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文
漢語,日韓稱中國語,書寫又可稱漢文、中文、華文、唐文,語言又稱華語、中國話等,漢語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英國人學習漢語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
用中文簽名的德國擊劍手
金色長發,身段高挑,再加上流利的中文和對中國的熱愛,德國擊劍手布麗塔.海德曼受到中國知名體育雜誌的青睞,而且還上了中央電視台。
新版中文「馬恩文集」付梓
至11月底,歷時多年的10卷本中文「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編譯工作完工,交付印刷。根據中共中央的一項計劃,至2020年,多達60卷的中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也將出齊。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分析如下。
本屆「漢語語言使者」-德國製造
一個23歲的德國小夥子力挫群雄,一舉奪得中國政府組織的第五屆「外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的桂冠。這是德國學生第一次在這一大賽中奪魁。他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提供的三年獎學金,明年即將前往中國上海學習法律。以下是德國之聲記者的報導。
矚目漢堡,中國時代大獲好評
連日來,德國著名的港口城市漢堡處處洋溢著濃郁的中國風情,大型慶祝活動「中國時代」推出的音樂會、美食節、書畫展、模特兒秀等系列活動讓漢堡成了中國文化的展台,也讓世界的目光聚集在了漢堡華人身上。德國之聲見習記者綜合報導如下。
德國中小學對中文越來越「餓」
中文熱,熱遍德國,從小熱起。你知道德國有多少中小學已經設中文課甚設為義務課嗎?那個數字雖然比法國還差不少些,但已經相當出人意外了。許多德國孩子已經去過中國,德中學校之間的交流正在走向新階段。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此編譯刊載南德意志報一篇相關報導。
漢語成英國一學校必修課
脫穎而出逐鹿德國:專訪中文競賽獲獎人
來自德國北威州明斯特的阿耐特-馮-杜魯斯特-胡約斯霍夫中學的18歲女生法蘭斯(Franziska Strothjohann)和同班男生阿巴努斯(Rabanus Mitterecker)參加了全德國中文競賽。這兩名從未去過中國的學生,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熟練地掌握了200到300個中文單詞。在50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最終取得了9月份什未林的決賽權。德國之聲記者專程赴明斯特,採訪了獲獎學生、老師和校長。
中文維基年會將在香港召開
由全球最大的網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中文社群所舉辦的第一屆「中文維基年會」現正接受報名。活動將於本年8月26至27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對於本次年會,本台記者採訪了2006中文維基年會香港工作小組負責人盧榮基先生。
德國第一所開中文課的中學
中文與歐洲語言沒有內在聯繫,德語中只有「颱風」、「功夫」等極少數來自中文的外來詞。對德國學生來說,學習中文很費力。但開設中文課的德國中學近年來逐漸增多。明鏡周刊記者訪問了慕尼黑市聖安娜高級文理中學後寫道:
創造機遇的中文字符
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20年美國超級大國地位將被中國取而代之,由此,「中文熱」也開始在國際上逐年升溫。很多西方國家的學生希望憑借「漢語」這塊敲門磚獲得更多的求職晉升機會。
百度建網上中文百科全書
中國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加快建立類似於美國「維基」的網上百科全書。因其政治內容,維基在中國被封。百度顯然利用了這一機會
Google有了中文名字-「谷歌」
本周三網路搜索引擎google有了正式的中文名字:「谷歌」,意思是「山谷之歌」,另外,該公司也希望能夠獲得五穀豐登般的成就。在宣佈這一消息的同時,谷歌公司的總裁也就該公司被指責與中國政府合作,進行網路審查一事進行了辯解。
GOOGLE推出全球中文名稱「谷歌」
漢堡新解:「漢人之堡」
