律規定,因疫情而遲交房租的租戶不會被解除租房合同。然而當阿迪達斯等大企業也想利用這一機會,延期繳納店鋪租金時,則遭到政界批評和網友抵制。雖然相關負責人後來試圖澄清,但似乎已經難以挽回企業形象的損失。
病毒肆虐才知道:究竟誰才最重要!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銀行是系統重要性機構。如今爆發的冠狀病毒危機,又一次涉及到系統重要性問題。然而這一次,醫護人員、卡車和公車司機以及幼兒教師等職業領域突顯了其系統重要性。
上一頁
第5 頁,共2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