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美關係
作為21世紀全球兩大強國,中美既是夥伴又是對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季辛吉訪問北京:中美兩軍應該加強溝通
百歲高齡的季辛吉訪問北京並會晤中國防長李尚福。季辛吉說,美中任何一方都承擔不起把對方作為對手的代價。
克裡:希望以氣候合作推動中美關係
本周二,克裡和中國總理李強、中央外辦室主任王毅見了面,克裡表示,希望氣候問題可以成為中美合作解決分歧的新開始。兩國代表團當天繼續磋商,當被問及討論進展如何時,克裡表示現在評估為時尚早。
大國交惡殃及學術環境:華裔學者離美成趨勢?
有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華裔研究人員在中美緊張的政治氣候下日漸擔憂,更多人選擇離開美國、前往中國等地任職。一位資深華裔學者在不久前離開了華盛頓智庫、赴港大任職,他認為,麥卡錫主義正在美國捲土重來。
晶片業者會美高官 籲勿進一步限制對華出口
美國半導體大廠的高層17日會見了政府高官,討論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管制。同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出口管制對中國不會帶來根本性的傷害。晶片業者的憂慮為何?美國政府如何回應?
以色列總理將訪中美 大國競爭延燒中東
中美兩國在中東地區的競爭日益顯著。美國總統拜登17日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通話,正式向他發出訪美邀請。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也預計本月出訪中國、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美中氣候特使北京會晤 努力重振氣候外交
全球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的氣候特使周一在北京舉行了會晤,標誌著兩國正式恢復高層氣候外交。不過,中美關係目前依舊緊張,氣候問題上也存在不少「爭吵點」。中國官媒發表評論稱,「改善關係僅靠氣候特使是不夠的」。
牆外文摘:李玟的歌聲與中美關係想像
有評論認為,歌手李玟演唱事業開始走向成功的背後,是中美關係一段難以言說的蜜月期。隨著中美關係的轉變,李玟的雙重身份讓她在央視演唱《我的祖國》的同時,仍然是中國歌手在國際舞台的代表人物。
美國氣候特使抵北京 雙邊關係趨緩?
美國氣候變化特使克裡7月16日抵達北京,他將在今後三天與中國氣候變化特使舉行會談。這也是美國高官今年對中國的第三次訪問。不久前,國務卿布林肯以及財長耶倫也相繼訪華,體現出兩國正在試圖穩定雙邊關係。
王毅會晤布林肯 籲美取消對中制裁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周四在東協會議期間會晤,這是美中高層近期的又一次接觸。王毅呼籲美國應與中國"相向而行",布林肯則重申溝通管道暢通的重要。
謝鋒赴五角大廈會談 中美軍事對話有譜?
美國國防部表示,中國駐美大使12日在五角大樓與美方進行會談,被專家視為一場「不尋常」的會議。這是否意味,兩國將恢復停滯多時的軍事對話?
秦剛去哪兒了?北京:「健康原因」缺席
中國外長秦剛自從6月25日後就未曾公開露面,引發外界猜測。中國外交部7月11日表示,秦剛因「健康原因」缺席本周在印尼舉行的東協會議。此前有媒體報導稱,秦剛缺席是因為確診新冠肺炎,不過該消息未獲中國官方證實。
被控充當中國代理人 美智庫主任:政治針對
美國1名智庫主任被控擔任「中國代理人」,涉嫌非法促成武器、石油交易,以及影響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的政策。該嫌犯否認指控,自稱遭政治針對。檢方指出,這名嫌犯已經潛逃。
耶倫結束訪華:建立一個彈性有效的溝通管道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結束對中國4天的訪問之前表示,總共10個小時的雙邊會談是 "直接 "和 "建設性的",有助於穩定"經常是磕磕碰碰"的中美關係。
德語媒體:美中打架 歐洲遭殃
美中之間的晶片戰爭愈演愈烈,夾在中間的歐洲人處境日益艱難。《經濟周刊》指出,歐洲人缺乏足夠的力量去堅持自己的立場。《商報》則刊評認為,歐洲長年來依賴美國的晶片設計與中國的晶片生產,美中爭鬥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歐洲陷入癱瘓。
中國軍機再越台海中線 耶倫籲美中多溝通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第三天,她在氣候專家圓桌會議表示兩國應加強在氣候方面的合作;在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時也稱美中應該直接溝通、減少誤解。與此同時,台灣稱又發現解放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專訪:美國可能意識到中美關係或許要失控了!