每個星期天都會有200多個孩子前往位於漢堡的「漢華」中文學校學習漢語,中國歷史,書法等課程。孩子們的家長希望這些小移民們在異國他鄉也可以學習並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全球正在中國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立足歐美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私營企業。時代周報介紹了萬向集團副總裁倪頻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獨資企業「萬向美國公司」:
中文作為中學必修課
中文作為中學必修課
中國保姆走俏曼哈頓
「學中文要趁早呀!」一聲召喚之下,中國保姆成為紐約富豪之家的搶手熱餑餑。隨著中國國力的與日俱增,漢語學習已經取代了傳統貴族的法語教育。
柏林日報談柏林中學的中文課教學
中德兩國經濟往來的增多提高了中文在德國的地位。德國一 些中學把中文作為外語選修課。柏林日報報導了柏林的一些中學開設中文課的教學情況:
獨立中文筆會頒獎
獨立中文筆會將第三屆自由寫作獎授予北京的吳思,首度創設的林昭紀念獎頒給了長春的盧雪松。
說漢語的德國城市
很多前來德國旅遊的中國遊客都樂於去小城特裡爾進行一次「朝拜」馬克思故居的紅色之旅。由於中國遊客數量不斷增加,不少特裡爾人都學會了用東方禮節招待這些來自亞洲的客人。但是如果想讓中國遊客明白特裡爾除了馬克思故居還有更多吸引人的方面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萬美國中小學生學認方塊字
對於卡梅倫•珀森斯(Cameron Persons)來說,中文是富有表達力的語言。這位17歲的中學生生活在美國的三藩市,她一邊細心地在紙上畫方塊字,一邊說:「我喜歡這些中文字。它們看上去真漂亮。」
走進德國學校 看看漢語為何熱門
中國日益熱門,漢語教學吃香的態勢已逐漸在德國顯現。從今年8月21日起,德國北威州的朔爾兄妹綜合學校開始從中學7年級起將漢語作為第二門外語引入教學體系。德國之聲記者在那裡作了一番探索。
中文讀者年齡最低,最愛互動表達
去年底今年初德國之聲中文網曾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現在,調查的初步結果已統計出來。我們在此公佈調查結果,揭示數字背後隱藏的內涵。
拜仁開通官方中文網
拜仁開通官方中文網站
在德華人系列(13):中文報人
「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曾經說過,要創造一個社會空間。我們這裡的華人在政治上比較冷漠,彼此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做什麼,華商報願意提供一個言論自由的空間。讓有言論想發表的人,可以在華商報上抒發他的看法。
在德華人系列(5):中文學校校長
下學了,小朋友三五成群的走出教室,校長雲慧群女士還在教室內和家長們談話。雲女士是波昂中文學校的校長。全校只有3個班級,共28名學生,年齡從6、7歲到17、18歲的都有。
馬克思故鄉辦中文學習班
馬克思的故鄉特利爾是中國遊客旅歐途中必到之地。由於中國遊客有很大的購物興致,特利爾商業部門特地為商家舉辦了中文學習班。明鏡周刊網路版報導了德國這件新鮮事:
性感西瓜、糜爛桃子與惡心餃子
剛剛結束的第55屆柏林電影節上,中國人和華語電影很是性感了一回。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楊凡的「桃色」和陳果的「餃子」都玩色情,結果只有蔡明亮得到了認可。當色情遇到才華,會發出人性的光;當色情遇到平庸,只會留下靡豔的浮華。
沒有大喜,沒有大悲 -點評柏林電影節上的華語電影(之一)
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主題是性、政治加足球。送展的華語影片有三部切題,且發揮到極致,以至於有外國記者不解為什麼含蓄保守的中國人會製作出如此色情的電影。但是同樣是「色」,蔡明亮贏得兩尊小熊,而楊凡卻是名副其實地應驗了「色即是空」。顧長衛的「孔雀」主題三不靠,因此能捧得銀熊歸也堪稱不易。
柏林電影節各獎項明花有主,華語作品表現不凡
第55屆柏林電影節各得主名單今天(2月19日)當地時間14時宣佈。華語作品大放異彩,斬獲多多,其中由以「孔雀」(中國大陸導演顧長衛)獲銀熊獎和「天邊一朵雲」(台灣導演蔡明亮)獲特別藝術貢獻獎為代表,顯示出華語電影的強大實力。
漢城更改中文名折射韓國民族自尊心
漢城更改中文名折射韓國民族自尊心
1860客戰法蘭克福,直播關注邵佳一
北京時間本周二凌晨,慕尼黑1860將迎來衝擊德甲路上的關鍵一戰,他們將迎戰同為難兄難弟的法蘭克福,德國足球中文網將從周二凌晨2點15分為您音頻直播這場比賽,歡迎您收聽。
德國漢語教學路漫漫
德國的中文熱從80年代開始興起。89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低潮。從90年代起,學中文的人又開始逐年增加。據萊比錫大學漢學系的喬惠芳女士介紹,萊比錫大學現在有大約250名學中文的學生,其中每年入學的新生大約50名,但堅持到最後畢業的就只剩下10名左右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半途而廢呢?
