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中國的「智慧城市」有多危險?
《世界報》關注中國的數字監控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結合給自由開放社會帶來的風險。《法蘭克福匯報》則設想了華格納兵變會給中國領導人帶來哪些思考。
標普降中國經濟預測 專家談如何緩解就業難
評級機構標普下調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至5.2%。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教授略歇爾向德國之聲表示,經濟復甦不是摁一個按鈕就可以實現的。他特別呼籲放鬆對高科技領域的監管限制,表示這也與青年就業問題相關。
情報機構:瑞士成為中俄間諜活動的中心
瑞士情報部門周一(6月26日)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使眾多國際組織所在地的該國成為俄羅斯和中國間諜活動的中心。全球正在轉向由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系統性競爭塑造的兩極世界秩序。
中國幻想的破滅
中國對於德國和歐洲企業來說,仍然光彩依舊嗎?習近平推行的經濟路線的後果正在逐一顯現出來。
華格納叛亂後 俄防長首露面
俄羅斯公佈了一段該國防長紹伊古視察指揮中心的影片,這是華格納集團叛亂後他首次公開露面。此前華格納曾要求罷黜紹伊古,這也讓紹伊古的動向成為焦點。與此同時,中國對華格納事件首次作出回應。
中國推「就業攻堅」救青年失業率 網民質疑
為挽救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中國政府推出「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盼協助失業青年、應屆畢業生求職。然而,許多中國網民對此抱持懷疑態度,他們對此政策有何批評?
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國汽車對中國出口暴跌26%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機動車和零件同比下降26%。
中國旅遊業漸復元氣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指出,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小長假,中國旅遊人數突破1億人次,同比增長逾30%。
華格納「燒俄廚子」撤退 然後呢?
俄羅斯華格納雇傭軍的叛亂行動引發了莫斯科的安全危機,目前這座俄羅斯首都仍然處於反恐戒備的狀態。華格納集團的行動也引起了中國官方和民間輿論的廣泛關注。
美國航母「羅納德・雷根」號訪問越南
美國和越南慶祝兩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10周年之際,美國核動力航母「羅納德・雷根」號本周日(6月25日)抵達越南峴港。此前,美越雙方均表示願意提升雙邊關係。除經貿聯繫外,兩國對中國在該地區力量增加有著共同的關切。
中國發起鋰電池攻勢 德國處境艱難
隨著電動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市場上鋰電池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場面。而在鋰電池領域,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對中國高度依賴。德國應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呢?
智庫: 德國在某些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產品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本周發布的研究報告,德國在很多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進口,其中包括一些原材料、化學原料和電子元件。該報告呼籲經濟界盡快採取行動,減少這些領域的對華依賴性,否則「所謂的去風險就只是一句空話」。
競爭力排名 德國不及中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每年推出世界競爭力排名,今年的榜單上,德國排名22位,下滑了7位,排在中國之後。
從數據看發展:美國公眾眼裡中國形象的變遷
美國知名的民調機構蓋洛普(Gallup)從上世紀70年代底開始關注美國公眾對中國的看法,迄今積累了不少問卷檔案。如果將同一題目的民調放在一條時間線看,會有怎樣的發現?
德語媒體:「兩個中國政策」
無論是「兩個中國」政策還是兩個「中國政策」,都是中國政府不願意從德國政界看到的。德語媒體觀察到,在德國,這與總理府和外交部及經濟部的角力有關。期間雖然政界號召對中國「去風險」,但德國企業似乎別無選擇。
美起訴涉芬太尼中國公司 中方批釣魚執法
美國司法部以涉嫌販運芬太尼原料等指控,起訴4家中國公司以及其8名中國雇員。對此,中國政府則批評美方以「釣魚執法」誘捕中國公民,損害中國公民的人權和企業的利益。
中國軍機越台海中線 美航母停靠越南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北京之行後,中美兩國又開始「秀肌肉」,台軍方周六偵測到8架解放軍軍機踰越台海中線;美軍航母則預計在本周日停靠越南峴港。此外,媒體報導稱中美兩方船艦在本周稍早曾同時通過台灣海峽。
黎智英之子:英國需為黎智英案發聲
持有英國護照的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仍在獄中等待審判日的到來,他的兒子黎崇恩表示:「我不是要求人們把我的父親從監獄裡救出來或什麼的,我要求英國就我父親的案件發表意見,向香港施加壓力。」
德語媒體:不恰當的禮遇
中國總理李強此次訪問柏林,德方接待規格之高異乎尋常:總統接見、總理設宴,檢閱三軍儀仗隊、會晤工商界精英,特別是德中政府磋商後兩國總理共同出席、卻不準記者提問的新聞發布會...
