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J. Huanzong
中國改革開放:40而不惑?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習近平: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年的講話」上感念鄧小平,但外界不斷將兩人改革方式相比,認為有別於鄧小平提出的路線,習近平正不斷擴張國家和黨的影響。
中國改革開放40年 從鄧小平到習近平
40年間中國的躍起,國際有目共睹。但是一年之間,中美貿易戰的拉鋸戰卻又讓投資者卻步。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習近平將會放出了什麼訊息?
德語媒體:中國不再安全
華為孟晚舟案發生後,中國拘捕了兩名加拿大公民,這和在華德國企業有什麼關係?改革開放四十年,習近平現在似乎有改弦更張的動向,他能否成功?這些都是德語報刊評論版關心的話題。
改革開放40年 香港流行文化的深遠影響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 周年。在經濟發展的領域上,香港的港商扮演了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功不可沒。另一方面,香港的流行文化,對改革巨輪下的中國大陸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專訪:鄧小平讓中共獲得了新的合法性
鄧小平被視為中國經濟崛起的設計師。德國漢學家文浩(Felix Wemheuer)認為,40年前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其中的民主化道路已經宣告失敗。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決定未來的最終因素
總結中國過去40年經濟增長的原因,我們無法迴避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雖然中國的市場化沒有很徹底,法律制度也不如一些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來得完善。但為何中國能夠成為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對外資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呢?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最終因素何在?
改革開放40年 港商功不可沒
四十年的改革道路,香港商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長平觀察:重建西單民主牆
1978年12月5日,魏京生在西單民主牆貼出了他的署名文章《第五個現代化:民主與其它》。時評人長平認為,以西單民主牆為標誌的當代中國第一波民主運動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歷史中被抹殺的重要事件。
客座評論:美為中國指出深化改革開放的方向
中美領導人在G20峰會上談判達成關稅「停火」後,引起國際上的積極反響。專欄作者白信認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公共輿論走向和今後的政治選擇影響深遠。
又紅又專:中共公佈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名單
本周一(11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中共中央「擬表彰」的「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名單。名單中80%為中共黨員,民營企業家有17位,包括中國三大BAT巨頭的掌門人。港澳人士也有數人入選。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核心技術從何而來?
沈凌
2018年初的時候,中國最著名的通訊設備製造企業——中興通訊,遭遇來自於美國政府的禁運制裁,一天之內,這家有八萬員工的大企業,幾乎陷入破產絕境。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馬雲們靠什麼發家?
未來中國經濟如果期待用技術創新來作為新型發動機,是否金融市場也要有所變化?
長平觀察:我的「改革開放四十年」紀念(上)
中國學者被禁止出境參加「改革開放40年」學術會議,感慨「恍如隔世」。時評人長平回顧在中國主流媒體撰寫紀念文章的經歷,發現自己從未停止表達對於「中國崛起」的質疑。
習近平的經濟觀:重國家 輕市場
作為對中美貿易戰的回應,中國舉辦了國際進口博覽會以展示該國開放市場的決心。與此同時,也有經濟學家指出,中美貿易衝突的實質是兩種不同制度的爭端。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體制向何方?
一場美中貿易較量,讓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色受到檢驗。經濟學者沈凌認為,當前的貿易戰並不可怕,但中國經濟未來要讓人看好,經濟轉型是否成功至關重要。
中國進博會:政治激發的購買欲
中國已經聽不下去出口太多,貿易順差太大的批評了。現在傾一國之力在上海組織第一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各項準備工作都相繼就緒的情況下,最重要的參與者卻宣告缺席。
德語媒體:習身上有多少鄧的影子?
今年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周年。《南德意志報》評論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變成了一個空洞的宣傳口號。
客座評論:習近平南巡失語 改革開放的終結
習近平近日在中國南部的視察訪問,讓許多人聯想起鄧小平當年的"南巡"。在六四之後保守派氣勢高漲的背景下,鄧的南巡被視為為繼續"改革開放"定下基調。而北京政治觀察人士白信認為,26年後習近平的"南巡"卻可能為這一政策的敲響喪鐘。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貿易戰的壓力測試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有句話叫"四十而不惑",就是說,人活到四十歲這樣的年紀,很多事情都應該想通了,對生活沒有什麼困惑了。那麼中國在改革道路上前進了四十年,是不是真的想明白了呢?
港珠澳大橋開幕 習近平南巡用意為何?
極具爭議的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中國高規格對待這個國家級工程。習近平親自主禮並巡視廣東,當中會否發放新訊號令人關注。
呼籲私營經濟退場 吳小平文章引熱議
9月11日,中國金融界人士吳小平發表網路文章,斷言中國私營經濟已初步完成歷史使命。這篇文章雖然很快即被刪除,但引發的爭論卻仍在繼續。
德語媒體:貿易戰硝煙下的訪問
梅克爾即將展開她第11次訪華之旅。德語媒體認為,對於中方而言,柏林此時的支持與團結尤為重要。而對於德國而言,想要在對華夥伴關係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則任重道遠。
美國官員警告:中國改革有「開倒車」跡象
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唐偉康(Kurt Tong)本周二表示,中國違反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這對美國造成負面影響,也讓外界擔憂,中國這個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倒退。
北韓中止核試 有望媲美中國改革開放?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宣佈,北韓的核武器開發已經完成,因此將中止核試驗和彈道導彈試射。同時他還表示,北韓將通過與各國對話,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從而全力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生活水準。專家認為,這一姿態與中國當年搞改革開放頗有可比性。
長平觀察:他這麼敏感他爸爸知道嗎?
「愛你沒有期限,如果有就把它刪掉」,清華法學院男生表白橫幅受到追查。時評人長平認為,言論審查不是因為領導人不夠開明,而是源自權力專橫。
長平觀察:習近平在倒車還是飆車?
