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中美關係的融冰的開始?
本周,中國副總理劉鶴同美國財長耶倫在瑞士蘇黎世進行了三小時會談,據外界報導二人交談融洽。本文作者認為,此次會晤象徵著中美關係開始有一點微妙的變化。
美財政部團隊傳2月赴中 媒體:為耶倫訪華鋪路
有知情人士向路透社釋出消息表示,在美財長耶倫訪華之前,將有一批美國財政部官員先行前往中國,為後續的高層會面鋪路。而耶倫出訪的確切日期,有望在該訪團行程之後定調公佈。
耶倫劉鶴會晤後同意加強兩國間的溝通與交流
美國財長耶倫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周三在瑞士蘇黎世舉行了被雙方稱之為「坦誠的」會談。雙方都承諾要處理好美中之間的分歧,並共同尋找應對全球挑戰的方法。
日本跟進對中「晶片禁令」? 美官員:已有進展
美中科技戰不停歇,華府盼日本與荷蘭兩國能加入美對中國的晶片禁令行列,但日本首相及荷蘭總理對此仍持相對謹慎的態度。
北京歡迎布林肯訪華:中美關係應重回軌道
中國政府證實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月初將訪華。去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峇里島會晤後,兩國關係是否能確實走向改善,此次訪問或許是一次測試。
博明談中國威脅 稱日本提升國防有助避免台海開戰
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17日表示,美國持續與印太地區盟國針對台海局勢進行對話,而日本近期一系列提升其軍事能力的決策,對遏制台海爆發衝突來說非常重要。對於台美深化半導體領域的合作,他說此舉能迫使中國在入侵台灣的決策過程中謹慎評估。
耶倫將與劉鶴會面 試圖緩和美中經貿關係
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美國財長耶倫18日將和中國高級官員劉鶴在瑞士見面,一同討論全球經濟並尋求加深雙邊溝通。兩人首次的實體會談,為何備受關注?
媒體: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或接任駐美大使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稱,擁有豐富對美工作經驗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或接任駐美大使,此舉被認為是中國想要逐步淡化「戰狼外交」風格。
美智庫兵推慘勝 在大國夾縫中的台灣如何生存?
美國智庫CSIS周一公佈2026年台海戰爭的兵推報告,指出中國若侵台會以失敗收場,美日台則將慘勝。周三,台灣國防部宣佈與美國簽署高達台幣451億的最新軍售案。德國之聲整理了台灣媒體和專家對於兵推和美國對台軍售的看法。
追憶往昔:三十年前的核裁軍
1993年1月,美俄兩國簽署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進一步鞏固了冷戰結束後的和平。三十年後的今天,和平紅利蕩然無存,而這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俄烏戰爭。
美國將派代表團訪台 舉行雙邊貿易談判
台海局勢緊張之際,美國仍宣佈將在1月中旬派遣經貿代表團來台,與台灣多個政府單位舉行為期4天的商業會談。據悉,該代表團已請示美國國務院相關安全問題。美台經貿關係如何?雙方將聚焦哪些議題?
通用電氣間諜案 華裔工程師遭判兩年監禁
美國司法部週二(1月3日)表示,今年59歲的華裔工程師因密謀竊取通用電氣公司的商業機密並使中國受益,被判處2年監禁。
國台辦主任宋濤新官上任三大看點
宋濤接掌國台辦主任,被外界視為「破格」的人事安排。日前他發表了新年寄語,稱「抗中保台」不得台灣民心,盼能與「台灣有識之士」擴大協商和平統一。中國派出此人擔崗對台工作要角,背後有何深意?
秦剛布林肯通話「道別」 王毅任中央外辦主任提中美共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新任中國外長秦剛通話討論推動美中關係改善,而剛卸除外長職務的王毅接下中央外辦主任職位。王毅於元旦撰文提及希望推動中美關係重回穩定正軌,同時也重申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不可踰越的紅線。
美方:中國軍機逼近美軍機 相距不到10米
美軍29日表示,一架中國軍機上週在有爭議的南中國海靠近一架美國軍機,雙方距離不到10米,屬於危險的非常規操作。中方則認為,美國軍方長期以來的挑釁性危險行動才是引發海上安全問題的根源所在。
王毅談2023中國外交:加深中俄關係
歲末將至,中國外長王毅25日在一場視訊演說中盤點了中國2022年外交成就,並展望2023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華章」。在國際地緣政治衝突迭起的這一年,關於中俄、中美、中歐關係,他怎麼說?