MeToo從台灣延燒 多名中國人權律師被控性侵
Me Too議題在台灣社會持續引發關注,受到指控的對像已經從演藝圈、政界人士擴展到其他領域。近日,多名女性指稱在與中國維權律師圈的接觸中,遭遇過性侵。
假如擁抱梅西事件發生在德國 球迷受何處罰?
一星期前的北京工人體育場,一名中國年輕球迷闖入了阿根廷與澳洲友谊賽的球場中央,並與梅西等大牌球星擊掌擁抱。後來他遭到了行政拘留5天的處罰。這是否有量刑過重之嫌?德國又會怎樣處理此類事件?
兩個月內13次被逼遷 王全璋律師等人不斷遭威脅騷擾
"709律師"王全璋與家人近期頻繁被逼遷,以至於不得不將10歲的兒子送到親戚家住。與他們有類似遭遇的還有其他律師。當局有可能要迫使他們離開北京。
贊比亞與債權國達成債務重組協議
自從贊比亞2020年陷入債務危機之後,本周終於在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上與其債權國達成重組債務協議,該國總統稱之為「重要里程碑」。西方領導人和官員多持肯定態度,而出席峰會的中國總理李強對此有些什麼說法?
不跟隨拜登批中 新西蘭總理將率團訪華
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即將率團訪中,預計將會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人,同時,他不願意跟隨美國稱呼習近平為「獨裁者」。
中國在窮國債務減免方面持何種立場?
中國總理李強和世界各國領導人在巴黎匯聚一堂,出席從周四到周五舉行的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在過去十年,中國迅速躍升為國際上一大主要債權方。在為貧窮國家減免債務方面,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怎樣的分歧?
德語媒體:制裁中國等於"俄羅斯再乘以10"
《南德意志報》介紹了一份智庫研究制裁中國的場景報告,指出因制裁將讓世界經濟蒙受的巨大影響,不確定七國集團會為這種規模的制裁達成一致。《法蘭克福評論報》關注莫迪訪美,指出中國是不在場的主角。
歐盟第11輪對俄制裁 外交官:五家中企從清單撤下
歐盟成員國就第11輪對俄制裁措施達成一致,其中也將針對繞過此前制裁的行為。外交官稱,在北京的抗議下,列入制裁清單草案的八家中國企業中,有五家被撤除。
德國總理髮表政府聲明 反對中國在台海訴諸武力
德國總理肖爾茨警告中國領導層不要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動用武力。同時他還強調,德國無意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會尋求同中國脫鉤。
台裔蔡崇信掌舵 阿里巴巴將如何重組?
在台灣出生、美國受教育,也是馬雲創業夥伴之一的蔡崇信,9月將接任中國最大電商阿里巴巴的董事長,它的獨特背景、經歷與能力,這能否挽救這家陷入成長困境的科技業巨頭?
報告:中國是全球人權最差的國家
一項最新的報告指出,中國在許多指標上都是全世界人權最差的國家,香港的排名也迅速下降,這究竟是為什麼?這項調查又是如何進行?
中國對俄羅斯銀行實施限制
據媒體報導,中國銀行限制俄羅斯客戶與位於歐盟、美國、瑞士和英國的銀行有關的轉賬交易。看來,中國並不希望陷入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引發的外交困境中。
歐盟峰會:聚焦針對中國的安全戰略
歐盟資深官員表示,歐盟領導人下周將在峰會期間呼籲中國幫助結束烏克蘭戰爭、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並重新調整其與歐盟的經濟關係。
隱藏的"長臂":俄、中在德施加影響
網路攻擊、以虛假身份在德國非法活動的情報官員--這都是外國在德暗中施加影響的方式。德國憲法保護局局長哈爾登旺表示,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外國相比,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做法更為危險。
馬斯克莫迪相談甚歡: 特斯拉將盡快在印度建廠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印度總理莫迪希望特斯拉大舉投資印度,相關計劃將在近期內正式公佈。一段時間以來,馬斯克一直在為其下一家超級工廠尋找理想地點。
民調: 將中國視為威脅的紐西蘭人比例下降
根據「亞洲紐西蘭基金會」周三發布的一項問卷調查報告,在紐西蘭民眾當中,將中國視為威脅的人有所減少,不過仍然只有三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對自己的國家「友好」。
澳洲人如何看待中澳關係、習近平與台海危機?
