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加強「反間諜」 諮詢公司涉危害國安遭查
中國當局指控知名諮詢公司「凱盛融英」為「境外情報機構幫兇」,近日展開國安執法行動。北京大力開展「反間諜」行動,諮詢顧問產業似乎成為最新一波的打擊目標,歐盟駐華大使對此表達了擔憂。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 廣交會交易量未達疫情前水準
彭博社分析指出,由於價格和利率的上漲、高庫存率以及烏克蘭戰爭對美歐市場消費需求起到的剎車作用,在去年創下紀錄後,預計中國出口今年將有所下降。這一點在今春廣交會成交量上就有所體現。與此同時,有看法認為中國經濟反彈速度不及預期。
路透:著魔國家安全可能讓中國陷入孤立
新版反間諜法和其他強化國家安全的行動,正在損害中國在外交和商業上與西方重新接觸的努力。有專家認為,「儘管中國口口聲聲要對外開放,但它已經逐漸關閉了。」
中國外長秦剛本周出訪德、法、挪三國
中國外交部周一宣佈,中國外長秦剛受邀將在本周先後訪問德國、法國和挪威。秦剛周一在會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時表示,當務之急是穩定中美關係、避免螺旋式下滑,防止中美之間出現意外,是兩個大國相處必須要守住的底線。
疫後邊境重啟 中國掀海外置產熱
中國開放邊境後,東南亞多國都湧入了中國的房產買家。經歷了3年疫情、反覆封城後,這些中國買家的海外置產需求和動機,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
習近平將主持中國-中亞峰會 專家:深入俄後院
首屆「中國-中亞峰會」下週將登場,習近平將親自主持,中亞5國領導人亦應邀與會。今年適逢「一帶一路」10週年,有專家指出,峰會突顯北京趁俄羅斯深陷戰爭泥淖,大舉加深其在中亞的影響力。
媒體:歐盟擬制裁七間「助俄」中企
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盟傳出將首度提議制裁「涉嫌支援莫斯科作戰」的中國公司;遭點名的7間公司中,有幾間已遭美國列入黑名單。
五一陸客重臨香港 為何黃金週不似預期?
中國開關後首個旅遊旺季「五一黃金週」過去,香港接待逾六十萬人次大陸旅客。相隔三年多的第一波陸客潮,香港面對甚麼既熟悉且陌生的狀況?德國之聲訪問了陸客、港人、前線業者和學者,聽聽他們的觀察。
華爾街日報:歐美盼中國成俄烏停火關鍵
俄烏戰爭未歇,最新戰況如何?有美媒報導,西方國家的思維正在轉變,部分歐美官員開始盼望中國發揮作用,推動莫斯科坐上談判桌,但談判可能面臨多重阻礙。
中國遊客重返歐洲:購物人數減少,大筆消費增加
五一節假期沒有給歐洲奢侈品商店帶來擁擠的中國消費者,但是大手筆花錢的富人們捷足先歸。在經歷了三年疫情打擊之後,國內外消費習慣都在發生變化。
歐盟19國呼籲減少製藥工業對中國的依賴
歐盟近日公佈的一份文件顯示,歐盟19個成員國正在推動相關措施,以減少歐盟在進口藥物成分方面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
研究:與中國等重要經濟體脫鉤將嚴重打擊德國經濟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與中國和歐盟以外的其他重要經濟體脫鉤,將對德國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打擊。發表該研究的著名經濟學家費爾伯梅爾提醒政治家必須非常謹慎地處理脫鉤問題。
上合組織外長齊聚一堂 有哪些看點?
上合組織外長們本周在印度舉行會議。其中印巴外長同框以及中印、中俄外長互動格外引人關注。不過,巴基斯坦外長這次罕見的印度亮相似乎並未能讓這對「老冤家」破冰。北京則向新德里和莫斯科承諾將「深化合作」。
長平觀察:比「城管」更厲害的「農管」來了
繼臭名昭著的「城管」之後,「農管」最近成為中國網路上一個熱門詞匯。時評作家長平認為,中共沒有讓中國從「禮治」走向「法治」,而是利用熟人社會實施地痞流氓化管制。
中國衞生官員:新冠全球緊急狀態結束,但風險仍在
世界衞生組織周五宣佈,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不再是全球公共衞生緊急事件。中國衛健委專家梁萬年表示,這並不意味新冠已經對人類無害,中國仍需保持預警監測及疫苗接種等措施。
德國在哪方面依賴中國?脫鉤是否可行?
