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 比冷戰更危險的美中軍備競賽
美國國防部預測中國核彈頭數量將突破1000枚,引發了德語報刊的擔憂。《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儘管中國核武庫比美俄兩國弱很多,但是軍備競賽已經開啟。《南德意志報》則擔心地指出,眼下的這場軍備競賽缺乏當年美蘇之間的裁軍機制。
多國承諾淘汰燃煤 中美印澳未簽署協議
數個主要的燃煤國4日在聯合國氣候峰會宣佈將採取措施停用煤礦,並停止建造新的燃煤發電廠。然而,批評者稱,相關的願景仍模糊不清,因為幾個主要的燃煤國並未簽署協議。
德語媒體:氣候保護需要務實態度
在遏制氣候變暖的問題上,人類需要的不是空想家和兩面派,而是需要各國政府以務實態度採取共同行動。
調查:中國網民怎麼看美國和中國?
美國卡特中心近期對3000名中國網民進行了調查,問詢他們對於美國和中國國際形象的看法。結果顯示,超過6成受訪網民對美國的看法比較負面,同時,近8成對中國的海外形象很有信心。
美核潛艇確認撞山 南海是否遭遇核洩漏?
美國一艘核潛艇10月初在南中國海撞擊了「不明物體」受損。現在美國海軍確認潛艇撞上了一座海底山脈。此外,美軍派遣了偵察機前往相關地區探尋放射性物質,引發了外界對於核洩漏的擔憂。中國政府稱美國的做法不負責任。
蔡英文證實美軍駐台打破美中40年「相互默契」
台灣總統蔡英文上周在接受CNN採訪時首度證實目前有美軍駐守在台灣。《南華早報》引述中國軍方匿名人士的消息稱,北京方面很清楚台美之間存在非官方性質的防務交流,但隨著蔡英文的公開證實,中美之間「保持低調的諒解被打破了」。
布林肯警告中國不要在台海採取單邊行動
羅馬20國集團峰會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同中國外長王毅舉行了歷時一個小時的會談,這也是阿拉斯加會談不歡而散後,中美高級官員的首次面對面會談。
事關重大議題 中俄領導人僅視訊參加G20峰會
本年度在羅馬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議程包括氣候保護、跨國企業稅、新冠疫情等重大話題。而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較量,也對此次峰會構成了重大影響。
蔡英文證實美軍駐台 北京批美「切香腸」
台灣總統蔡英文26日接受CNN專訪,證實目前有美軍駐守在台灣,但「人數沒有外界想像的多」。此話一出引起中國政府強烈批評,過去曾說美軍駐台是「底線」的環時總編胡錫進也被網民點名回應。
拉攏東協領導人 拜登聯日澳出招抗中
東南亞成為美中之間的戰略戰場,在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的線上東協峰會,雙方沒有正面交鋒,但煙硝味濃濃。
憂安全風險 美撤銷中國電信營運權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再次揮刀斬向中國企業,吊銷中國國企中國電信在美經營權。中國電信60天內需停止服務,其近20年在美營運的歷史將畫下句點。
劉鶴與耶倫通話 雙方強調各自關切點
中國商務部網站新聞稿稱,雙方就宏觀經濟形勢、多雙邊領域合作進行了務實、坦誠、建設性的交流。美國財政部指出,耶倫在會談中 "坦率提出了關切問題"。
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會否成為美中交鋒新戰場?
聯合國大會1971年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已50年,習近平則稱這是中國和平發展、造福人類的50年。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美國議員和行政部門紛紛表示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
牆外文摘:《玻璃心》站著就把錢掙了
有評論認為,中共的邏輯就是我有錢,想掙錢先跪下,不跪就斷財路。但偏偏黃明志和陳芳語不但骨頭硬還站著把錢掙了,對中共來說是被二人從頭辱到腳。
德語媒體:中美「秀肌肉」的高風險
美國總統拜登發表了支持台灣的言論,《德國編輯部網路》關注拜登此舉的用意,以及習近平將民族主義作為轉移焦點的手段。 《商報》評論則指出,中國房地產開發商恆大雖然暫時避免了再次違約,危機已經蔓延到整個房地產市場,甚至威脅到了中國的經濟。
專訪: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是否失敗?
由傅立民、馮稼時,戴博和白麗娟等多位專家撰寫的《與中國接觸:中美關係五十年》日前由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本書圍繞著曾經在美國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對華接觸政策展開思考。德國之聲對本書主編石文安女士進行了專訪。
德語媒體:拜登的台灣難題
一段時間以來,台海局勢變得一觸即發。北京方面的文攻武嚇不斷加碼,台灣總統蔡英文也一再強調台灣捍衛自由民主的決心。而對於美國總統拜登來說,台灣也變成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
牆外文摘:顛覆政權在香港也成了「口袋罪」
有評論認為,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偏公民社會類的社群組織的存在,都會被認為可能是挑戰政權的合法性。對於活動人士來說,「顛覆國家政權」成為一種「口袋罪」。
德語媒體:依賴中國 依賴台灣 德企還有救嗎?