習近平修憲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嗎?時評人長平認為,習近平是典型的中共官員,從未背離鄧小平的改革軌道。假如他真的能倒車掉頭,那才是中國人的福祉。
德語媒體:中國往何處去?
經濟改革何去何從,政府究竟願不願意放權,這是德語媒體評論中國經濟時最關注的話題。
德國啤酒商:不開啤酒展,倒開攝影展
德國啤酒商化身攝影師,行走現代的北京和傳統的拉薩,用鏡頭拍下他感興趣的中國,也提醒我們,中國經濟繁榮的背後還有什麼。
自信的中國害怕一部《穹頂之下》?
北京政府在國際舞台上日益自信,但中國真的可以與世隔絕,自行其是?《穹頂之下》爆紅之後疑似遭到封殺,中國媒體活動空間究竟多大?
習的中國徹底告別改革開放
周二的《南德意志報》指出習近平已經放棄了鄧小平提出的對內開放、對外內斂的改革開放政策,並作出詳細分析。
中共打造新一代「偉大領袖」
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10年冥誕在即,中國國家宣傳機器利用這一時機,將現任領導人習近平與其相提並論。
黨性和人性
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已經25周年了,但其影響力卻不減當年。
「留德華」的轉變
很多人都說,德國生活幾十年如一日。因為德國的變化從外觀上看起來真的不大。但是幾十年來,來德國留學的中國人卻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德國之聲中文網對老中青三代 「留德華」們進行了專訪。
習近平將帶領中國走向何方?
中共十八大結束後,新一屆領導層的一系列動作超出人們之前的想像。
《環球時報》"督促"美國改革開放
1月5日,《環球時報》發表署名文章《應督促美國改革開放》。
北韓斷然拒絕改革開放
匈牙利-改革開放20年; 「變遷之風」
20年前,匈牙利是東歐引領政治變革的先驅: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政府放棄執政權,宣佈實行多黨制,舉行自由選舉,並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市場;20年前的11月9日,柏林牆倒塌。19年前的11月6日,德國著名搖滾團體蠍子樂隊(Scorpions)發布了他們著名的歌曲「變遷之風」(Wind of Change)
匈牙利改革開放20年變遷
20年前,匈牙利是東歐引領政治變革的先驅:匈牙利"社會主義人工黨"改名為"社會黨",宣佈實行多黨制,舉行自由選舉,並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市場。在改革開放屆滿20周年之際,德國之聲記者前往布達佩斯,親自見證了20年來當地所發生的變化。
Chi0803 Int Li Yinhe
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關於中國婦女解放和平等的話題又重新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儘管中國的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但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仍無從談起。舊時的"三從四德"漸漸成為歷史,但是新時代又給中國女性帶來了新的負擔和挑戰。類似"包二奶"、"剩女"等現象都是經濟發展的消極衍生品。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中國知名社會學和性學專家李銀河女士。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場韌性的爭鬥」
12月18日,北京召開大會,紀念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柏林日報回顧了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
專訪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談改革開放30年
他有「魅力總理」,「媒體明星」的美名,於1998年至2005年兩度連任德國總理,被中國媒體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2008年即將結束,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30周年之際,德國之聲中文部有幸邀請到格哈特-施羅德作為VIP-專欄的訪談嘉賓,漫談中國改革開放30年。
Chi1912 Int. 30J Reform Teil2
30年前,也就是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宣告改革開放正式起步。改革開放的30年,同時也是中國權力階層內部政治路線和意識形態之爭不斷的30年。德國之聲記者王穎採訪了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學勤先生,請他介紹這30年的"左右之爭"。今天刊登採訪內容的第二部分。
Chi1812 Int. 30J Reform Teil1
30年前,也就是1978年12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宣告改革開放正式起步。30年裡中國權力階層內部政治路線和意識形態之爭不斷。
前駐華大使史丹澤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
12月18日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紀念日。西藏騷亂,四川地震,北京奧運,加之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的衝擊。2008年對中國來說可謂多事之年。但無可否認的是,三十年後的中國已成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成員,是世界聚焦所在。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德國之聲中文部記者專訪了前聯邦德國駐中國大使,現德國外交部政策司司長史丹澤。
「最壞的和最好的時代」:胡星鬥談中國改革開放30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於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從此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歷經三十年後,中國的變化和經濟崛起舉世矚目,改變了世界格局。德國之聲記者張丹紅就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與問題採訪了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鬥。
chi2011 int. bettina gransow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東亞研究所的漢學家貝婷娜-格蘭索教授30多年前就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30年前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時,格蘭索教授正在中國農村交流考察。30年來,她一直從事相關中國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研究工作。格蘭索教授目前負責一個有關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民工醫療保障的研究項目。正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德國之聲記者謝菲請格蘭索教授回憶了30年前在中國的經歷,以及過去這幾十年中她眼中的中國的發展變化。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格蘭索教授談中國改革開放30年
美國學者李成談溫家寶接受西方媒體專訪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
9月底在紐約出席第63屆聯合國大會的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接受了美國媒體的電視專訪。溫家寶在過去5年中沒有接受過電視專訪,更是很少接受西方記者的採訪。在這一次專訪中,溫家寶表現地耐心誠懇,開誠布公地回答了記者提的有關中國民主建設進程,達賴喇嘛與西藏,以及中國在美國金融危機中的角色等問題。本台記者謝菲採訪了美國布魯金斯學院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李成教授。
旅美學者王飛凌談中國改革開放30年
旅美學者王飛凌談中國改革開放30年
中國改革開放始於百日維新八十周年之際
上一頁
第2 頁,共3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