德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檢視。德新社指出,德國經濟早已不是在所有領域都受制於中國。專家們對長期脫鉤保持從容鎮靜的態度。
德語媒體:"非官方使命"--中國"海外警察站"
《南德意志報》報導稱,數月來,德國政府要求中國關閉其"海外警察站"。中方否認相關機構是「警察站」。《法蘭克福匯報》報導稱,大眾希望在中國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
德國外交政策 要價值觀還是要利益?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將民主和人權置於她外交政策的中心地位。這種以價值觀為導向的政治路線與德國的國家利益構成矛盾嗎?
軍事國防專家: 中國航母 「尚未構成威脅」
上月在中國解放軍的環台軍演中,航母「山東號」現身台灣東部海域。不過,路透社近日發文深度解析中國航母的戰鬥力,認為其尚未構成實質性威脅。多位軍事專家向路透社表示,中國航母的能力可能仍需要多年才能完善,「目前更像是宣傳品」。
澳洲對華出口創新高 專家:尚未徹底回溫
澳大利亞的對華出口在今年3月創下歷史新高,但商業界和專家認為,雙方的經貿關係若要恢復正常,可能還需要數個月到數年的時間。
韓正將出席英王加冕儀式 引爆哪些爭議?
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將代表中國出席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加冕儀式,但英國政界部分人士不希望他赴英。他曾主管香港事務,英國政壇對他有哪些批評?
加拿大召見中國大使 考慮驅逐外交官
針對加拿大華裔議員莊文浩的家人受到威脅的案件,加拿大召見了中國大使,並考慮驅逐外交官,但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美晶片禁令對中国人工智慧發展影響有限
去年美國出台了晶片出口限制,以遏制中國在超級計算機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不過,此舉對中國科技行業的影響卻並不明顯。
德語媒體:禁止齋戒、拆除巴扎-維吾爾人受壓迫持續
《新蘇黎世報》關注中國維吾爾人在齋月期間繼續被禁止齋戒。德國電視一台關注德國車商雖業績良好,但因中國市場的競爭而喜憂參半。
為什麼外國企業和公民擔憂中國新版反間諜法?
中國全國人大新近通過的新版反間諜法增加了外國公民和外國企業在中國面臨的安全風險;從2016年到2022年,涉及包括外國公民在內中國出境禁令的案件數量增長了8倍。
抗中再升級 美民主黨推「中國競爭法案2.0」
美國參議院民主黨議員再推新法,希望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取科技的能力,還將阻止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他們能成功嗎?
德語媒體: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有更多繫獄記者
德廣聯關注無國界記者組織的新聞自由排名,中國為倒數第二位。《慕尼黑信使報》關注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到底有多大。
客座評論:聯合國投票露玄機 中國要放棄俄羅斯?
聯合國大會日前一項決議中提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但中國依然投了贊成票,不少人對中國這一「非正常」舉動產生好奇和猜測。 聯想到這個投票跟當日習近平跟澤倫斯基的通話正好並行。那麼,這裡到底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所改變呢?旅德華人政治學者張
澳警方曾搜查英國前試飛員住所 法官裁決合規
據路透社報導,澳洲警方去年11月曾前往一名英國前試飛員家中,搜查與中國殲-16攻擊戰鬥機、澳洲情报合作夥伴以及中國最大的航空公司相關的文件。近日,澳法院裁決警方的搜查令合規。
IMF:中國重新開放推動亞太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5月2日發布報告,預測亞太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將達到4.6%。報告特別提及中國的重新開放,由此帶來的消費激增正在推動地區增長。
緬甸大赦政治犯:兩千餘人獲釋
在佛教徒迎接重要節日之際,緬甸軍政府再次宣佈對2000多名政治犯實行特赦。2021年該國軍人政變後爆發的民眾抗議運動中,有數萬人被拘捕。
年度新聞自由指數出爐 中國排名全球倒數