《法蘭克福匯報》擔憂地指出,疫情期間,德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進一步增強了,而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也絕非易事。《商報》則擔心,一旦台海發生戰事,高度依賴台灣晶片產業的歐洲企業將會受到重創。
中國欲購巨額美國液化天然氣
在中國拉閘限電,飽受能源危機困擾的背景下。有內部人士稱,在能源危機背景下,中國國有大型企業正與美國出口商深入談判巨額液化天然氣 (LNG) 供應合同。
德語媒體:台海衝突和冷戰2.0
瑞士《新蘇黎世報》撰文分析了醞釀70多年的台海衝突的背景,以及若爆發戰爭美國馳援台灣的可能性。《慕尼黑信使報》則指出,中國將美國視為一個失敗的霸主,正試圖阻撓其崛起。
台海局勢日趨緊張 中美關係面臨考驗
台海局勢日趨緊張,而中美兩國也爭先在台灣問題上發出明確的訊號。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中美這兩個核武大國是否能夠把握好分寸,避免擦槍走火引爆衝突。
牆外文摘:中國攻台,要有就是一個大動作
有評論認為,中國對台灣的外島採取軍事行動,政治代價和經濟代價都是很大的。如果一下子拿下台灣,它得到的東西就非常大。所以,中國對台的軍事動作應該不會是蠶食性的,而是要有就是一個大動作。
德語媒體:台灣正為中國入侵做準備
台灣國防部認為,2025年兩岸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將大幅提升。《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對大國中國而言,武力攻台絕非毫無風險。
應對北京威脅 美國中情局成立「中國任務中心」
中情局局長伯恩斯曾稱中國是「一個可怕的獨裁勁敵」,並稱中國正在加強竊取智慧財產權、鎮壓人民,並在美國國內建立影響力。
美國軍隊秘密駐台灣逾一年 訓練海陸士兵
美國官員證實美軍在台灣駐軍,並訓練台灣地隊的小型部隊,而白宮和五角大樓官員則拒絕就美國軍隊部署發表評論。中國外交部已經迅速回應,表示「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
歷史上的長津湖戰役
1950年11月底、12月初,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長津湖地區,中國軍隊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極寒天氣下,美軍完全撤離了半島北部,而中國軍隊同樣也沒有完成全殲美軍陸戰一師的戰略目標。
拜登:與習近平談及台灣 雙方會遵守相關協議
兩岸局勢因中國軍機近日頻繁「擾台」而更加緊張。拜登在發表此談話前,華盛頓要求北京停止脅迫台灣,北京則重申反對美國干預。而這次拜登口中的協議是指什麼呢?
中美試圖重建溝通渠道 楊潔篪赴瑞士會見沙利文
據知情人士向《南華早報》透露,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中共政治局委員楊潔篪本周將在瑞士舉行會談。針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的對華貿易政策演講,官媒《環球時報》刊發社評呼籲「考慮用非貿易戰脅迫方式與中國共商解決問題」。
戴琪揭對華貿易政策 左手喊對話右手續施壓
戴琪說,願意與中國溝通,並預告未來幾天會與中方代表劉鶴對話,但為了讓北京全面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會持續對北京施壓。有專家分析稱,拜登政府基本延續川普对華貿易政策並不令人驚訝。
德語媒體: 美中爭鬥 歐洲靠邊站?
《世界報》呼籲,德國不能再一味地「悶聲大發財」,而是必須在地緣戰略方面做出更多貢獻,否則必然會越發依賴中國。《新蘇黎世報》則嘆息,歐洲只能在這場地緣戰略爭霸中充當配角。
緊張關係下的美中兩國舉行軍事高層對話
美中兩國軍方舉行了第16次美中防務政策協調對話會。美聯社分析認為,這看起來像是美中兩國在關係持續惡化的背景下取得的一個小小進展。
國際媒體:北京「人質外交」勝利 「孟晚舟請不要回來了」
在與美國檢察官達成協議後,近三年來一直軟禁在溫哥華家中的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重獲自由並乘坐中國政府的包機回中國。被中國關押1000多天的兩名加拿大人也立即獲釋返加。國際媒體將這一事件視為北京「人質外交」的勝利。
中媒稱孟晚舟獲釋或緩解雙邊關係 加國專家看法不同
中國官媒稱孟晚舟和加拿大公民獲釋,各自返國,有助於緩解中美及中加關係,但有專家分析,「信任已經消失」。雙邊關係還能回到過去嗎?
