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小米在印度市場遭遇阻擊,瀕臨停產
今年對於在印度的中國智慧型手機製造商來說,是艱難的一年 。市場龍頭小米今年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印度稅務部門進行司法較量。上周,這場爭鬥達到了新高潮,由於印度法院拒絕解除資產凍結,小米聲稱其在印度的業務「實際上已經被迫停止了」。
北京強力審查四通橋事件 專家:新坦克人時刻
二十大在即,北京13日發生的「四通橋事件」震驚中國與全球。專家告訴德國之聲,示威者的口號反映了部分中國人的心聲,但中國官方也動用了今年以來最強的審查力道來屏蔽這起事件。
以國安為由 美計劃對華為與中興祭出禁售令
一份文件顯示,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近期將以國安為由,禁止美國新的電信設備中,使用華為與中興的產品。該委員會強調,此舉是為了保護國家安全,並承諾繼續相關工作。
最新全球財富報告:中高收入階層80%說中文
根據安聯的一份報告,目前全球金融資產正處於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首次大幅縮水的狀態。該報告也指出,過去十年間,中國帶動了亞洲的經濟增長,使亞洲富裕程度超越了歐洲,全球中、高收入階層中,有高達八成比例的人說中文。
打擊中國晶片業 美國恐會傷及自身
美國針對中國晶片產業最新打出的重拳,可能也會傷及自身。最新的消息顯示已經有許多非中國晶片企業得到了各種程度的「豁免」。但是針對中國晶片產業來說,美國政府新規的打擊效應,已經顯現。
長平觀察:假如他是薄熙來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全球關注習近平可能進入最高權力的第三個任期。時評作家長平提出習近平與薄熙來換位的假設,提醒人們反思當初對「習李新政」的「眾望所歸」。
台灣邊境解封迎旅客 中國續守動態清零
台灣13日正式邊境解封,多批國際旅客落地入境,陸港澳人士入境則仍未同步鬆綁。與此同時,中國仍堅守「動態清零」,二十大前多地卻再爆疫情,有中國衛生官員仍出面為該政策辯護。
德國外長談中國:不脫鉤、不依賴
接受媒體採訪時,德國外長貝爾博克提出今後「不再依賴任何一個不同價值觀的國家」。談到中遠參股漢堡貨櫃码頭項目時,貝爾博克表示了很大顧慮。
美智庫調查25%台企撤中 專家:台商重佈局
美國智庫近期一份調查指出,台灣企業似乎正以「破紀錄」的水準,將業務從中國和台灣轉移出去。德國之聲採訪兩名專家試圖瞭解背後原因,以及地緣政治風險之下,包含半導體產業在內的台商新佈局。
美發布國安戰略 劍指中國與俄羅斯
美國政府12日發布其國安戰略,點名中國是全球秩序最重要的挑戰。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表示,華府必須保持對中國的競爭優勢,並贏得與北京的經濟軍備競賽。
七中全會公報: 兩個確立、發揚鬥爭精神、堅持反台獨
二十大前的十九屆七中全會閉幕,會議公報提到過去5年是「極不平凡的5年」,不僅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香港由亂到治、堅持一中反對台獨,還發揚了鬥爭精神,對外維護國家尊嚴。除此之外也強調對習近平的「兩個確立」。
德語媒體:大權獨攬的習近平
十月十六日,中共二十大將在北京召開。一般認為,習近平將打破常規,開啟他的第三屆中共總書記任期。中國政局今後的發展走向,也受到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
中國官媒連續三天力挺「清零」 民眾不買賬
在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中國官媒連續三天發表評論文章擁護「清零」政策。最新的表態是「『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哪怕是在受到嚴格審查的新浪微博,也能夠看到民眾的怨氣十分高漲。
反對「與中國脫鉤」北京稱讚德國總理肖爾茨
中國外交部在周三表示,積極評價德國總理肖爾茨和歐盟貿易專員「支持全球化、反對與中國脫鉤」的表態。不久前剛有媒體報導,這位德國總理將於二十大後訪華。
二十大分析: 中共最高權力層將如何改組?
