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國總理撰文 呼籲勿孤立中國
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德國總理肖爾茨撰寫了長篇客席評論分析當前國際政治形勢、闡述德國立場,其中花費了較大篇幅提及中國議題。肖爾茨認為,中國崛起不是中斷對華合作的理由,但是也有必要對中國提出警告。
中國可能周三放寬防疫 老人接種率是短板
知情人士12月5日對路透社披露,中國政府最早可能12月7日宣佈新的防疫規定,進一步放寬管制,還有可能不再按照甲類傳染病防控新冠病毒。與此同時,中國政府正在加快為老年人接種疫苗,為放寬防疫做好準備。
報告:全球軍工業連續7年增長 中國發展加速
儘管新冠疫情衝擊世界經濟,但全球軍火工業100強企業的銷售額今年連續第7年增長。美國仍居榜首,中國保持高速增長。烏克蘭戰爭將給軍工業帶來機遇和問題。
中國多地再放鬆防疫措施 布林肯支持中國民眾反防控
繼上周末後,中國再有多地政府放鬆了嚴格的防疫措施,取消多種對居民出行的限制。世衛組織歡迎北京放鬆限制。美國國務卿表示,他支持在中國反對防控措施的抗議活動。
鄭州富士康或4週內全面恢復生產
富士康鄭州廠先前爆發員工出走潮、大規模公安衝突,導致蘋果設備產量下滑。日前《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出,蘋果將加速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如今鄭州廠再傳將全面復工,其蘋果製造中心的地位是否保得住?
中國空間站完工 神舟十四號返回地球
當地時間12月4日晚20點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西部的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三名航天員順利出艙。該飛行乘組在軌半年期間,完成了中國天宮空間站的初步建設,並且在過去5天中與神舟十五號乘組首次進行在軌交接。
中國各地鬆動防疫政策 近期不會全面放開
12月4日,包括烏魯木齊在內的又一批中國城市宣佈放鬆防疫管制。不過,鑑於中國老年人接種率偏低,中國不太可能在明年3月前大幅度重新開放。
「白紙革命」在柏林:海外九零後為何吶喊?
一群中國青年週六(12月3日)在柏林發起「白紙革命」示威,中國詩人楊煉與台灣駐德代表謝志偉也現身聲援。數百人不畏風雪遊行至中國駐德大使館前,且許多都是九零後。他們為了什麼而吶喊?德國之聲進行了現場採訪。
客座評論:中國領導層的大麻煩才剛剛開始
他們無法逮捕所有的學生、中產階級和工人。人民已經起來,對當權者發出了噓聲,這不是任何一個鎮壓體制能夠消滅的。他們在清零和鎮壓中,失去了人民。
專訪李老師:做歷史記錄者 擔憂父母的安危
推特上的"李老師不是你老師",2020年開始從微博轉戰推特,他表示自己"被推著從一個溫和的人到成為一個激進的人"。現在,李老師已經擁有了八十多萬粉絲,成為了人們獲取與中國各地的抗議活動相關訊息的主要渠道。以下是12月3日記者對李老師的專訪。
澳洲议员組團訪台 澳總理稱不會參與
六名澳洲议员將於周日抵台進行訪問,預計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見面。不過,澳洲总理阿爾巴尼斯表示不會參與此次訪問,也不清楚此行的目的是什麼。阿爾巴尼斯最近正試圖修補與中國的關係。
歷經四年終落幕 美法院撤回對孟晚舟指控
美國地方法官宣告撤回對華為財務長孟晚舟的罪名指控,這起造成中、美、加三國關係緊張的案件在過了四年之後終於告一段落。孟晚舟本人已經在一年多前回到中國。
中國若「全面放開」可能有多少人死於新冠?
