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接待馬英九提升層級 蔡英文訪美轉低調
分析認為,中方逐漸提高對台灣前總統馬英九訪問的接待層級,而相較之下,目前正在美國過境訪問的現任台灣總統蔡英文,行程則相對低調,究竟這是為何?
美中台角力下 台灣總統蔡英文抵美
台灣總統蔡英文週三(29日)抵達美國紐約引發中國抗議,台灣則提出反駁。究竟蔡英文會不會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會面?
德語媒體:不斷升級的TikTok之爭
美國科技巨頭的總裁們被叫到國會參加聽證,本來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此次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參加國會聽證,關注度及其影響明顯不同以往。
消息人士:沙利文與王毅上周通話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上周五(3月24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和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通了電話。雙方可以通過通話緩解數月來不斷加劇的緊張局勢。彭博社指出,中美雙方都沒有對外通報這次通話,顯示出兩國關係的緊張狀態。
馬蔡各自出訪中美 引爆哪些話題?
台灣總統蔡英文週三出發訪問中美洲並過境美國,與已在中國訪問的前總統馬英九撞期,在海峽兩岸引發哪些話題與討論?
歐盟通過反脅迫措施法 劍指中美
歐盟周二通過「反脅迫措施」(ACI),今後將允許對歐盟成員國經濟施壓的國家採取報復措施。過去幾年歐盟成員國曾指責中國以及美國前總統川普将貿易作為政治施壓的工具。
備戰2024 川普开始首場選戰活動
3月25日,川普在德克薩斯州小城韋科舉行了首場競選集會。他在活動上抨擊正在調查他的檢察官,認為這是「虛假調查」和「政治迫害」。這位前總統還抨擊一些共和黨內同僚,認為他們對美國的威脅更甚於中國。
德語媒體: 中國在艱難地尋求平衡
剛剛結束的習普會上,有兩件事給人印象深刻:其一,中俄兩國間經濟和戰略合作更加緊密。其二,在俄烏戰爭問題上,中國仍在努力保持中立的表象。
TikTok在美國:禁用之外還有什麼替代方案?
雖然尚不清楚參議員提出的授予商務部禁止外國技術權力的法案是否會獲得通過,但TikTok的許多網紅用戶都期待禁用之外的替代方案。
美國公司駐華辦事處五名員工被捕
美國經濟審核公司Mintz集團宣稱,該公司北京辦事處有五名員工遭到警方逮捕。Mintz公司主要從事欺詐、腐敗和工作場所不當行為的調查。
TikTok是國安威脅?執行長赴美國會說明
TikTok與中國政府的關係讓美國憂心,執行長周受資週四(23日)在美國國會回應議員質疑。周受資說了什麼?TikTok未來是否會走向全面遭禁命運?
德語媒體:患難見真情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國際刑事法庭對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出通緝令三天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莫斯科,並同普丁以老朋友相稱。俄烏戰爭陷入僵局之際,習普之間的"兄弟情誼"是否意味著一場新冷戰的開端呢?
中國「強烈反對」美增加在菲律賓駐軍基地
正在菲律賓訪問的中國副外長孫衛東對馬尼拉允許美國在菲律賓更多軍事基地駐軍表示反對。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則為他的決定進行了辯護,稱這對本國領土防禦至關重要。
中美關係進入新的惡性循環 北京加強外交攻勢
中國指責美國試圖「遏制」北京的發展,並且舉辦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峰會施展外交魅力。但專家表示,中國最近為促進全面關係所做的努力可能效果有限。
美國正在嘗試阻止宏都拉斯棄台投中
知情人士稱,美國正在嘗試阻止宏都拉斯放棄與台灣的外交關係、轉而與中國建交的計劃,希望尚未達成正式協議的宏都拉斯為改變主意留出餘地。
美菲聯合軍演四月登場 意圖為何?
菲律賓官方14日表示,將在4月和美國舉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聯合軍演,屆時將動員超過1萬7千名軍人,專家怎麼看?
宏都拉斯為經濟靠攏中國 台:勿飲鴆止渴
宏都拉斯因經濟考量有意與中國建交,台灣外交部16日告誡洪國:「切勿飲鴆止渴,反而陷入中國債務陷阱。」同日稍晚,中國外交部回應稱,這將為洪國創造更多機遇。雙方具體說了什麼?