無國界記者組織3日發佈的新報告顯示,在全球180個國家、地區中,中國、香港的新聞自由排名在全球敬陪末座。報告指出,全球的媒體生態,正受到假訊息、社群媒體及人工智慧的侵害。
媒體:中國限制海外訪問數據資料庫
美國媒體報導,除了既有的網絡防火牆外,中國已進一步限制從海外訪問中國的資料庫,讓商界和研究人員感到不知所措。
解凍美中關係?美駐華大使:願與中國對話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一場活動中,表明美方願意與中方溝通,但他承認,他無法預測雙方高層何時會重新接觸。
堪比「春運」 「五一」小長假再引爭議
「五一」小長假是中國大陸除十一黃金周和春節黃金周以外,時間較長的「調休式」放假。今年的「五一」小長假是中國結束三年疫情管控後又一個較長的假期,預計旅遊出行規模高達2.4億人次。
德語媒體:修訂後反間諜法仍模糊 令外企擔心
《新蘇黎世報》關注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定罪範圍擴大,也引起在華外企的擔心。《法蘭克福評論報》關注中國核武庫的擴展使得美俄對峙的局面轉為美俄中核三角。
秦剛訪問中緬邊境 大可可島軍事化引關注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5月2日起訪問緬甸,並與緬甸軍政府領袖會面。稍早,他曾在雲南中緬邊境調研,強調「維護邊界清晰穩定,嚴厲打擊跨境犯罪活動」。中國是緬甸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軍火供應商。有跡象顯示,緬甸正為北京進軍印度洋提供便利條件。
債務研究:中國對非洲國家放貸利息偏高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非洲國家從中國銀行貸款所償付的利息明顯高於向世界銀行一類的公共金融機構。而此前已有研究指出,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無力償還中國債務。
美媒:衛星圖片顯示中國軍方飛艇項目
CNN引述航空專家稱,中國新疆庫爾勒沙漠軍事基地的衛星圖片有可能顯示,中國的飛艇項目取得了值得關注的進展。
報告:中國頻繁實施出境禁令 掀外國人憂慮
人權組織表示,中國至少有數萬人被禁止出境。外國商人為何對中國出境禁令的不透明表示擔憂?
中國新徵兵條例實施 媒體:為攻台做準備
新版的中國《徵兵工作條例》已於5月1日上路,究竟本次的修改有什麼重點?這是在為未來的台海戰爭做準備嗎?
德語媒體:「又一個試探性氣球」
德國《日報》近日發表專欄文章,聚焦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質疑前蘇聯國家主權的事件,表示這是中方「又一個試探性的氣球」; 德國《焦點》則關注德國哲學家普雷希特公開貶損德國外長一事,刊登客座分析,指出這位德國哲學家「並不瞭解中國」。
中國公民記者方斌傳獲釋 消息人士:人在武漢
在被關押超過3年後,中國公民記者方斌傳出4月30日獲釋。消息人士告訴DW,方斌已於5月1日早上返回武漢。雖然他已獲釋,但消息人士稱方斌仍受警方嚴密監控。
敘利亞總統:應棄美元 改人民幣結算
中國政府近期推動人民幣國際結算,並呼籲各國拋棄美元,目前也取得敘利亞的支持。但人民幣真的能走出去嗎?專家怎麼說?
報告:中國育兒成本是世界第二高
中國人口去年出現負成長,如何提高生育率成為政府首要解決的問題。但最新的智庫報告顯示,中國養育孩子的成本高居世界第二,低於哪個國家?
巴拉圭總統大選:挺台候選人確定當選
巴拉圭總統大選結果出爐。欲與中國建交的反對派雖然此前民調略為領先,但最終仍不敵立場親台的執政黨。
出人意料:中國經濟指數四月出現滑坡
儘管去年年底剛剛解除嚴苛的疫情限制,但中國經濟今年第一季度仍實現了增長。不過,剛剛發布的四月經濟指數卻出現了回落,一般認為,這同全球需求減少有關。
俄烏戰況:梅爾尼克相信中國可以發揮調停作用
烏克蘭副外長、前駐德大使梅爾尼克相信,中國的促和努力將能發揮作用。澤倫斯基稱,普通俄軍士兵也應為平民傷亡承擔責任。
牆外文摘:習澤電話會談,中國又成最大贏家?
有評論認為,既然交戰雙方都沒有放下既定立場,目前俄烏根本沒有停戰和談的意願,對習近平來說樂得大作好人,勸和促談,聽不聽悉聽尊便,但是我作為「和平建設者」的形象更加鮮明,北京只有獲利而無損失,何樂不為?
美國敦促中國停止在南中國海繼續挑釁
上周中菲艦只險些在南中國海發生撞船事件後,美國敦促中國方面停止在南中國海的"挑釁和危險行為"。周一,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將訪問美國,並將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談。
上一頁
第70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