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日關係
中國和日本是近鄰,兩國是亞洲經濟上最強大、政治上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兩國關係重要又複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吉隆坡會議再次顯示出中日兩國的對立
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東協與中日韓三國峰會上,中日領導人沒有舉行會晤。法蘭克福匯報指出,這表明「二戰雖然已結束六十年,但對歷史罪責的爭論將延續到未來」。
六年來東協會議邊上首次不搞中日韓峰會
中日調整汽車賽事日程
中日調整汽車賽事日程
一周港媒:中日關係、巴金和四萬網警
香港媒體提醒北京注意處理中日關係中的技術問題,提出可以出台「中日歷史問題白皮書」來影響國際輿論;中國文壇宗師巴金去世,有傳言猜測王蒙可能成為新的作家協會主席;另外,據稱中國有四萬網上警察冒充普通網民操縱輿論。
中日東海軍事角力,促進雙邊外交磋商
本周二,中國和日本在東京舉行的第三輪東海問題磋商結束,雖然本次磋商並未取得實質性結果,但是有跡象表明雙方的態度有了積極變化,並有望在本月19日舉行新一輪會談。奧地利的網路媒體Die Presse就此回顧了談判背後,中日兩國最近在有爭議海域的軍事角力。
托福加口試,中日韓考生集體緊張
沒有托福成績想進英語國家大學是不太現實的。未來的托福應試者不但要被考閱讀理解,還要被考口語。托福改革這一新規定令中日韓考生倍感緊張。
中日展開新一輪東海會談,德國專家表樂觀
本周五,中國和日本的代表將在東京就兩國頗有爭議的東海油氣田問題進行談判,這是中日兩國間圍繞東海問題進行的第三次正式會談。談判前景如何,對中日關係將有什麼影響?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為此專訪了漢堡亞洲研究所納博斯博士。
梁雲祥:戰後中日關係的演變及其原因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梁雲祥教授給德國之聲中文網發來的這篇文章綜述了戰後60年來中日關係的發展史。他認為:中日這兩個東亞主要國家,和則兩利,鬥則兩傷。
歷史—阻隔在中日之間驅除不散的陰影
在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上周五舉行的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招待會上,黑白影片「南京大屠殺」震驚了觀眾。法蘭克福匯報副刊的一篇署名文章談了日本對歷史的態度:
中日紛爭百年綜述—日本亟待破解禪宗公案
中日關係如同一道禪語,令人冥思而不得其解。東亞問題專家卡爾•皮尼(Karl Pilny)在他所著的《亞洲世紀》中,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隻手是拍不響巴掌的。如果日本能夠真誠地伸出雙手,將中國想像為琴身,然後撥動自己的琴弦,也許可以驅趕幾十年來徘徊不去的幽靈。」
港媒:程翔-豬瘟-新大選與中日關係
本周,香港記者程翔被新華社宣佈為台灣間諜之事,在香港媒體引起了強烈震動。不管對這一說法是否完全相信,香港許多都根據自己的線索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導。另外,四川的豬鏈球菌疫情和日本決定提前大選,也引起了本周香港媒體的關注。
德金融首腦提出美歐中日四大貨幣區概念
最近,德國聯邦銀行副行長施塔克就中國人民幣升值接受了記者採訪。他對中國謹慎的做法表示理解。他提出了美歐中日四大貨幣區的概念,號召道:「必須更多地拉中國介入」。這個新的G4,中國對世界金融的作用,在他看來是非常重要的。
東亞共同體的前景:查道炯教授談中日與東協合作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開始在東南亞扮演一個地區主導大國的角色,與東協國家的合作則成為中國與日本雙邊關係中一個日益重要的新維度,而這一維度的發展又對中日關係起了穩定器作用。德國之聲中文網特邀中國人民大學中日關係問題專家查道炯副教授,就中、日與東協合作的歷史、現狀和前景及其對雙邊關係的影響作了深入分析。
自由貿易協定:中國東協搶先,日本唯恐落後
吳儀日本拂袖而去,誰最高興?至少從雙邊貿易的角度看,歐盟應該是暗自高興。近年來,為了開拓和鞏固國外市場,世界各國競相掀起自由貿易協定熱。中日自由貿易協定本是吳儀在東京要談的一個話題,但是小泉對靖國神社的不悔情結讓中日關係持續冷卻,兩國間自由貿易協定更變得遙遙無期。
中國駐日大使王毅為吳儀背黑鍋?
