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雖遭美國制裁 商湯科技成功在港上市
中國人臉識別技術企業商湯科技12月30日在香港正式掛牌上市,第一天收盤時漲幅超過7%。該公司不久前剛剛被美國列入限制投資制裁名單,華盛頓指責商湯科技開發的人臉識別技術有針對性地識別維吾爾人,構成了侵犯人權。
達美航空中途返航 其原因中美各執一詞
上周,美國達美航空一架從西雅圖飛往上海的客機在幾經推遲後起飛,中途突然返回西雅圖。達美航空回應表示,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實施的新要求是造成這架航班折返的原因。中方則稱達美航空人員嚴重短缺才是真正原因。
2022年美中關係將走向何方?
美國和中國陷入日益嚴重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之爭,這樣的競爭關係預期會在明年繼續加劇。
德語媒體:美中的科技戰和南海的德國軍艦
展望即將到來的一年,《商報》預言美中之間的科技戰會愈演愈烈。《新蘇黎世報》則分析了德國護衛艦「巴伐利亞」號遠航南中國海的使命。
2022年中美關係主軸:「緊張管控」
德國之聲專訪獨立學者吳強,他表示,中美在2021年於許多領域都持續深化雙邊對抗,也指出,中美雙邊關係2022年會以「緊張管控」的主軸持續發展。
立陶宛總理與布林肯通話 討論中國問題
布林肯向立陶宛承諾,會與盟國共同對抗北京脅迫。與此同時,中國外交部再次向立陶宛喊話,警告若試圖「對中方進行政治訛詐,是打錯算盤」。
隱瞞參與中國「千人計劃」 哈佛教授被判有罪
美國一個聯邦陪審團21日認定一名哈佛大學教授因在向美國政府機關揭露與中國的關係時做出虛假陳述,所以被判定有罪。相關案件也在美國的相關學術圈內引起諸多討論。
王毅:中國抗疫外交卓有成效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總結中國外交工作和國際形勢時表示,中國是國際合作抗疫、多邊主義的模範,並批評一些國家的「冷戰意識形態」和「干涉他國內政」。
以人權與國安為由 美再製裁中企與研究機構
美國政府17日對9間中國公司進行新一波的投資與出口限制,指控他們協助中國政府壓迫維吾爾人或幫助中國解放軍。此外,美國參議院同日通過了防止維吾爾強迫勞動的法案。
美軍研發新軟體 預測中國「過激反應」
隨著中美關係走入低谷,如何迴避激烈衝突成了重要關鍵。美國軍方近期研發了一個新的軟體工具,透過過往數據來預測哪些行動恐怕會引起中方的過激反應,以確保行動落在安全範圍內。
因隱瞞與中國關係遭起訴 哈佛教授將出庭受審
美國哈佛大學一名化學教授遭美國司法部指控未誠實向國防部人員揭露參與中國「千人計畫」與跟武漢理工大學之間的關係,他的案件即將在周三進行開庭陳述。他的多名同事認為他是「不公正刑事起訴」的受害者。
英媒:疑地圖惹禍 傳白宮下令切斷台部長民主峰會畫面
路透社披露,在上周五美國政府舉辦的民主峰會期間,傳出白宮因台灣政委唐鳳在演說簡報中呈現了一張台灣與中國不同顏色的地圖,下令切掉唐鳳演說畫面。專家認為,美國此舉可能是為了避免認可台灣非中國一部分的情況。
美國外交制裁北京冬奧 德國暫不加入抵制行列
美國政府6日正式宣佈將對2022北京冬奧進行外交制裁,代表美國官員將不會出席北京冬奧。中國駐美大使館批評美國此舉是將體育政治化,中國外交部也揚言會進行反制。
美媒:中國欲在非洲大西洋岸造軍事基地 驚動白宮
《華爾街日報》獨家報導,美國政府機密報告顯示,中國有意在赤道幾內亞打造在非洲大西洋岸的第一個軍事基地,白宮及五角大廈擔心,這將為美國東海岸帶來安全上的隱憂。
中國將放寬美企高管赴華旅行規定
中國駐美國大使秦剛表示,中國將把美國企業高管前往中國旅行審批時間縮短到不超過10天。
索羅門省長支持台灣 美中角力成隱憂
與索羅門中央政府不睦的該國最大省馬萊塔,其省長蘇伊達尼3日表示,支持與台灣維繫邦誼,且稱「馬萊塔省及其人民將必須思考繼續留在索羅門群島有何意義」。外界關心,索羅門群島是否體現了美中角力已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國。
中美外交角力 宏都拉斯選邊站
在台灣盟友陸續轉向中國後,台灣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僅剩8個邦交國,而選出新總統的宏都拉斯目前動向也受各方關注。新政府上台後,會轉投中國的懷抱嗎?
