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印度警方:中印邊境衝突將更加頻繁
印度警方提出報告稱,中印在兩國邊界的小規模衝突將更加頻繁,印度在衝突熱點拉達剋日漸失去主控權,而中國則在該地區繼續加強其軍事設施。
德語媒體: 中國欲借數字絲綢之路孕育新型軟實力
德國《經濟周刊》評價俄中之間並非合作無上限的夥伴關係,而是一種單方面的依賴關係。ntv關注中國數字絲綢之路的發展可能孕育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軟實力。
日媒: 習近平讓「國師」接手創造一國兩制替代方案
二十大落幕至今,新的中國對台策略部署已逐漸成形。繼宋濤於去年12月底接掌中國國台辦主任之後,近日有中共內部消息人士向日媒《日經新聞》表示,留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將為「解決台灣問題」創造「一國兩制」的替代方案。
媒體: 日、荷將加入美對華半導體技術出口限制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日本和荷蘭將很快同意與美國一起限制向中國出口半導體制造的技術與材料。相關談判最早將在本周五結束。
斐濟新政府中止與中國的警務合作
去年成為國際媒體熱點的南太平洋島國斐濟,新政府宣佈中止與中國的警務合作,但保留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的合作。
被指協助「華格納」侵略烏克蘭 中企遭美制裁
華格納集團在俄烏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視為俄羅斯的僱傭軍集團。一家中國公司遭控向該組織提供了烏克蘭的衛星圖像,以協助俄軍入侵作戰,因而遭到美國鎖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則表示,指控中國協助俄羅斯的說法「沒有事實根據」。
中國工程師從事間諜活動 被美國判刑8年
一位31歲的中國留美男性工程師,被控替中國政府從事間諜活動後,遭到美國判刑8年,他到底做了什麼?
年輕人能協助扭轉中國的人口危機嗎?
中國政府正在為年輕人組建家庭提供福利。然而,許多年輕女性告訴德國之聲,中國的人口危機不會促使她們開始想要生孩子。
專訪:中國政府應痛定思痛,盡快批准mRNA疫苗
在政府去年12月初陡然放棄清零政策後,中國人民經受了疫情海嘯。中疾控稱,感染人數和死亡病例數已於去年底、今年初達峰,香港大學病毒學教授金冬雁指出,疫情這麼猛跟沒有在合適的季節逐步、有序開放以及疫苗不夠有效等有關。
德語媒體: 德國經濟繼續押寶中國
中國歷時三年的"動態清零",一度令許多在華德企叫苦不迭。德國政府也一直在呼籲經濟界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然而,大眾和巴斯夫等一眾德國企業似乎並未受到影響,仍在不斷加大對華投資的規模。
部分「白紙革命」示威者仍被拘 人權觀察籲放人
「人權觀察」組織1月26日發布報告稱,仍有數名11月底抗議中國清零防疫策略的示威者處於被拘押狀態,或是面臨指控甚至無人過問。被稱為「白紙革命」的抗議運動並不僅僅針對防疫政策,部分示威者更是喊出了習近平下台的口號。
人工智慧給中國司法體系帶來何種改變?
在中國,許多案子的審理都有人工智慧(AI)參與。不過,雖然AI法官助理簡化了小額索賠和輕罪的程序,但人們對複雜案件的自動化還是表示擔憂。
中國新冠疫情:已過峰值?
中疾控1月25日發布最新新冠感染情況,稱中國在2022年12月22日前後感染人數達到峰值每日700萬,死亡病例數於1月4日達到峰值每日4273例。同一天,英國分析機構Airfinity發報告稱,中國新冠感染以及死亡數字本周達到峰值,預計峰值
第73屆柏林電影節:中國電影《藝術學院》與《白塔之光》進入主競賽單元
第73屆柏林電影節將在兩周後(2月16日)開幕。在共400多部參賽影片中,繼中國導演張律的劇情片《白塔之光》後,導演兼畫家劉健的動畫電影《藝術學院》也入選主競賽名單。此外,多部華語影片被選入影展的其它單元。
南美盼與中國談貿易協議?盧拉:歐盟應優先
巴西總統盧拉25日表示,他贊成南方共同市場與中國達成協議,以實現南美洲貿易集團的現代化,但在此之前,應先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並試圖勸說烏拉圭,不應持續單獨與中國政府進行貿易談判。
中國遊客出國潮未現 亞洲旅遊景點仍冷清
中國雖然已在去年底開放自由行旅客出國,但團客要到2月6日之後才會逐漸恢復,這也讓亞洲各大旅遊景點,仍顯得相對冷清。
荷蘭官員將赴美 討論對中國半導體的新限制
擁有全球最重要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的荷蘭,是否會加入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令,引發外界關注。目前傳出,荷蘭官員將於本週五赴美討論,且有望達成協議。
德語媒體:中國人又回來了
中國放開邊境管控之後,來德國招商引資的各類代表團變得越來越多。顯然,「與世隔絕」三年之後,中國方面對重新推動德中經濟合作熱情很高,相比之下,德國方面的興趣則似乎有所降溫。
「12月疫情嚴重的時候,好像每個人都感染了」
中國宣佈放鬆防疫措後,各地感染人數爆增,醫院人滿為患不堪重負,官方公佈的死亡數字也受到外界質疑。距離取消「清零」政策已過去數周,這輪疫情已經過去了嗎?中國農村地區的情況又如何呢?德廣聯記者前往當地走訪。
烏克蘭與中國漸行漸遠?