澳大利亞智庫的一項最新民調顯示,多數該國民眾支持中澳關係解凍,但受訪者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信任度仍非常低。該民調還顯示,如果中國攻台,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將支持以經濟制裁、武器供應等方式回應,但只有不到半數的民眾支持直接派兵參與。
監管障礙未除 在華歐企信心降至史上最低
據中國歐盟商會的調查,受到監管方面的障礙、政治化因素影響,歐洲企業對中國營商環境的信心大降。四分之三的企業重新考慮過供應鏈策略,12%則表明已將部份業務撤出中國。
哈薩克斯坦:為德國輸送原油 向中國關係靠攏
原油、天然氣、稀土--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擁有德國所需要的原材料。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訪問期間,雙方約定將向德國一家煉油廠每月輸送10萬噸原油。烏克蘭戰爭也給這個中亞國家帶來變化。
美媒:中、古談判建軍事培訓設施 有潛在駐軍可能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不具名的美國現任和前任官員稱,中國和古巴正就在古巴建立一個新的聯合軍事培訓設施進行談判。報導稱,華盛頓擔心,這可能導致中國在距離佛羅里達海岸僅100英裡的該處設施駐軍,或進行其它安全及情報活動。
客座評論:布林肯訪華結束,考驗才剛開始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中美都已經感知兩國關係現狀到了不能無視地步、因此促成了布林肯這次訪華之旅,但雙方的根本分歧和疑慮在會談後沒有縮小。如果雙方在穩定雙邊關係上沒有後續跟近,和緩氣氛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中美未能重啟軍事對話 布林肯訪華失利?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一結束任內首次訪華行程,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儘管美國總統拜登高度讚許此行成果,但雙方並未恢復軍事聯繫,不少專家也認為兩國之間的關係仍然脆弱。
「毛毯風波」後 國泰稱將擴大普通話服務範圍
在空乘人員涉嫌歧視非英語乘客被曝光之後,國泰航空公司宣佈將擴大機艙服務團隊的普通話服務範圍,進行「以客為先」的服務文化培訓,並且在內地招聘空乘人員。該公司行政總裁在一封內部致員工信中表示,最重要的是確保所有國泰員工必須尊重來自不同背景及文化
布林肯訪華哪些細節吸睛?
因」間諜氣球「風波推遲訪問4個多月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終於進行了首次對中國的訪問。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的背景下,從布林肯抵達北京首都機場時只有低級別官員接機,到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和他會面,所有的細節都在外界的注視下。
布林肯告訴習近平:拜登認為美中有義務處理好關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一展開在中國的第2天訪問,先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晤,並在周一晚些時候與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會面。究竟如何看待布林肯的訪問,中方的態度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德國對華政策:在自我反思和不信任之間
第七輪德中政府磋商本周在柏林召開,這也是五年以來該會議機制首次線上下舉行。而到訪的中國總理李強將會面對一個與梅克爾時代截然不同的德國政府對華政策。
中國總理李強到訪柏林 德中政府磋商周二開啟
中國總理李強開始了他對柏林為期數天的訪問行程,並將出席德中第七屆政府磋商。這是李強今年三月出任中國政府總理後首次出訪。
亞洲各國熱爆啦!
世界氣象組織 (WMO) 5 月警告,受溫室氣體阻礙散熱,加上聖嬰現象的影響,2023年至2027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熱的5年。亞洲各國近幾個月來,也已經傳出各種熱浪災情。
疫後首個618戰績揭曉 專家:中國消費仍疲軟
中國日前迎來解除清零後的首個大型電商活動「618購物節」,儘管各電商平台戰績有所回暖,但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消費者的信心仍然疲軟。專家為何這麼說?中國消費者受到了什麼影響?
秦剛晤布林肯7.5小時 指中美關係處最低谷
中國外長秦剛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日終於在北京舉行了雙邊會談。雙方究竟討論了什麼?又取得什麼樣的具體成果?
調查:歐洲企業繼續外移 中國也是受益國家
由於原材料、能源以及人力資源的昂貴,西南歐30%的工業生產能力將遷往海外。北美和印度是受益最多的國家,但中國也不遜色。
上一頁
第64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