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哪些人將留任,哪些人將離開?可能會出現什麼極端情況?路透社對此進行了情景分析。
專訪: 肖爾茨不能在「黨皇帝」習近平面前彎腰
雖然德國聯邦總理府拒絕證實總理肖爾茨即將於11月初訪華的行程,但是德國的經濟界據稱已經收到了陪同總理一起訪華的邀請函。德國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PPI)所長托斯滕‧貝納(Thorsten Benner)表示:發出這種邀請是一個錯誤。
媒體: 調整對中政策 英國將把北京列為「威脅」
英國媒體報導稱,英國政府將在近日把中國定為「威脅」,而部分報導稱此舉是為了終結英國內閣對如何應對中國所產生的疑惑。部分保守黨議員對此舉措表示支持。
牽動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台政府重申台海安全重要性
在各國高官近日連續針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發表看法後,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11日在華府重申,台灣安全,全球供應鏈才安全。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也說,台灣一定要避免戰爭爆發。
IMF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月11日下調了對中國經濟今明兩年的增長預期。IMF指出,嚴格防疫措施以及房地產危機導致了中國經濟降溫。全球層面上,俄烏戰爭、供應鏈擾動也拉低了各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
中共二十大:習近平的權威堪比教宗
在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屆黨代會上,習近平想要打破以往的任期限制,謀求毛澤東時代以來最高程度的集權。即便是現在,中國的政治自由空間也已經遠遠小於十年前。
德語媒體: 德國能夠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嗎?
十一月初,德國總理肖爾茨計劃訪問中國,這將是他就任總理後的首次訪華之行,同時也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北京三年來接待的第一位西方政府首腦。
遵守美國新規: 科磊部分斷供中國晶片客戶
知情人士對路透社表示,中國工作人員收到一封來自科磊法務部門的電子郵件,稱從北京時間周二晚上11點59分起對中國晶片工廠部分斷供。
標語與彈窗、維穩與清零:北京為二十大預熱
距離二十大僅剩數日,北京除了增派人力站崗之外,也進一步加強了進京的防疫措施,以確保這場五年一度的大會順利舉辦。在微博上,部分北京居民抱怨收到了「彈窗」警示,導致日常生活受到影響。
德國與中國——建交50年後漸行漸遠
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習近平與制度競爭——德中兩國50年雙邊關係便見於其中。經濟高速發展下的一對不平等夥伴,相互日漸疏離。
英官員演說聚焦中國科技發展 稱可能威脅全球安全
英國政府通訊總監人11日將在演說中警告,中國正利用其金融與科學力量嘗試操縱科技,此舉將嚴重威脅全球安全。他將稱,西方國家如何應對會決定世界的未來。
新疆人權案烏克蘭反悔 想從棄權改為贊成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10月6日以些微票數否決針對新疆人權情勢進行辯論,但本來投了棄權票的烏克蘭隔天卻改變心意,表示要改為「贊成立場」。
德語媒體: 二十大與中國發展走向
本周日中共二十大將在北京召開。"中國往何處去?"又成了觀察家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會回重返一人專權的毛時代嗎?抑或改革開放路線還有一線希望?
二十大開幕之際 中國官媒再挺清零政策
在外界紛紛猜測中共二十大過後,中國可能會放鬆嚴苛的新冠管控措施,重新向世界打開國門的同時,官媒《人民日報》近日的一篇文章澆滅很多人的希望。
分析:誰來擔任中國總理?
即將召開的中共二十屆黨代會上,習近平預計將獲得第三個任期。但是,除了「習核心」外,中共最高領導層的其他人選似乎都還是未知數。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治研究所」日前就此發布了場景研究。
專訪黎安友:習近平是一個控制狂
中共即將於10月16日召開20大,而在各界預期習近平將獲得第三任之際,美國著名漢學家黎安友(Andrew Nathan)告訴德國之聲,即便面對多種內憂之際,習近平的政權應能挺過任何潛在內部風險。
一個關於中國網路審查的故事
作為中國農村的一名青少年,他曾利用自己的網路知識觀看了一部關於天安門廣場血腥鎮壓的被禁紀錄片。十年過後,他成為了中國龐大審查機器的一部分。這位曾經從事網路審查相關工作的年輕人向法新社吐露心聲。
十年「中國夢」:習近平重塑中國軍隊和亞太格局
中國已經擁有兩艘現役航空母艦,數百枚遠程和中程彈道導彈,數千架戰機和一支甚至強過美國的海軍。可以想見,在習近平的下一個五年任期內,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可能加速。
客座評論:中國房地產還救得起嗎?
房地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中國人和中國經濟的底氣。無論是民眾的財富,還是經濟增長,房地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客座評論員鄧聿文指出,面對如今中國房地產業的低靡,政府的刺激措施為時已晚。
德語媒體:「殘酷的現實政治」
《明鏡周刊》的一篇分析文章關注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近日關於新疆人權問題的投票,稱其是「中國的力量展示」和「殘酷的現實政治」。德國《時代周報》則關注了台灣不斷下降的出生率以及面對中國的防衛問題。
美國全面加碼限制晶片對華出口 台灣表示會配合
這被視為90年代以來美國對華技術出口政策的最大轉變:周五華盛頓出台一系列新規,禁止任何使用美國設備製造的先進晶片出口給中國。美國官員表示,與盟友國家就採取類似措施的討論正在進行中。台灣經濟部發表聲明稱,台灣半導體產業「非常重視遵守法律法規」
馬斯克:建議台灣成為中國特別行政區
億萬富翁、科技大佬馬斯克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他認為台海衝突不可避免。馬斯克建議將台北變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以防止台海衝突。此語一出,在網上引起巨大反彈。
世乒賽德國隊表現耀眼 率先殺入決賽
在成都舉行的世乒賽上,以年輕陣容出征的德國男團出人預料地打入決賽。半決賽中,德國隊在比分落後的情況下逆襲擊敗對手韓國隊,晉級決賽。德國隊將等待中國對和日本隊之間的勝者。德國女隊此次也表現不俗,一路闖入半決賽。
習近平到底是怎樣的人?