牆外文摘:「國殤之柱」被移除的後果
有評論認為,港大校方下令將國殤之柱從校園移走的做法表明,香港高等教育當局看來是在遵循中央政府的命令,消除大學培養未來挑戰中國統治的政治領導人的潛力,大學已從過去進行政治啟蒙的地方變成了國家監控監管的場所。
德語媒體:民主制到底在衰退還是在復興?
《每日鏡報》注意到,拜登召集的民主峰會中,只有77個受邀國稱得上是民主政體,因此擔心民主國家的圈子會越來越小。《新聞報》則樂觀地認為,全球民眾普遍認同進步價值觀,一次民主制度必然在疫情後迎來復興。
一中政策=世界和平 台灣獨立=世界核平?
本周早些時候,德國艾德諾基金會在新加坡舉行了一場研討會,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與德國《世界報》出版人奧斯特就中國崛起議題展開了對談。而在聽眾提問環節,焦點則轉向了台海局勢。
美國5議員訪問台灣 中國大使館要求取消行程
五名美國國會議員25日晚間搭機抵達台灣,準備展開為期兩天的出訪行程。根據官方消息,代表團此次出訪將著重在安全事務,也會與台灣國防部官員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見面。這是過去一個月來,美國二度有國會議員出訪台灣。
油價危機:美中協調合作 歐佩克恐停止增產
油價高漲使美國、中國在能源議題上展開協調合作,雖中方尚未提出詳細釋放儲備石油的計劃;同時,《華爾街日報》報導,為因應美國釋放5000萬桶原油一事,歐佩克+恐將暫停增產。
阻北京軍事發展 美又雙叒叕拉黑中企
出於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考慮,美國在貿易黑名單上新增了27個來自中國、日本、巴基斯坦和新加坡的實體。但8家中企格外引人注目。
美媒:人質外交?遭中國禁出境的美公民突返國
在拜習會前夕遭中國禁止出境4年的美國公民丹尼爾・徐突然收到通知可以返國。與此同時,7名在美國遭定罪的中國公民也被送回中國。外界憂心中美「人質外交」恐將持續發生。
乒乓外交2.0? 中美聯合組隊參加世乒賽
11月23日,休斯敦世乒賽即將拉開大幕。現在,國際乒聯宣佈,中美兩國選手將組成兩對跨國組合參加混雙賽事。五十年前的1971年,中美兩國正是通過「乒乓外交」開啟了雙邊關係正常化的進程。
美媒:美商出售剛果最大鈷礦給中資 拜登之子持股公司成助力
在綠能科技成中美新戰場之際,中資企業從美商手中收購剛果(金)兩座最大鈷礦場,使北京進一步掌握綠能資源。《紐約時報》報導,總統拜登之子與中方合資的公司,協助中企完成了關鍵的鈷礦交易。
牆外文摘:封印《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更醜還是更美?
有評論認為,柏楊的遺孀要禁止他的書如何使用,這正好認證了醬缸某程度上存在。2008 年在台北去世的柏楊,今天還是不能從醬缸中爬出來,還在與它戰鬥著。
被中國禁止出境數年 美籍華人拜習會前成功返美
路透社18日獨家報導,美國政府透露在拜習會前幾小時,一名被中國禁止出境超過四年的美國公民順利獲釋返美。同時,有七名中國公民也遭遣返回中國,但美方否認這是兩國交換條件的結果。
韓國半導體商欲改造中國晶片廠 美國反對
路透社報導,韓國半導體公司SK海力士欲將荷蘭ASML的關鍵設備導入其在中國無錫的工廠,然而美國對此反對。SK海力士擔心,這將影響其與三星、美光等業界對手的競爭。
美國會諮詢機構:需加強對中軍事威懾力
台海局勢升溫,專門針對美中貿易及安全問題提交年度報告的美國會諮詢機構USCC指出,若美對中國的軍事威懾力不足,恐讓中國對台灣採取「機會主義式的侵略」。
昔日飛虎隊 如今成紐帶
1941年,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是亞洲戰場上一支重要的抵抗軸心國軍隊的力量。八十年後的今天,這支二戰時期的部隊依然被視為中美兩國之間的歷史性紐帶。
"飛虎隊"80大壽 中美組織線上慶祝
八十年前到中國協助抗日的美國飛行隊,一向被視為是中美合作的歷史性典範。周二,「飛虎隊」成立八十周年之際,來自中美兩國的老兵和官員舉行了線上慶祝活動。
美媒:拜登將對北京冬奧實施「外交抵制」
《華盛頓郵報》專欄文章引述消息人士指,拜登政府預計要對北京冬奧實施「外交抵制」,禁止美國官員出席冬奧。拜習會才剛於16日落幕,美中兩國的競爭似乎又有了新發展。
互釋利多 中美解除記者簽證限制
在中美兩國對彼此的記者施行簽證限制超過一年後,雙方都在拜登與習近平峰會結束後數小時,對外宣佈針對相關問題達成共識,將解除簽證限制,並依法審批新常駐記者的簽證。
「拜登不支持台獨」上熱搜 專家:美留模糊空間
眾所矚目的拜習會於北京時間16日結束,台灣議題成為討論焦點之一。在會議結束第一時間,中國社群網站上「拜登不支持台獨」成了熱搜條目,但在白宮聲明中,並無提到這一段話。
拜習會結束 中美老調重彈