過淮為枳:Google中文新聞引爭議
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Google在9月9日推出中文新聞簡體測試版後,一開始是中國大陸網路业者發出驚呼或者喝彩聲,但10餘天後,國際網路界的批評引起了國際媒體的注意。
網友:漢字需要改革嗎?不!
這個問題剛一浮出水面,便遭到廣大網友的普遍反對。大家似乎都對代表民族精魂的方塊字感到無比自豪。漢字完美無缺,或者說,即使需要變化也絕對不是拉丁化,這便是我們聽到的來自讀者的聲音。
新加坡在四所高中引入特別中文課程
*
漢字需要改革嗎?
「IBM」,「mp3」,「Linux」的中文名字是什麼?這個問題大概很少有人能夠回答了。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和英語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英文或字母縮寫直接出現在中文報紙或文章中。漢字還有多強的生命力,中國到底要不要進行文字改革?
中文小說「紅罌粟」德文版出版發行
藏族作家阿萊用中文寫成的小說「紅罌粟」最近在瑞士蘇黎世譯成德文出版發行。南德意志報介紹了這部小說的內容:
柏林「紅樓噩夢」搖滾樂隊
歐洲的樂隊名目眾多,但由洋人來演唱中國歌曲的樂隊卻是鳳毛麟角。現僅有倫敦、布拉格和柏林有如此奇特的樂隊。柏林的「紅樓噩夢」搖滾樂隊上周在柏林一家酒吧演唱中國現代歌曲,引來了一百多名觀眾。
中國要選派志願人員到外國教中文
跟著鄧麗君學中文
德國之聲總編輯部副主任索裡希談中國:「想與人交際,就要使人聽懂你的話。這是一個簡單的真理,但只有剛到中國的人,才會對此真正有所體會。當然,去外國工作兩年的人,動身之前至少要蹩腳地掌握一點當地語言:「你好!」,「謝謝!「」再見!」等。剩下的也許不知什麼時候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
以中文作為必修課的德國中學
施內普芬塔爾中學6年級的學生們已經能夠流利地用中文進行問候了,「我算過,到現在為止,我們大約學了143個詞。我最喜歡的詞是謝謝。」學生已經可以用中文這樣進行解釋了。施內普芬塔爾中學是德國唯一一所以中文、日文或阿拉伯文作為必修課的中學。
第54屆柏林電影節,張艾嘉代表華語片參賽
一年一度的柏林電影節將於2月5日至15日第54次開幕。每一次的柏林電影節都會反映出國際電影創作人士對政治、文化以及對於生活終極問題的思考。本次柏林電影節總共收到了3117部作品,報名數量之多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這些創作於2003年、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電影都擁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創作者對於現實題材的關注。台灣張艾嘉導演的「20,30,40」是參賽的唯一一部華語影片。
波昂萊茵中文學校
德國昔日的首都波昂是個小而精的城市,同樣的描述也適用於波昂的萊茵中文學校。校址在波昂火車站後面的國際活動中心。學校成立近兩年,學生近30名,分大中小3個班。大班相當於國內的初中水準,小班從今年一月剛剛開課。德國之聲記者張丹紅採訪這所學校的時候正趕上他們的春節聯歡會。請看她的報導。
德國中學會考,漢語也有一份
隔著一面深深的海洋,美麗的漢字,不僅僅是T恤衫上的圖案,燈罩面上的點綴,更成為德國明斯特市一些中學生埋首苦讀的對象。
海爾布隆中文班供不應求
漢語鍛煉人的記憶
時代周刊報導說,一項測試表明,中國大學生的記憶力強於德國大學生。文章接著提出的問題是:從小學習記憶漢字鍛煉了中國人的記憶力。時代周刊寫道:
埃森中文學校:功夫不負有心人
這是一間看來比較簡陋的教室:九個大約八、九歲的男孩和女孩坐在有些過大的桌子旁,同聲朗讀一首中文詩,他們如此專注,朗讀時連睫毛都不眨一下。
上一頁
第7 頁,共8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