中美「不太可能發生軍事衝突」?
一段時間以來,針對中美在南海、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擔憂升溫。不過一個中國軍事智庫近日指出,儘管中美存在大量分歧和廣泛競爭關係,但是兩國之間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仍然較低。
北京「人質外交」奏效? 孟晚舟事件傳遞出何種訊息
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完成了一項高風險的「換囚」活動。被控詐欺的華為孟晚舟以及兩名遭到中國關押的加拿大人分別獲釋返國。有評論認為,兩名加拿大公民獲釋,背後傳遞出的訊息令人不安。
德語媒體: 中美爭霸 歐洲是否應中立?
奧地利《維也納報》刊評認為,歐洲應當盡量在美中爭霸中保持中立,並且積極斡旋從而保護世界和平。瑞士《聖加侖日報》則反對歐洲在這場體制競爭中保持中立,堅信美國能夠憑借價值觀優勢捍衛其世界主宰者的地位。
牽動中美加三國的孟晚舟
在加拿大溫哥華被軟禁近3年後,孟晚舟於當地時間9月24日重獲自由,隨後乘坐中國政府包機回國。該消息傳出後不久,在中國被扣押的兩名加拿大公民也獲釋。
孟晚舟與美達協議獲釋 兩名加拿大公民返國
孟晚舟與美國達成協議獲釋,軟禁在溫哥華家中的孟晚舟終獲自由,於周六抵達深圳。中國則釋放了兩名加拿大公民,這是「人質外交」嗎?
美國商會: 美企對中國業務恢復樂觀
美國商會與普華永道9月23日公佈的最新年度調查顯示,美國企業對中國業務的樂觀程度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準,達到3年來的最高點。不過,美企依然對中國嚴苛的防疫措施持保留態度,也對北京近期加大經濟監管力度感到不安。
美國疫苗新規成為蔡英文的新難題
台灣政府過去這段時間十分力挺自產的高端疫苗,總統蔡英文8月23日更高調地在媒體前接種高端疫苗,美國新規定實施後,和蔡英文同樣打了高端的台灣人,能入境美國嗎?
美氣候特使克裡將再訪中國 盼中國境內碳排減量
習近平日前在聯合國大會上宣佈停止在海外新建燃煤電廠一事,為國際氣候合作注入一劑強心針。美國氣候特使克裡似乎想趁勝追擊,再度訪問中國。中美氣候合作會有新進展嗎?
德語媒體:妄想左右逢源的歐洲咎由自取
德語報刊評論版周三繼續關注被澳洲潛艇訂單事件攪動的美、歐、中三角關係。《世界報》認為,歐洲人和中國人悶聲大發財、拒絕堅定站在美國一邊,因此遭到美國懲罰純屬活該。《時代周報》則感嘆,中美兩國都不再會容許歐洲左右逢源。
中美元首聯大發表演說 各自做出氣候承諾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1日分別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拜登重申美國不會尋求一個「新冷戰」的局勢,而習近平則是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聯合國秘書長警告中美避免新冷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世界可能出現新冷戰。他呼籲中國和美國,在兩個大國間的問題蔓延至世界其他地區前,修復中美「完全失調」的關係。
中國尋求加入CPTPP 台灣憂入會申請受影響
中國商務部16日宣佈,中國已在給紐西蘭貿易部長的一封信中,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周五表示,會持續關注進一步發展以及各會員國的反應,希望不會影響台灣的入會申請。
拜登為參聯會主席辯護 米利稱行為屬正常職責
在華郵披露美國參聯會主席米利曾兩度密電解放軍高官後,呼籲解僱他的呼聲四起,但拜登15日透過白宮發言人為米利進行辯護,強調他對米利「完全信任」。
德語媒體: 在習近平面前 誰都不安全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近期北京當局對經濟界的一系列監管風暴表明,在中國做生意始終面臨著高風險,這對全球經濟都構成了威脅。《商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認為,歐洲必須團結起來認清自己的戰略利益,避免被美中兩國當作爭霸賽的棋子。
美中首腦通話 傳習近平拒絕拜登會面邀請
上周,美中兩國領導人時隔7個月後再次拿起話筒,受到國際輿論關注。英國《金融時報》最新爆料稱,拜登在電話中提議舉行二人峰會,與習近平面對面會晤,但遭到習近平拒絕。不過,白宮很快否認了這一說法。
美參謀長憂川普攻打中國 兩度密電北京保證不開戰
《華盛頓郵報》記者下周將上市的新書中詳述,在川普任期尾聲,為避免川普失控攻打中國,美國最高軍事將領米利不僅密電解放軍、還緊盯核武的狀態。他向解放軍說了什麼呢?
上一頁
第23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