備受矚目的拜習視訊會議正式於北京時間周二下午結束,兩人進行了將近4小時的談話。針對眾所矚目的台灣議題,雙方踩緊底線各有堅持。
專訪:台灣是拜習會最大分歧點
德國之聲專訪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庫普乾,請他談談即將舉行中美首腦峰會,拜登與習近平可能談及的內容,以及這次會議的重要性。
宏都拉斯大選在即 專家:美國《台北法》固台洪關係
預計將贏得大選的宏都拉斯在野黨候選人稱當選後將與中國建交,引發台灣各界諸多討論。德國之聲訪問專家,進一步瞭解台洪關係是否將出現變數,以及美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路透社: 中國駐美大使館施壓美企反對涉華議案
據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國駐美大使館最近幾周向美國的高管、企業和商業團體施壓,要求他們在美國國會反對與中國相關的議案。
專訪:美中關係「處於螺旋式下墜的危險局面」
自從川普担任美國總統之後,美中關係出現劇烈變化,在貿易、科技、人權和地緣政治幾乎處於全方位對抗態勢。即便拜登政府上台之後,局面也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李成認為,美中關係已經無法回到從前,但也並非全無緩和的希望。
德語媒體: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之際,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就氣候保護達成了共識。對於人類抗擊氣候變化的努力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封堵華為、中興設備 拜登簽署《安全設備法案》
自2019年起,美國政府多次對華為、中興等中國通訊設備商祭出禁令,如今終於正式通過參眾議院表決,立法禁止被點名的中國通訊商向美申請新設備許可證,要在美國國內根絕華為等中國設備。
中美合作雷聲大雨點小 氣候峰會結果堪憂
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參與的聯合國氣候峰會來到最後一天,預計在未來幾個小時內會有一個新的草案。但目前不但控制升溫攝氏1.5度的目標可能失守,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需要解決。
中美首腦15日線上見 習近平擬邀拜登出席北京冬奧
多家媒體11日報導,美國總統拜登預計15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虛擬峰會,但雙方都未透露會談細節。與此同時,媒體也報導,習近平可能邀請拜登出席2022北京冬奧。如果為真,拜登該答應嗎?
美中貿易協議:中國未達標 戴琪仍稱談判有進展
距離2021年結束剩不到兩個月,中國僅達貿易協議承諾目標的六成。外界關心中國若未履行承諾,華府會有什麼行動,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也對此發表談話。
分歧放一邊 中美強化氣候行動合作
氣候變化優先於政治分歧。在氣候峰會閉幕倒數兩天前,中美出人意表地共同發表了加強氣候合作的聯合宣言,雙方都認知到,雄心勃勃的目標背後是一條漫長道路。
「德國不能成為中美之間的『皮球』」
談及中國的人權問題,新上任的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主席博樂仁(Roland Busch)明確表示這是政治問題,不應該轉嫁給經濟界。面對被置之高閣的歐中全面投資協議,博樂仁的態度與梅克爾完全一致。
拜習會前夕 美延長中國「涉軍企業」投資禁令
彭博社報導,消息人士稱拜習線上會面最快下周登場,但白宮官員已表示「目的不在尋求明確成果」。而在此前夕,拜登宣佈將延續川普时代禁令,禁止美國實體投資被與中國軍方有關的中國公司。
日本前防務大臣將出任人權事務首相輔佐官
日本媒體報導稱,安倍內閣期間曾擔任防務大臣的中谷元即將出任負責人權事務的首相輔佐官。中谷元主張日本在涉及新疆和香港人權的問題上對北京採取更為強硬的立場。
德語媒體: 比冷戰更危險的美中軍備競賽
美國國防部預測中國核彈頭數量將突破1000枚,引發了德語報刊的擔憂。《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儘管中國核武庫比美俄兩國弱很多,但是軍備競賽已經開啟。《南德意志報》則擔心地指出,眼下的這場軍備競賽缺乏當年美蘇之間的裁軍機制。
上一頁
第22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