吳儀訪日拒見小泉事件,本周在香港媒體繼續發酵。另外,法國、荷蘭公投否決歐憲之後,美中歐大三角關係將發生什麼微妙變化?中日本周關於東海的磋商無果而終,到底又有哪些深遠的影響?
東海問題談判陷僵局,日本加緊動作
據日本媒體透露,中日兩國在北京就東海勘探問題展開的第二輪磋商陷入僵局後,日本政府計劃加緊東海油氣試開發的動作,並準備將開發項目納入政府控制之下。
蒂滕談中日東海油氣田之爭
中日關於東海油氣田勘探和開采爭議進行的司長級談判,本周二結束,雙方未達成任何協議。雖然同意繼續進行磋商,但中日都拒絕了對方提出的事物性建議,使得下一輪事物官談判撲朔迷離。
中日關係緊張可能對IT行業產生影響
參拜靖國神社粉碎了中日對話的可能
本周三,北京方面繼續向日本施壓,敦促日本領導人用實際行動表達對歷史罪行的悔改之意,不要繼續參拜靖國神社。本周一,中國副總理吳儀臨時取消了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會晤,提前返回北京。直到第二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才對此做出了官方解釋。
「日本沒有大屠殺紀念碑」
在4月中達到高潮的中日衝突日前已漸漸淡化,但爭端雙方從政府到民間至今都未能達成最後共識。昨天(5月24日),德國波鴻大學東亞系從研究角度出發,舉辦了題為「權力之爭在東亞?」研討會,分別從歷史回顧、現狀評述,以及未來展望對東亞中日韓三國的關係展開討論,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此進行獨家報導。
亞太軍事力量變化是中日不和的深層原因
本周一,中國副總理吳儀臨時取消了原定與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會晤,提前返回北京。官方的解釋是吳儀副總理需要回國處理一項緊急公務。小泉首相就此向記者表示,會晤原本是中方要求舉行的,他不理解現在為何取消。
「鐵娘子」吳儀東渡修復中日關係
周四,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日本世界博覽會上展開了魅力攻勢。她說,北京應把東京當作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典範。吳儀發表這番講話恰好是在中日兩國努力修繕關係的時候。
吳儀東渡,為溫家寶訪日鋪路
本周二,中國將派遣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前往日本訪問,除貿易議題外,改善緊張的中日關係也是吳儀此行的一項重任。這名中國副總理是2003年以來訪問日本的最高級中國官員。儘管吳儀素以善於解決爭端而著名,但5月17日至24日的日本之行則將是其面臨的一大挑戰。
中日關係前進了一大步
中日關係仍然處於冰點以下
星期一出版的德語印刷媒體都報導了亞洲13國和歐盟25國外交部長在日本京都舉行的會議,會議關注的重點是中日關係和朝核問題。
中日衝突專欄
亞非印尼峰會聯結兩個世界
亞洲和非洲在印尼高峰會上確定了新的戰略夥伴關係。來自100多個國家的代表於上周六簽署了協議,該協議旨在加強合作,對抗貧困,腐敗和恐怖主義。大會的決議認為,在當前的世界環境以及亞非的特殊條件下,亞洲和非洲有必要共同協商,以便使各方都能從全球化進程中受益。
「北京知道不能把弓拉得過滿」
「外交月刊」德文版第四期的一篇署名文章從台海兩岸關係談到今年以來中日關係和中美關係的變化,文章寫道:
亞非峰會:中日關係成了各方關注的主題
亞非首腦會議周五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幕。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為本國的戰爭罪行道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小泉的聲明表示歡迎。
胡錦濤喝停中日關係青年研討會
本周,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中國民眾的一片抗議浪潮中訪問了北京。中日外長此次北京會晤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而中日關係未來走向也十分值得人們關注。請看香港媒體對此的一些報導和評論。
中日衝突引起國際社會關注
中日兩國當前的緊張關係引起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的極大憂慮。安南呼籲中日雙方和平解決爭端,並希望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雅加達亞非峰會期間會晤。歐洲各國政經界人士擔心,中日關係惡化將對歐亞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惡劣影響。
上海之夜-中日吧客酒酣意猶濃
夜幕降臨時,上海市中心新樂路的酒吧裡中國人和日本人融洽地坐在一起。這些天來,客人們談論的題目只有一個:反日浪潮。