美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先後訪問中國,這是否意味著雙方關係或迎來轉機?美國何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主動與中國互動?經濟外交會打開中美新常態嗎?中國問題專家劉亞偉對此進行分析,他指出,若美國有一兩件事兒做得讓中方覺得有誠意,雙邊關係就有穩定的希望。
耶倫:美國尋求良性競爭 李強:兩國關係風雨過後定見彩虹
美國財長耶倫周五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時強調,美方尋求與中國的良性競爭,她希望此行能促進雙方更加常態化溝通。李強則表示,中美關係風雨過定見彩虹。耶倫也和美企代表見了面,她在北京一家雲南菜館大廳吃飯的畫面引起網民關注。
促中國打擊芬太尼 美欲組抗毒全球聯盟
美國將於7日主辦一場關於芬太尼的線上會議,希望全球各國與中國洽談,促其出手打擊毒品流通。此前,美國曾以參與製造芬太尼為由,制裁、起訴中國企業,引起中國不滿。針對芬太尼供應鏈,美中雙方各自怎麼說?
抵達中國 耶倫:避免誤會 相互溝通
美國財長耶倫本周四抵達中國,她表示此次訪問給雙方提供了溝通和避免誤解的機會。中國財政部國際經濟關係司司長楊英明及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機場迎接。她此次訪問都會與中方哪些官員會面?
德語媒體:擺脫原材料依賴 時不我待
《商報》評論說,歐洲擁有關鍵金屬等礦藏,應當自主開采和加工,即便成本更高。因為這涉及安全問題。《新蘇黎世報》就香港活動人士被懸賞通緝寫道,民主國家應關注中共在海外的監控活動,並堅決予以制止。
台積電:中國鎵鍺出口管制不會產生直接影響
台積電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經過評估,我們預計原材料鎵和鍺的出口限制不會對台積電的生產產生任何直接影響。」台灣其他半導體公司也表示影響微弱。
德語媒體: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到底誰更受傷?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的消息引起德媒的廣泛關注。這一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柏林日報》認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新蘇黎世報》則指出,短期內可能難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
耶倫中國行 旨在建立中美「新常態」?
繼美國國務卿之後,美國財長耶倫7月6日訪問中國。外界預計她此行難有重大突破,不過耶倫將推動雙方在經濟上的溝通。有專家認為,此次訪問可能有助於雙方建立「新常態」,並確立雙邊關係的基礎。不過也有分析人士不看好這次訪問,稱之為「一次空洞之旅」。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各國如何嚴防供應鏈中斷?
北京公佈最新出口管制,影響兩大關鍵半導體金屬供應,預料衝擊美、日、韓及歐盟。全球晶片戰愈演愈烈,各方政府、企業如何應對?
德語媒體:安全與繁榮 孰輕孰重?
美國財長耶倫即將訪問中國,《新蘇黎世報》呼籲美中雙方減少對抗,加強合作,因為經濟繁榮同樣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經濟周刊》則刊登了德國聯邦議會社民黨團副主席的客席評論,也認為分歧頗多的德中雙方需要保持對話。
專家: 對立狀態「給美中經濟都帶來損害」
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接受了DW主編Manuela Kasper-Claridge的採訪,談及中國經濟以及中美貿易爭端對世界的影響。
專訪國際特赦秘書長:反華指控是中國慣用招
台海情勢升溫之際,國際特赦組織總會秘書長卡拉馬爾(Agnès Callamard)6月24日至29日訪台,她此行目的為何?5月,該組織稱一名留韓的維族學生赴港失蹤,事後卻又改口稱該生未前往香港,秘書長對此如何回應?
專訪國際特赦秘書長:反華指控是中國慣用招
國際特赦組織總會秘書長卡拉馬爾(Agnès Callamard)6月24日至29日訪台,她此行目的為何?5月,該組織疑誤報一名留韓的維族學生赴港失蹤,遭港府強烈譴責。秘書長對此如何回應?
反制美荷晶片圍堵?中國限制半導體金屬出口
中美晶片戰不斷升級,中國宣佈將限制鎵、鍺的出口。這兩種金屬是製造半導體的重要材料。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周二表示,如果中國進一步擴大對稀有金屬出口的限制,例如擴大到鋰,德國將遇到「大麻煩」。
美國務院發布最新旅行警告:前往中國須慎行
在中國通過《對外關係法》和《反間諜法》修訂案之後,美國國務院發布最新旅行警告,建議美國公民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旅行,稱中國存在任意執法和錯誤拘留的風險。
德語媒體:脫鉤?中國依然有求於德國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鑑於中國在許多方面依然有求於德國,柏林在面對北京時不必太卑躬屈膝。《新蘇黎世報》則注意到美國與印度加強合作,以抗衡共同的對手中國,但是這一利益共同體注定會因為缺乏共同價值觀而難以長遠深化。
中美關係震盪如何傷及跨國業務
中美之間的政治氣氛緊張,這也給跨國貿易帶來影響,尤其是那些與西方公司做生意的企業。Varadise Limited行政總裁呂樂倫接受德國之聲主編Manuela Kasper-Claridge採訪時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得選邊站。
晶片戰延燒 媒體:美荷對中國祭新出口管制
路透社報導,為限縮中國的晶片產業發展,美國和荷蘭將再次聯手,要求企業出口高階晶片設備到中國應申請許可證。兩國將分別採取哪些措施?對於近期多項出口管制,業界人士怎麼看?