由於無法接觸到習近平或他的任何核心圈子成員,學者們只能通過研究他的早期經歷和講話來瞭解他。有人認為, 「他真的有一個夢想,希望看到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有人說,「這個領袖臉皮薄,固執,獨斷專行。」
人權理事會否決新疆動議 維吾爾人發出質疑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6日以些微票數否決針對新疆人權情勢進行辯論。海外維吾爾人表示失望,並對人權理事會的公信力提出質疑。專家認為,投票結果凸顯中國話語權的影響力。
反擊北京「軍民融合」戰略 美國防部禁大疆
俄烏戰爭與台海局勢令無人機應用受到關注。美國國防部近日公佈一批新的中國企業黑名單,稱要反擊北京的「軍民融合」戰略,包含全球無人機製造商龍頭大疆創新等多家公司榜上有名。
德語媒體:從東南亞到烏克蘭的中美較量
德國《時代周報》的一篇評論指出,中國在東南亞苦心經營多年的軟實力,正因北京對鄰國越來越大的威脅而迅速消散。奧地利《標準報》刊文認為,烏克蘭戰爭已經演變為中美之間的代理人戰爭:美國支持烏克蘭,中國支持俄羅斯。
斯里蘭卡:將同中國就債務重組展開談判
斯里蘭卡總統周四表示,斯里蘭卡將同中國政府就債務重組問題展開談判。債務重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拯救斯里蘭卡經濟危機提出的先決條件
德國之聲專訪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
台灣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憶述在中國被囚禁那5年,被強迫勞動的經歷。李明哲曾被中國大陸司法機關判處有期徒刑5年,褫奪政治權利2年,成為首個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入獄的台灣人,於2022年4月15日刑滿獲釋返回台灣。
嚴苛防疫 讓中國旅遊勝地錯過旅遊旺季
新疆、雲南、內蒙古等地出現疫情,中國當局再次祭出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時值10月旅遊黃金周,但是中國多處旅遊勝地都因疫情錯過旅遊旺季。而已經將清零防疫與個人政治權威等同起來的習近平,不太會在短期內更改防疫策略。
澳智庫:中國欲以假訊息影響索羅門群島輿論
澳大利亞智庫5日發佈報告,分析中國自2021年11月起,意圖透過各式假訊息影響索羅門群島公眾對中國相關議題的討論。雖然各種行動成效參差不齊,但專家認為長遠來看,這些行動的影響仍令人擔憂。
德語媒體:和中國做生意宛如賣國
《圖片報》猛烈抨擊德國租車公司Sixt採購10萬輛比亞迪電動車的行為違背德國利益和西方價值觀,《南德意志報》則感嘆德國經濟依賴俄羅斯廉價能源與中國巨大市場、高效供應鏈的成功模式走到了盡頭,但是昂貴總歸好過不安全。
「清零」下的中國不再宜居 外國人紛紛離開
在全世界適應與新冠病毒共存之際,中國依然堅守清零政策。封城、強制隔離、出行限制、日復一日的核酸檢測讓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紛紛逃離。外企也很難再找到願意到中國工作的員工。
德國租車行採購10萬輛比亞迪 引發爭議
德國最大租車公司Sixt計劃在今後6年內採購10萬輛中國廠商比亞迪生產的電動汽車。這遭到了部分聯邦議員的批評,他們認為,Sixt此舉與當前降低對華依賴之大趨勢不符,且中國汽車存在為中國政府充當間諜之風險。
德語媒體:中國地方政府陷入債務危機
多年來,以基建推動經濟的發展模式,使中國許多地方政府都債台高筑。而近三年來的清零政策,使地方財政更加雪上加霜。
台灣會失去南美最後一個邦交國巴拉圭嗎?
巴拉圭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幾個仍然正式承認台灣的國家之一。但是,前不久巴拉圭總統貝尼特斯親自開口向台灣要求10億美元的投資,以抗衡中國和國內的壓力,這不禁讓人對巴台之間邦交的穩固性產生擔憂。
上一頁
第96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