因西藏議題 中國制裁余茂春等兩名美國人
中國外交部12月23日表示,對余茂春、斯坦恩這兩名美國公民實施制裁,以反制美方因西藏人權議題對兩名中國官員的制裁。余茂春曾任前國務卿蓬佩奧的中國事務顧問,斯坦恩則是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陸克文將出任澳駐美大使 專家:有助避免中美衝突
會說流利中文的前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將於明年出任澳大利亞駐美國大使,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究竟這個任命案會提升外交關係,還是會製造更多問題,專家都在看。
美要求香港產品標「中國製造」世貿裁定不合規
世貿組織專家小組21日裁決,美國2020年要求香港將其出口產品標記為「中國製造」的作法,違反全球貿易規則。美國稱將不會遵守該裁決,香港則對結果表示歡迎。
美議員憂台灣民眾戰鬥意志或低於烏克蘭人
美軍印太司令部日前表示,習近平最好密切關注俄羅斯在悍然入侵烏克蘭後的境遇,並從中吸取教訓。這也是美軍高官又一次將烏克蘭問題與台灣問題進行對比。美國一名參議員則擔心台灣民眾的戰鬥意志低於烏克蘭人。
美國列36家中企為貿易黑名單 長江存儲入列
中美晶片戰持續白熱化。拜登政府確定將中國國產晶片廠長江存儲(YMTC)和其他35家中企列入貿易黑名單,限制這些公司取得美國晶片技術及特定零件。還有哪些中企遭到美國「封殺」?這將造成什麼影響?
美國參議員提案:禁止華為進入美國銀行業
美國參議員提案建議把華為及其他中國5G公司列入美國財政部的「指定製裁名單」(SDN)。一旦議案通過,意味著這些中國企業將被排除於美國金融體系之外。
美國高級代表團到訪北京 為國務卿訪華做鋪墊
美國一支高級代表團將從周日起訪問北京,這是中美兩國領導人十一月在峇里島舉行首腦峰會,並承諾為修復雙邊關係付出努力後,美國首次向北京派出高級代表團。
專訪:中美關係的和與不同
康奈爾大學的萬家瑞(Jeremy Wallace)是研究中國和威權政治領域的專家,他最新的著作《尋求真相和隱藏的事實》探討了中國這樣的威權政權是如何統治的。 日前,德國之聲採訪了萬家瑞教授,談及中美關係的走向和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中美合作。
WTO裁定川普时代鋼鋁關稅違規 美方不接受
周五,世貿組織委任的專家組裁定美國2018年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鋼鋁產品徵收的進口關稅與WTO規定相悖。中國商務部敦促美方「尊重裁決」,而華盛頓方面則拒絕接受。
牆外文摘:習近平外交失去關係建構機會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在外交出關後受限於政治姿態而為德不卒,失去從自疫情以來難得的社會性的關係建構機會,仍被動地受制於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德語媒體:不惜代價遏制中國的美國
《商報》刊評指出,為了孤立中國,美國不惜得罪歐洲盟友,這一點必須引起歐盟重視。《標準報》的客席評論則認為,美國針對中國的一系列措施其實並非為了所謂的國家安全,而是為了盡量多維持幾年全球經濟主導權。
憂國家安全 美國禁售華為中興設備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11月25日批准了最終版規範,禁止進口或者銷售華為、中興製造的通信設備,並限制使用海康威視等中國廠商生產的影片監控系統。該機構稱,這是因為中國製造的設備構成了「不可接受的國家安全風險」。
閉關鎖國逾兩年後 中國如何重新展現外交野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來連續與多國領袖會晤,被專家視為是中國在經歷超過兩年的閉關鎖國後,重新展現其外交野心的舉動。但同時,他們認為北京也正嘗試透過雙邊交流,來分化美國與其盟友的連結。
爭取成為下任眾議院議長 麥卡錫劍指中國
有望成為新一屆眾議院議長的共和黨議員麥卡錫20日表示,未來將組建一個關於中國的委員會,並阻止中國在美國境內設立服務站。他批評拜登政府未有效對抗中國。
牆外文摘:習近平為了戰備而重塑社會
有評論認為,中國的疫情管控是為了戰備而對社會進行的重塑。把人都關住了是為了一旦有大規模的國家行為時,方便管理。最難管的階層密集的地方,就是如今管控最激烈的地方。
德語媒體:拜習會的重要性與侷限性
德語媒體紛紛聚焦本周一在峇里島舉行的拜習會。有報刊稱這次會晤非常重要,美中對話符合全世界的利益。同時,也有評論指出了這次會晤的侷限性:它無法改變美中大國競爭的主旋律。
專訪:拜習會意在表明中美仍是負責的大國
習近平與拜登在峇里島的面對面會談是否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果?中美雙方的對話是否能有助於理解對方的意圖?就此,德國之聲採訪了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部專注美中關係的資深研究員馬安洲(Andrew Small)。
國際媒體:友好微笑和熱情握手背後的訊息
中美領導人11月14日在印尼峇里島會晤,受到全球輿論聚焦。有媒體關注「拜登感冒了,習近平仍與他熱情握手」所透露出的訊息;有媒體指出,這次會面可能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拐點;也有媒體分析了拜登的策略,即強調莫斯科與北京之間的分歧。
德語媒體:避免衝突成了中美關係的主軸
早在分別擔任美國副總統和中國國家副主席時,拜登和習近平就已經有過接觸。但11月14日的中美首腦峰會上,儘管兩人在鏡頭前握手寒暄,但似乎還是看不出老友相逢的喜悅。
拜習會在即 美中各自目標為何?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拜登認為美中正在激烈競爭,但不該演變成衝突或對抗。兩國領導人究竟希望藉由這場會晤,達成什麼目標?