據China.Table報導,烏克蘭副外長、前烏克蘭駐德國大使梅爾尼克(Andrij Melnyk)呼籲烏克蘭反思與中國的關係。中烏兩國於2011年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烏關係微妙,兩國領導人迄今沒有直接通過話。
德國對華經濟依賴並非想像的那麼嚴重?
一些德國企業對中國高度依賴,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德國經濟總體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又有多高呢?一些最新的調研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結論。
教宗方濟各:對待中國要保持耐心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和中國打交道,我們必須保持耐心。」他認為保持與中國的對話是教廷努力保護中國天主教徒的基本原則。
長平觀察:對台軍演是毫無意義的巨大浪費
美國眾議院新任議長麥卡錫據稱正在準備今春訪台,中共可能會再次大規模軍演。時評作家長平認為,和佩洛西一樣,麥卡錫不會在訪台之前寫好遺書,中共對台軍演是毫無意義的巨大浪費。
德語媒體:人丁不再興旺的中國
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飢荒之後,中國首次出現了人口下降的趨勢。中國人口結構的急劇變化,不僅對中國崛起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其影響也會波及全球。
中國延長還債期 斯里蘭卡則希望中國能做更多
根據路透社獲得的一封信件,中國進出口銀行向斯里蘭卡提供了為期兩年的債務延期,並表示將支持斯里蘭卡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29億美元貸款。不過,有消息人士透露,斯里蘭卡政府還希望中國能夠提供更加明確的保證。
加州再現大規模槍擊案 嫌犯受害者據信均為華人
加州蒙特瑞公園市的舞廳槍擊案發生兩天之後,該州半月灣市附近農場又發生槍擊血案,造成7人死亡。當地議員表示,犯罪嫌疑人是一名67歲華人,受害者也是華人。
消息人士:拜登政府掌握證據中國國企與俄羅斯暗通款曲
彭博社報導稱,據消息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已經掌握中國一些國企向俄羅斯提供援助的證據。報導指出,如果拜登政府確定中國政府參與或默許這些國有企業的行動,華盛頓方面將被迫決定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反擊。
中國即將告別「戰狼外交」?
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外交部長易人也許是中國軟化其對外政策,改善同西方關係的一種嘗試。不過,也有人認為,駐美大使升任外交部長恰恰說明中國是要更好地應對來自美國的競爭。
聯美操作核潛艇抗中? 澳反核武立場遭質疑
澳大利亞向英美採購核潛艇的計畫,將於3月公佈更多細節和採購項目。現在有美國議員呼籲,應該讓美澳聯合操作核潛艇,以對抗中國。
蔡英文致函教宗:戰爭絕非台海選項
台灣總統蔡英文日前致函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強調兩岸兵戎相見絕非選項。她也呼籲,中國應該尊重台灣人民對自由民主和主權的堅持。
美財長和IMF總裁同時訪問贊比亞
美國財長耶倫1月22日抵達非洲之行的第二站贊比亞訪問。同一天,國際貨幣基金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抵達該國。2020年11月,贊比亞成為非洲首個在新冠大流行中出現債務違約的主權國家。中國是贊比亞最大債權人。
解決中國人口下降的「靈丹妙藥」
上周,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60年以來中國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根據官方數字,中國現在的人口為14.118億人。由於出生率一再下降,外界預測中國人口總數在未來10年還會進一步減少。而這可能會對北京的經濟雄心造成巨大影響。
客座評論:兩岸戰爭風險高,但今年不會有事
多數觀察家將台海可能的軍事衝突列為2023年最值得警惕的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從兩岸新年前後的軍事部署和動作來看,確實給人一種風高浪急的印象。不過,政治學者鄧聿文認為,兩岸在2023年應該會相安無事。
中國火星車「祝融號」 休眠至今一睡不醒
2021年登陸火星的中國火星探測器「祝融號」於完成任務後進入休眠狀態,以度過火星的冬季。不過,原來應在去年12月結束休眠、重新啟動的「祝融號」至今還沒出現任何活動跡象,中國航天局也未對此作出表態。
台灣的晶片超級霸主地位意味著什麼?