中日首腦是否會晤雅加達成懸念
上個周末中日兩國外長會面後,中日兩國對這次會談結果的反應互相矛盾,會面中確定下來的胡錦濤和小泉即將在雅加達的會晤其前景也變得撲朔迷離。中日關係陷入自1972年兩國建交以來的最低谷。
中日關係跌至冰點,互相要求對方道歉
中日關係已經陷入1972年兩國建交以來的最低谷。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本周一對記者們提到日本外務大臣町村信孝來訪一事時說,目前的緊張局面是兩國建交以來所遇到的最大問題。而造成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對於戰爭歷史的態度。
一周香港媒體:中日 教皇 農民
最近一段時間,尤其是上個周末中國一些城市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遊行以來,中日關係急劇惡化。另外,羅馬教皇的去世以及保羅二世對教會和人類的貢獻,以及中國國內局勢也是本周香港媒體評論和報導的焦點。
如何對待歷史?施羅德暗示日本要學德國
本周三(4月13日),施羅德會見了正在德國訪問的韓國總統盧武鉉。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有關韓國和中國與日本就戰爭歷史發生的衝突時,施羅德提醒日本在對待戰爭罪行上應該參照德國的經驗。
紛爭之際看中日經貿關係
日本公司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不久前由於日本中學教科書美化日本侵華歷史而導致了中國大規模的反日活動,中日間的經貿關係也難免會受到負面影響。
達賴喇嘛訪日,不受官方接見
達賴喇嘛周五(4月8日)到達日本,開始了對日本的第十次訪問。日本政府已經表態,將不會安排達賴與日本官方進行會面。中國外交部對「日方允許達賴赴日活動表示嚴重關切」。
一隊日本人登上中日爭議的沖鳥島
中日共同商討結束日本對華經援問題
*
中日兩國處於政治寒冬時期
亞洲東部是地球上地震及海嘯的頻發地區,災難往往瞬時發生,全然沒有明顯的先兆。新蘇黎世報認為,東亞地區的國際政治也是這樣,經過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以後,就會出現板塊移動,中日關係就是這樣。該報分析說:
專家建議:變六邊會談為亞洲安全機構
北韓的核武器問題凸顯美國在東亞的安全問題上捉襟見肘。著名日裔美國政治學者弗蘭西斯.福山分析了中國、日本、南北北韓以及東協國家的錯綜複雜的關係,並向布希政府進言,修正二戰後在亞洲的安全政策,把北韓問題的六邊會談固定並擴大成亞洲安全組織。
中日韓三國統一針灸穴位
*
辜振甫逝世,兩岸交手方式告一段落
本周,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去世,以及南亞海嘯災難成為香港媒體評論的焦點。另外,兩岸和日益緊張的中日關係也是新年第一周香港媒體關心的問題。
政治層面,情感因素主導著中日關係的碰撞
本周二,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向前台灣總統李登輝簽發了入境旅遊簽證。中國駐日本大使王毅立即發表嚴正聲明,要求日本糾正這一錯誤。
日本批准李登輝簽證申請 中日再起爭端
日本政府不顧中國方面的強烈反對,本周二給前台灣總統李登輝及家人簽發了入境旅遊簽證。日本官員說,他們認為2000年離任的李登輝是以私人身份申請來日觀光旅遊,並不是從事政治活動,日方認為不會給中日關係帶來大的影響。
施羅德亞洲行 中日待遇兩重天
德國總理施羅德對中國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後,周三抵達日本首都東京,繼續其東亞之行。如果說施羅德訪華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兩國的經濟關係,那麼,政治議題則是施羅德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會談的中心。
東協峰會:中日韓印度一個也不能少
周一,東南亞國協第10次首腦會議在寮國首都萬象開幕。東協10國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將商討促進該地區經濟合作和貿易一體化的議題。中國總理溫家寶以及韓國,日本和印度代表也將出席東南亞國家的聚會,就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進行磋商。
中日關係現狀如何?
中國海軍潛艇進入日本海域的事件使本來已經緊張的中日關係猶如雪上加霜。本周的明鏡周刊從台灣問題、能源和歷史的角度分析了中日關係:
中日峰會結束,靖國神社問題互不讓步
中日首腦在亞太經合峰會終於見面,會談持續70分鐘,大大超出原定的半小時,但外交成果有限。靖國神社問題還將繼續困擾兩國關係,中日外交近期內看不到改善的跡象。
上一頁
第10 頁,共1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