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石油來源-中國避免與美衝突
2004年8月18日柏林出版的「日報」寫道:中國從未象近來這樣痛感到從其它國家那裡安全獲得石油的重要性。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2大原油進口國。多年來10%以上的經濟年增長率早已使本國的產油工業捉襟見肘。國際市場上居高不下的原油價格更如雪上加霜。
今年上半年,中國為進口原油耗費的資金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7%;今年全年,中國進口原油總量將達到1億1000萬噸,同比幾乎增加20%。而只有在未來依然有足夠石油的情況下,中國工業才可能繼續發展,並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從而避免擁有1.3億人口的這個國家發生社會動蕩。因此,確保能源供應已成為中國軍事和外交的最重要任務之一。
除中亞輸油管道和海路運輸外,對中國更為重要的是中近東產油國。「日報」就此指出:
沙烏地是最大的供應國,而今年以來,伊朗已位居第二。7月份,中國與科威特,沙烏地和其它4個海灣國家簽署了一份經濟和技術合作框架協議。根據該協議,雙方將談判建立自由貿易區。對中國有利的是,海灣國家希望有一個新的游戲夥伴,從而構成對美國的某種平衡,並使其出口多樣化。不過,在北京的一些專家表示,中國領導層必須小心從事,以避免激怒美國,從而不至於被捲入該地區棘手的政治和軍事問題。
「德國金融時報」談到中國各級政府在提供訊息方面開始採取新做法,不再將記者視為「下人」、「學生」、「朋友」或「敵人」,而是看成具有平等地位的「挑戰者」。「德國金融時報」寫道:
中國新領導層現在也願意通過說服而不是命令的方式來領導大眾。去年發生的壓制報導薩斯事件加速了政府領導人在觀念上的這一轉變。媒體專家歡迎中國政府的這一新做法。不過,他們同時擔心,只要公民獲得訊息的權利沒有法律依憑,新政策將依舊只是表面文章。杜伊斯堡大學的一名學者就指出,新政策首次在獲得訊息來源方面提供了某種公平性,但是,它根本沒有說明,各級政府機構到底會願意提供多少訊息。中國的學者也要求政府制定新聞法,從法律上規定政府機構有義務公開其政策,並保障新聞從業人員不受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