台灣在最先進的晶片研發和生產領域全球領先。專家們認為,這是台灣抗衡大陸的戰略王牌,不會很快失效。
中澳貿易暗潮洶湧 岩龍蝦先闖關
中國與澳大利亞外交關係逐漸回溫,今年一月中國宣佈准許澳洲煤炭進口,並傳出接下來會解除澳洲龍蝦、紅酒等其他商品的進口禁令。過去受到民眾歡迎的澳洲龍蝦,今年有望恢復出口到中國嗎?
德財長:德國經濟不應突然同中國脫鉤
在有關如何定位對華關係的討論中,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表示,要求德國經濟突然改變對華策略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
兔年吉祥 - 中國人迎來解除防控後的首個春節
一月二十二日,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今年的春節極為特殊,因為這是解除疫情防控措施後的第一個春節。雖然疫情仍在肆虐,但同過去三年相比,今年的「年味兒」顯然濃郁了許多。
客座評論:中美關係的融冰的開始?
本周,中國副總理劉鶴同美國財長耶倫在瑞士蘇黎世進行了三小時會談,據外界報導二人交談融洽。本文作者認為,此次會晤象徵著中美關係開始有一點微妙的變化。
制定新安全戰略 德國政府存在分歧
德國如何定義未來的安全利益?在與中國政府打交道時,聯合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尤其存在分歧。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台灣從烏戰爭中吸取經驗
台灣駐美國代表蕭美琴表示,台灣領導人正從烏克蘭反擊俄羅斯入侵的戰爭中吸取經驗,以抵禦來自中國的任何攻擊。
德語媒體:中國施壓澳洲政策失敗?
中澳關係回暖?《商報》認為,中方對澳洲进行經濟施壓的策略並沒有成功,北京不得不意識到,這並不能讓澳洲采取更有利於中國的政策。另外,中國的人口數十年來首次出現下降也是德媒關注的一個話題。
中國專家:全國80%人口已感染新冠病毒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稱,春節期間的大量人員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促進疫情擴散,但是未來兩三個月全國範圍內出現較大規模疫情反彈或者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很小。
分析:清零防疫結束了 中國經濟會好嗎?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22年中國GDP只比上一年增長了3%,遠遠低於原定的5.5%增長目標。而現在,被廣泛認為是造成經濟疲軟首要原因的動態清零防疫策略,已經被拋棄,那麼,中國經濟是否有望恢復以往的高增長?
海外華人怎樣把「神藥」寄回中國?
最終輝瑞生產的新冠治療藥物Paxlovid未能列入中國醫保名單,但該藥從去年12月初大規模感染潮開始就一藥難求,許多海外華人想盡一切辦法,將Paxlovid寄回中國。
德語媒體:大眾汽車和中國市場的「致命婚姻」
德國《經濟周刊》發表評論指出,與中國市場陷入「婚姻牢籠」的大眾公司必須解放自我,「和自己的危險的伴侶保持距離」。德國《商報》主編發表文章談論自己對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印象和感受。他認為,歐洲在越來越激化的美中爭霸中該扮演何種角色之類的問題上
對華戰略怎麼定?德國亞太經濟委員會拒脫鉤
醞釀已久的德國新對華戰略很可能在今年春天出爐。代表德國商界利益的亞太經濟委員會日前發聲,呼籲政府在對華關係上掌握好平衡,切忌只和價值觀相近的國家做生意。
2023揚眉「兔」氣——亞洲各國喜迎春節
癸卯年春節到來,這也是中國放開防疫管控之後的第一個農歷新年。不過調查顯示,春節期間「報復性」出國旅遊的並未出現,很多民眾還是選擇留在家鄉過年。
藏裔警官「中國間諜案」 法官批准檢方撤訴
周四,紐約一家聯邦法庭批准撤銷針對一名藏裔前警官「中國間諜」的控罪。此前,檢察機構宣佈,由於掌握了新的證據和訊息,因此決定撤回訴訟。
長平觀察:一次擾台軍演的成本,可以購買多少輝瑞藥?
中國軍隊減少擾台軍演一次兩次,就可以讓全中國老年新冠感染者免費用上輝瑞Paxlovid,數以百萬計的家庭免於喪親之痛。時評作家長平指出,長期的「清零」防疫政策,也封閉和扭曲了中國醫療市場。
上一頁
第83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