反制西方制裁 中國推《對外關係法》
中國28日通過了一部新的外交關係法,規定中國有權對外國的制裁、干涉行為進行反制。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稱要不斷完善對外鬥爭的法律「工具箱」,而該法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了法治保障;但專家指,此法恐讓在中國的外企處境更加艱難。
談印太局勢 布林肯:遏制中國不符美國利益
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亞太助卿康達分別出席兩場智庫活動,關切焦點都是印太局勢。針對台海兩岸議題,布林肯重申美國會協助台灣自衛,康達則提到明年的台灣大選,呼籲各方負責任行事。兩人還說了什麼?
近年最大國會訪團 美眾院軍委會主席赴台
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跨黨派議員27日抵達台灣,28日下午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訪團此行正值中美關係的敏感時刻,將與台灣談哪些議題?台美官員今年頻繁互動,又代表什麼意義?
美航母防越之際 中國力推與越南軍方合作
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北京與越南國防部長潘文江會面時說,「中越雙方應繼續在社會主義新徵程中並肩攜手、緊密團結」,加強兩軍高層溝通與合作。
李強批西方「降風險」概念 對中國經濟樂觀
中國總理李強2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於天津舉辦的「新領軍者年會」上稱,部分國家的「去依賴、降風險」說法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偽命題。他還稱,中國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速會加快,有望達成5%的年增長目標。
媒體:美財長預計7月初訪中
延宕多時,美國財長耶倫造訪中國之行可能在7月登場。據彭博社消息,她將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此前,耶倫曾於今年1月會晤當時的中國副總理劉鶴。耶倫近期針對美中經濟關係,有哪些說法?
牆外文摘:烏克蘭教訓——不打台灣,還是怎樣打台灣?
有評論警告說,習近平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的軍事教訓可能是:中國將需要以大規模的極具震懾力的打擊來對付台灣,會組建一支龐大得多的部隊,並可能從一開始就打出核威脅這張牌。
從數據看發展:美國公眾眼裡中國形象的變遷
美國知名的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從上世紀70年代底開始關注美國公眾對中國的看法,迄今積累了不少問卷檔案。如果將同一題目的民調放在一條時間線看,會有怎樣的發現?
美起訴涉芬太尼中國公司 中方批釣魚執法
美國司法部以涉嫌販運芬太尼原料等指控,起訴4家中國公司以及其8名中國雇員。對此,中國政府則批評美方以「釣魚執法」誘捕中國公民,損害中國公民的人權和企業的利益。
中國軍機越台海中線 美航母停靠越南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北京之行後,中美兩國又開始「秀肌肉」,台軍方周六偵測到8架解放軍軍機踰越台海中線;美軍航母則預計在本周日停靠越南峴港。此外,媒體報導稱中美兩方船艦在本周稍早曾同時通過台灣海峽。
客座評論:中美的「獨裁者」風波何時平息?
拜登最近公開稱習近平是獨裁者,政治學者張俊華指出,這是在任美國總統首次對中國領導人如此毫不掩飾地評論。 拜登如此做的動機是什麼?中國在國內媒體一字不提此事的情況下,在外卻用威嚇語言企圖讓美國收回此說,又是為什麼?
拜登:「獨裁者」言論不影響中美關係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間接稱習近平為獨裁者,據報中方已要求美方採取行動化解此事,拜登22日則表示他拒絕收回該說法。此外,本週有一艘美國海警隊船隻行經台海,中方如何反應?
美財長: 拜登總統和我都認為保持美中溝通很關鍵
在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引發中國政府譴責後,美國財長耶倫周四表示,美中維系關係至關重要,這樣兩個才能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拜登稱習近平為獨裁者 北京:公開的政治挑釁
美國總統拜登間接稱習近平為獨裁者,北京認為該言論侵犯中方政治尊嚴,是公開的政治挑釁。在布林肯訪華後中美關係剛剛出現積極訊號的時候,拜登言論尤其引發關注。
為中國「獵狐」在美受審 紐約前警長獲罪
美國法院日前首次審理了與中國「獵狐行動」有關的案件,1名前紐約市警官及2名中國公民被控非法充當中國特工。這3位被告做了什麼,有哪些罪名成立?
德語媒體:柏林鋪開紅地毯
本周一,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是國際輿論聚焦的話題。而同一天在柏林舉行的德中政府最高層的一場對話,則得到了德國媒體的關注。
客座評論:布林肯訪華結束,考驗才剛開始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中美都已經感知兩國關係現狀到了不能無視地步、因此促成了布林肯這次訪華之旅,但雙方的根本分歧和疑慮在會談後沒有縮小。如果雙方在穩定雙邊關係上沒有後續跟近,和緩氣氛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上一頁
第13 頁,共6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