在嚴格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引發民眾不滿乃至抗議示威之後,包括北京和深圳在內的多個城市開始逐步放鬆防疫措施。不過由於中國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和缺乏群體免疫力,「全面放開」可能帶來的公共健康後果和醫療系統所面臨的挑戰也令人擔憂。
艾未未談中國白紙抗議活動
德國之聲採訪了中國藝術家、異議人士艾未未,討論中國最近發生的反封控抗議活動。艾未未說,中國此前的防疫管制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們想回歸正常生活」。
德國經濟部: 不會效仿美國禁華為中興產品
德國經濟部表示,不會跟進美國對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的禁令,但一份來自德國經濟部的戰略文件也建議,應禁止專制國家供應商為關鍵基礎設施生產零件。
柏林華語獨立影展:不一樣的中國聲音
在中國主流電影於社會現實頗顯斷裂的今天,中國獨立影人紛紛將作品送往海外,他們從個人紀錄的角度為更廣泛的觀眾呈現了一個微觀下的中國。柏林的多元空間使它成為了華語文化圈的新自由之都。
恆大深陷財務危機 傳暫停量產電動車
路透社報導,恆大因訂單不足,已暫停量產旗下唯一電動車款。消息人士透露,恆馳汽車將裁員10%,25%員工停薪留職1至3個月。與此同時,有消息稱中國要求四大銀行發放離岸貸款,幫助房地產商償還海外債務。
德國建築大師馮・格康逝世
馮・格康(Meinhard von Gerkan)蜚聲國際的建築經典,包括柏林的中央車站和泰格爾機場。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也都出自他的團隊手筆。這位深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已經去世,享壽87歲。以下是馮・格康及其部分代表作介紹。
哈貝克欲給對華戰略「換血」 被批「脫離現實」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似乎計劃告別此前的對華戰略,擺脫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收緊對華業務,減少對德中經濟項目的政治支持。這一提前被媒體披露的內部文件引發爭議,被指「過於片面」、「是意識形態驅動的、無能的中國政策」。
英國會睽違16年正式訪台 北京:干涉內政
英國國會下議院外交委員會訪團11月29日至12月3日訪問台灣,就雙邊關係、台海局勢、印太區域和平安全、假訊息及網路攻擊等議題交換意見。 訪團12月2日會見台灣總統蔡英文。雙方這次談論什麼內容,如何影響英台和英中關係?
中國多地鬆綁防疫 官媒:快封快解、應解盡解
繼廣州之後,北京宣佈放寬防疫限制。中國官媒1日發文呼籲,封控要「快封快解、應解盡解,減少因疫情給群眾帶來的不便。」種種跡像是否預告,堅持嚴苛防疫政策長達3年的中國終要迎來久違的重新開放?
客座評論:「白紙革命」將給中國帶來什麼?
「白紙革命」雖然是三十年來前所未有,但還是很快被鎮壓下去了。道理很簡單,因為共產黨絕對不會讓反抗火焰蔓延的。但是,這次抗議活動確實意義不凡。那麼,它對今後的中國意味著什麼呢?
疫情之下 中國經濟氣喘籲籲
臃腫、僵化的政治體制是否已經對中國的經濟構成了阻礙?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目前沒有足夠多的能夠迅捷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
「中國最後的改革者」國際輿論眼中的江澤民
前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去世後,聯合國安理會為他默哀一分鐘,聯合國秘書長給予他高度評價。與此同時,國際媒體紛紛發出關於他生平、功過的文章,稱他為「一位實用主義者」、「中國最後一位改革者」以及「中國統治圈中獨一無二的人物」。
德經濟部文件提及中國或在2027年前攻台
德國經濟部一份內部文件顯示,中國可能會在2027年前發動對台攻勢。因此德國現在就應開始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程度,以免屆時受到中國的脅迫。但德國經濟界對這份尚未出台的文件提出嚴厲批評。
美財長:企業應注意台海地緣政治風險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示警美國公司,應更加關注中國對台灣造成的威脅,以及中國「清零」政策對全球供應鏈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地緣政治風險,將如何影響企業選擇貿易夥伴?
抗議奏效?廣州示威衝突後放寬防疫管控
中國爆發反封控示威後,廣州多地週三宣佈放鬆防疫管制,陸續出台「優化調整疫情防控舉措」,多區解除疫情防控臨時管控區,部分宣佈恢復市場經營和餐飲堂食、線下教學等,引發中國網民熱議。
美商務部長: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美國不會允許中國利用美國的尖端技術提高改善自己的軍事能力。但她強調,美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會「通過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支持美國的就業市場」。
人權律師余文生被「大白」撞到在地
中國人權律師余文生表示不服從「清零」防疫政策,和妻子徐豔出門時被「大白」撞到在地。他呼籲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時向中國領導人提出「盡快結束這場反人類浩劫」。
在美多地華人聲援白紙運動
烏魯木齊大火「頭七」之際,中國當局逐漸打壓國內示威,海外華人則跨海聲援。美國週二以紐約、芝加哥以及哈佛大學等為據點,聲援活動多點迸發,但也有現場參與者擔心,這可能讓他們在家鄉的親友受到牽連。
中國製造業PMI指數繼續下滑
無休無止的停擺和封控,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日趨明顯。中國官方周三發布的採購經理指數已經降至48點,這是今年四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美國防報告︰中國核武擴張及侵台可能戰略
美國五角大廈《中國軍力報告》警告,到2035年中國的核武庫可能獲得倍數增長,且中共若在2027年前達成其建軍目標,將更有能力統一台灣。對此,美國國防官員們有何看法?