拜習會前瞻:為競爭關係打造「防護欄」
本周一,印度尼西亞峇里島舉行G20峰會前夕,美國總統拜登將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舉行面對面的會談。專家普遍認為,會談是為中美緊張關係加筑"防護欄",以防止局面失控。
印度能幫蘋果擺脫中國困局嗎?
受北京嚴苛清零政策以及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的影響,蘋果公司計劃將部分手機生產線轉移至印度。蘋果公司同中國的不解之緣難道要走到盡頭了嗎?
拜登:希望為美中兩國關係確立底線
下周一,美國總統拜登將在G20印尼峇里島峰會期間舉行會晤。這將是2021年1月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美中領導人之間首次舉行面對面的會晤。峰會期間,習近平還將與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內的多國領導人舉行會談。澳洲总理也表示希望與習近平舉行會面。
李克強東協「告別秀」 東南亞在中美間走鋼絲
這是新冠疫情以來首次線下舉行東協系列峰會。中國方面由將在明年卸任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美國方面則是拜登親自出席。外界預計,拜登會試圖拉攏東南亞國家,制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此外還有俄烏衝突、緬甸危機、朝鮮半島以及氣候變化等話題。
普丁不出席G20 峰會聚焦「拜習會」
莫斯科方面周四確認,俄羅斯總統普丁不會前往印尼峇里島、參加11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G20峰會。此前設想的俄烏首腦同台不會上演。那麼這次峰會還有哪些看點?拜登與習近平的互動顯然成為焦點。白宮表示,拜登與習近平將於11月14日會面。
客座評論:習近平經濟學能奏效嗎?
二十大以後經濟政策完全由習一個人說了算。因此,如果要掌握中國經濟今後5-10年的走向,必須把握習近平的那一套「經濟學「。
拜登確定與習近平會晤 欲設立「紅線」
美中都將出席11月中旬在印尼舉辦為期兩週的20國集團峰會,如今拜登鬆口將與習近平面對面會談,並表明會重提台灣議題,同時將闡明美國的「每條紅線是什麼」。
美中關係會在習近平第三任期內改變嗎?
美中關係持續緊繃,專家認為,中共二十大發出的最新訊號表明,北京的立場不太可能出現軟化。
美媒:中美船隻曾在近美公海對峙
美聯社獨家報導稱,今年8月美國海岸警衛隊在靠近拉美國家的太平洋海域與中國捕魚船隻發生正面衝突,美國海警成功登船檢查中國船隻,並指責中方涉嫌違反國際海事協議,中國則反駁稱美國才是違規的一方。
勸中國上談判桌 華盛頓憂核武發展失控
1962年,美國和蘇聯因為後者在古巴部署導彈而爆發一連串政治與軍事對峙,被認為是冷戰最接近升級為全面核子大戰的一次。現在美國警告,如果北京不願意將核武公開透明,危機可能重演。
中美外長通話:談烏克蘭戰爭與雙邊關係
在中美關係緊張背景下,兩國外長通話討論了中美競爭關係和俄烏戰爭。據中方消息,布林肯稱美方密切關注中共二十大和大會報告。王毅則表示,美方「美方如果真想瞭解中國,請認真研讀二十大報告」,而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主觀臆測」。
美國防部:中國是頭號安全威脅
美國國防部27日發佈防衛策略報告,其中除了稱俄羅斯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外,也說中國才是對美國最重要的挑戰。此外,五角大廈也對金正恩發出警告,說若平壤使用核武,其政權將被終結。
美再稱中國加強對台施壓 國台辦批動機可疑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6日再次表示,中國已拒絕過去幾十年的台海現狀,要加快奪取台灣的時程。與此同時,台灣外長吳釗燮也說,二十大後,預期中國會在外交跟軍事上加劇對台威脅。
COP27即將召開 美籲中重啟氣候對話
聯合國兩週後將在埃及召開氣候峰會,美國氣候特使克裡25日向中國喊話,希望北京與華府重啟氣候對話。他說,中美若未能在此議題上展開合作,將影響到全球氣候行動。
上一頁
第18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