核潛艇協議成澳史上最大國防項目
澳大利亞在未來30年內,將斥資超過2000億美元投入AUKUS核潛艇計劃。該計劃由美英澳三方共同協議,為因應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專家分析,近期逐漸回溫的中澳關係或因此進展有限。
兩會後 拜登:盼盡快與習近平通話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3日宣佈AUKUS潛艇交易時,表示很快將與習近平談話。針對習近平將與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話的可能性,美國國安顧問也提供了美方的說法。
德語媒體:中國開啟了習近平時代
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上,習近平以全票當選國家主席,這也使他成為毛澤東之後唯一一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連續執政三屆的中國最高領導人。
牆外文摘:怎樣做一個「清白」的中國人?
取消連坐制度為什麼遭到大量中國網民反對?有評論認為,今天的出身論甚至不如文革時期的出身論「進步」,後者還嘗試對社會秩序進行革命,而今天的「清白」中國人有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底色,他們想維護的是一個和權力高度重疊的公務員階級。
進入「習核心」集權新時代 中國面臨諸多挑戰
隨著本周「兩會」的落幕,專家們表示,中國共產黨的舉措是為進一步集權做出的努力,但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內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習近平掌權這10年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第3次宣誓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0年前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之後,習近平對內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對外推行強硬外交、宣傳東升西降,聯俄抗美。一起回顧習近平執政這10年為中國帶來何種轉變。
三度連任中國國家主席 習近平有何打算?
隨著習近平開啟下一個五年任期,迎面而來的是眾多懸而未解的挑戰,包含中國經濟趨緩、中美關係緊張、台海局勢動盪等。專家如何解析中國新局?
拜登預算案撥數十億美元資金抗中
美國總統拜登9日提出最新預算案,國防支出逾8千億美元,主力提升印太地區軍事部署,包含對太平洋島國的支持,以聯合盟友共同抗中、與北京競爭。
荷蘭跟進美國 祭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
美中科技戰越演越烈,在荷蘭決定和美國聯手圍堵中國後,荷蘭政府8日致函國會,打算祭出新的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不點名地批評美國「不惜犧牲盟友的利益,脅迫誘拉一些國家對中國採取出口限制措施,終將反噬自身」。
德語媒體:中國不再掩飾
本次中國兩會期間,中國高層對中美關係的表述在德語媒體中引起熱議。中國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公開譴責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遏制""圍堵"和"打壓"。
秦剛稱美對中認知偏差 白宮:美中關係不變
中國外長秦剛周二在兩會外長記者會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記者會上,秦剛對美國言辭強烈,對日本教訓語氣十足,談台灣問題念憲法,談「戰狼外交」引孔子。針對秦剛的言論,白宮回應稱美中關係不變,台灣外交部則表示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兩岸互不隸屬。
應對西方競爭 中國力推數十年最大機構改革
中國公佈了一份中央機構全面改革方案,著眼於金融、科技和數據領域的調整。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西方競爭加劇之際,該方案表明了習近平哪些執政目標?
德語媒體:習近平親手挑選的權力核心
正在北京舉行的人大會議期間,中國將完成包括國家主席、總理以及人大委員長等重要領導職位的換屆。儘管中國人大會議上的選舉和投票通常只是走走形式...
互聯網大佬缺席兩會 半導體成習近平新歡
各界關注中國「兩會」議程,注意到在數千名與會的商界代表中,不見多位知名互聯網大亨的蹤影,而在場的企業領袖,則大多來自晶片、人工智慧產業。隨著中美科技戰白熱化,這說明習近平有何打算?
習近平罕見在兩會直接批評美國
習近平週一出席中國政協的會議,以表達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和重視,但他罕見地直接點名美國的打壓,並稱此舉給中國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德語媒體:中美對抗 代價高昂
由於取消了嚴苛的疫情限制,中國經濟本來有望在今年實現迅猛復甦。但複雜的國際及國內局勢,卻給中國經濟平添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媒體:美從俄取得情資 稱中國有意軍援俄國
據美國NBC獨家報導,近期美方說中國有意軍援俄羅斯,此情報其實是從俄國官員手中取得。美國中情局長則證實,美國公開相關資訊,是為了嚇阻中國,盼能讓中國打消援俄念頭。美國這樣的做法是否有用?