甩鍋地方政府? 北京:「動態清零」堅定不移
中國官方在最新一場防疫記者會上,回應民眾對嚴格封控的不滿及焦慮,強調起因是地方與國家政策不符,呼籲基層「加大通報」過度防疫行為,但整體防疫政策未見調整,中央也未就提升疫苗接種率提出具體方針。
德語媒體:習近平面臨挑戰
爆發新冠疫情以來,高壓管控下的中國也曾出現過多次零星的抗議活動,但上周末遍及多個中國大中城市的民眾抗議活動,卻使習近平不得不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IMF總裁呼籲中國改變「清零」策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應告別 「清零」政策,轉向有針對性的防疫措施,以減少對民眾和經濟的傷害。
抗議清零席捲中國各地 影片集錦一次看清
這場因防疫而起、因火災而升級的全國性示威浪潮,是否會演變為一場更大規模的政治運動?
中方回應英記者被捕:BBC潑髒水碰瓷中國
BBC記者被捕事件延燒,中國外交部29日反駁稱BBC對中國潑髒水是一貫的「惡意碰瓷」作風,並質疑「為什麼每次都是BBC在現場出問題?」與此同時,英國外交部緊急召見了中國駐英大使。
德國軍隊彈藥短缺 供應鏈受制於中國
德國聯邦國防軍不僅武器裝備亟待更新,彈藥也即將告罄,有關機構給德國政府敲響了警鐘。但提高彈藥產量並非指日可待。
專家點評中國抗議:升級的政治訴求與女性力量
過去幾天裡,中國各地和各大校園裡爆發了多起抗議活動。有人把這次抗疫活動和2019年香港爆發的長時間抗議和遊行相類比,也有人把這件事與1989年的「六四事件「相比較。為此,記者採訪了 幾位專家,傾聽他們的見解。
卡達将從2026年起向德國供應天然氣
德國迫切需要其他的天然氣來源以應對俄羅斯的減供,卡達本周簽署了向德國供應液化天然氣的協議,預計自2026年起,每年交付多達兩百萬噸的液化氣。
不再天真 英相蘇納克:英中「黃金時代」已逝
英中關係因BBC記者被捕事件再度緊張之際,英國首相蘇納克28日表示,兩國的「黃金時代」已經告終,英國不應對華再抱持「天真」想法,並直指中國是「系統性挑戰」。
色情廣告充斥推特 掩蓋中國示威訊息
中國爆發公眾抗爭運動,社群媒體推特被視為重要傳播管道,許多示威影片在平台上瘋傳。然而自27日起,推特卻出現大量垃圾訊息帳戶,含有中國示威潮或示威城市等關鍵字的推文,被色情廣告淹沒。
反封控抗議蔓延海外 多地響應「白紙運動」
中國反封控浪潮擴及海外,德國和歐洲多國,以及美國、加拿大皆出現悼念烏魯木齊火災逝者的集會海報。台灣27日也發起聲援活動,數十人手持蠟燭、白紙於現場示威。參與民眾對中國罕見的大規模抗爭有何看法?
白宮︰拜登關注中國騷動 支持和平抗議
中國境內反封控抗議運動受到全球關注,美國白宮表示拜登「正在觀察此事」,並重申「清零」非有效的防疫政策。留美華人、維吾爾人也在洛杉磯舉辦燭火晚會,聲援中國抗爭運動,他們帶著哪些訴求?
客座評論:中國會發生全國性抗議運動嗎?
中國最近突然爆發一陣抗議浪潮,會否擴散成全國性的抗爭運動?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要看習近平政權如何應對。
德語媒體:中國人的怒氣和習近平的選擇
中國多個城市民眾上街抗議「清零」政策,喊出「習近平下台」,也是德國媒體近日關注的焦點。習近平會做出順應民意的選擇嗎?
關注白紙運動 德國總統盼中國尊重言論自由
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談到中國各地爆發的反封控示威活動。他對中國人民的心情表示理解,並表示言論自由是一項重要資產,希望中國當局能尊重人民權利。美國白宮也在最新聲明中強調人民有權和平抗議。
中國爆發罕見示威 京滬民眾怎麼看?
週末以來,中國多地爆發罕見抗議,中國股市週一應聲下跌。路透社採訪了北京、上海兩地多位居民,他們如何看待遍地開花的街頭示威?
嚴防抗議活動 上海警方收緊安全措施
經過週末的反封控示威後,上海警方收緊安全措施,在烏魯木齊中路設立圍欄並加強巡邏,附近的商家則被要求暫時停業。一些中國網民在網上組織新一波的示威活動。
歐美媒體看中國反「清零」抗議 :罕見政治訴求
周末發生在中國多個城市的民眾反對政府防疫政策和強權壓制的自發抗議,成為許多國際媒體的頭版報導內容。外媒指出,這是1989年民運以來中共面對的最大挑戰。
上一頁
第90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