兩岸交流破冰?專家:兩會料以促融為基調
中國放棄清零,三年新冠疫情解封,台海兩岸是否也將迎來「春暖花開」?在中國「兩會」登場之際,德國之聲採訪多位學者,分析北京如何在中美關係的框架下看待兩岸局勢,並以此為基礎,部署新一屆的對台人事。
德語媒體:中國軍援俄羅斯的利與弊?
中國是否真的會軍援俄羅斯?這樣做的利弊得失又是什麼?俄烏戰爭開打一年多,北京如今在這個議題上究竟有著怎樣的戰略目標?《每日鏡報》以及《時代周報》均對此展開了分析。
媒體:美商務部長考慮出訪中國
繼美財政部官員上週造訪北京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2日)和彭博透露,她有可能於今年訪中,並提到美國政府正在審查對中國某些產業的境外投資。
美貿易黑名單增37實體 中國基因公司入列
目前已知榜上有名的中國企業,包括華大基因旗下部門,以及伺服器供應商浪潮集團。美國商務部指控,這些公司企圖協助北京提升軍事發展,因此遭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但有專家指出,打擊力道恐怕有限。
許可上百億美元出口給黑名單中企 拜登政府挨批
拜登政府因批准價值超過230億美元的許可證、允許美公司向被列入黑名單的中國公司出口商品和技術,在28日聽證會上受到質詢。美商務部怎麼說?與此同時,美國也正在考慮全面切斷對華為的供應。
布林肯:若中國援俄武器 美將祭出懲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二警告,如果中國對俄羅斯提供致命性武器,美國將會對相關中國企業及個人祭出懲罰,讓北京付出經濟代價,在全世界面臨嚴重問題。
俄烏、中國紛爭未歇 G20將召開外長會議
G20外長會議本週將在新德里舉行,雖然主席國印度希望將議程重點轉往氣候變遷、全球債務等第三世界議題,但俄烏戰爭、中美關係預計仍將是本次會議的討論重心。
專訪余茂春:中美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戰略緩和
中美之間近年來衝突不斷,不久前的「間諜氣球事件」正是一個最新實例。近日,曾任川普政府對華政策顧問、現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余茂春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就中美關係的現狀和未來發表了見解。
白宮曾私下告知中國 若軍援俄國將有嚴重後果
白宮國安顧問26日透露,美方曾私下警告中國,若對俄羅斯提供致命援助,將面臨嚴重後果。他也對中國提出的「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點立場作出評論,並表示預期拜登很快將與習近平對話。
牆外文摘:「祖國母親」、「中國爸爸」與「習大大」
有評論認為,近年來中國民族主義裡對國家和政權的「男性化」想像開始增多。「祖國母親」是沒有主體,也沒有實體的想像,而「祖國爸爸」對應有實體的政權,它像征著警察、軍隊、外交部、政治局、乃至習近平本人。
中國外交部控美「霸權」 美大使: 不是大國風范
中國外交部連日來以不尋常的形式對美國在國際和國內的種種「劣跡」提出嚴厲指控。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做出回應,指中國的做法「不是大國應有的風范」。
中國提「烏克蘭和平計劃」專家:缺乏誘因使俄改變
俄烏戰爭滿一週年之際,中國提出12點聲明,呼籲各界尊重各國主權、停火止戰並啟動和談。然而,專家卻認為,聲明內容缺乏能讓俄羅斯改變行為的誘因,而外界也很難從文件看出北京真正的立場為何。
台美高官接連會晤 專家:突顯美台關係重大進展
過去一週,台灣與美國高級官員進行了幾場重要的國安會晤,讓外界好奇台美關係是否又有新的突破。專家告訴DW,近期的趨勢顯示台美關係持續有重大進展,而這個趨勢應不會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影響。
媒體:中國要求國企停用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
彭博社報導,為維護數據安全,中國國企上月被要求不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續約。此舉除可能阻礙外資投入中國國企外,也顯示中美去年簽署的審計監管合作協議,並未讓兩國的貿易矛盾緩和。
德外長籲中國勿供俄武器 歐盟:等於跨越紅線
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擔心中國正考慮向俄羅斯提供武器援助」之後,歐盟警告北京不要「越過紅線」,否則將面臨制裁;德國外長也說,中國有責任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則在周一例行記者會上敦促美國「停止推卸責任和散播虛假訊息」。
美軍將領警告:中國是太空最大威脅
美軍太空行動負責人薩爾茨曼將軍指出,中國是未來外太空最具挑戰性的威脅,其次是俄羅斯。
上一頁
第16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