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中央社會工作部會成為中國的「契卡」嗎
新組建的中共中央社工部被一些媒體和觀察人士賦予神秘色彩,但時評人鄧聿文認為,該機構既不會成為延安時期的中央社會部,更不可能成為蘇俄的秘密警察組織「契卡」,理由很簡單,因為沒必要。
李強會見中國科技業高層 釋出什麼信號?
中國總理李強12日會見了多間大型平台,聽取業者建議,此舉被視為北京欲終結對科技業多年的打壓。這能否重振投資人對中國網路產業的信心?
微軟稱中國駭客發動攻擊 傳美商務部長受害
微軟公司表示,一個來自中國的駭客組織入侵了25個組織的電子郵件,獲取訪問權限長達一個月而未被發現。微軟稱受影響者大部分是西歐的組織,但美國證實其國務院、商務部也是駭客入侵對象。
德語媒體:中國手中的王牌
《世界報》文章指出,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有風險,呼籲歐盟和德國應該小心行事。西德意志電台的評論則寫道,此次北約峰會的東道主立陶宛是值得德國學習的典範。
要求虛化爭議地圖後 菲律賓准許《芭比》上映
在對影片《芭比》進行了「細致」審查後,菲律賓審查人員確信這張「卡通地圖」未描繪出「九段線」。在要求模糊掉地圖上的線條後,他們已准許《芭比》在菲律賓影院上映。而目前正值南海仲裁案七周年。
高盛:2075年印度經濟世界第二?專家存疑
高盛日前發文預測,印度有望在2075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該國今年經濟增長預計可達5.9%。但有專家認為,十多年前,世界就曾對印度作出過於樂觀的預測,但並未能完全實現。
要青年樹立正確就業觀 人民日報引眾嘲
對於中國年輕人目前遭遇的就業困境,《人民日報》本周刊出文章,鼓勵青年吃苦奮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該篇文章刊出之後引來眾多網友的吐槽。
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即將出爐
由德國外交部牽頭起草的中國戰略草案第一稿去年曝光以來,一直處在重新評估和修改的狀態,對外界高度保密。直到這份原則性文件正式出爐前,人們對它知之甚少。
巴拉圭新總統晤蔡英文:任內將與台灣站一起
即將在8月就任的巴拉圭候任總統貝尼亞一行人7月11日抵達台灣,12日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見面,重申將深化雙方合作。蔡英文表示,期待巴拉圭跟台灣一同站在「民主自由陣線」;貝尼亞則說,未來5年內,巴拉圭都會跟台灣站在一起。
北約公報屢提中國 北京:涉華內容不實
北約峰會11日發佈公報,以歷來最強硬立場稱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中國駐歐盟使團同日發聲反擊,重申堅決反對北約東進亞太,並指公報內容充斥「冷戰思維」、刻意抹黑。此外,據公報透露,烏克蘭加入北約是否有譜?
反駁福島核廢水安全 中國:信者自行飲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1日再次反對日本核廢水排海,並強硬批評,若有人認為福島核污染水安全,日方應供這些人飲用。香港、韓國、新西蘭也對福島核廢水排海及日本食品進口,做出了新的回應。
中澳矛盾升級:微信拒絕澳參議院聽證
中國社交巨頭微信拒絕參加澳洲的社交媒體干預聽證會,此舉引起了澳洲的激烈反應。微信是否對華人澳洲社區產生影響力,這引發了更深入的討論。
德語媒體:從電動汽車價格戰看中國經濟
《斯圖加特新聞報》評論認為,中國的電動汽車價格戰還將會延燒到德國。《南德意志報》關注中國國內需求疲弱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悲觀與不安,出現通縮的風險十分真實。
憂中國威脅 日本要與歐盟建立更緊密聯繫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正在歐洲訪問,參加北約峰會和歐盟-日本峰會。有專家認為,岸田將利用此行提醒歐洲領導人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政策所構成的危險。
中國年輕人為什麼不願生孩子?
雖然生育管制早已放開,但中國人口卻不增反降。是思想問題?還是生活壓力太大?
網信辦推自媒體新規 言論管控再收緊
中國網信辦再次推出「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要求網站平台更加嚴格地審查、限制自媒體的內容和營運。在不斷強化的管控下,自媒體在中國的言論空間越來越小。
拜登或於北約峰會場邊單獨會見澤連斯基
北約峰會於11日在立陶宛召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將出席12日的峰會。拜登據報將與澤連斯基舉行雙邊會談,討論基輔加入北約一事。此外,中國與印太局勢預計將是本次峰會另一大重點,中國官媒亦發表社論,抨擊北約對中國「包藏禍心」。
與耶倫會晤被稱"漢奸" 網友:民族主義是根源
一些中國女性經濟學者上周末與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會晤。這在中國社群網站微博上引發部分人的指責,稱她們叛國以及是極端女性主義者。
秦剛去哪兒了?北京:「健康原因」缺席
中國外長秦剛自從6月25日後就未曾公開露面,引發外界猜測。中國外交部7月11日表示,秦剛因「健康原因」缺席本周在印尼舉行的東協會議。此前有媒體報導稱,秦剛缺席是因為確診新冠肺炎,不過該消息未獲中國官方證實。
旺季不旺 中國樓市難脫困?
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不景氣,統計顯示,以往被視為銷售旺季的六月份依舊業績不佳。本周一,中國央行等部門又宣佈了一項「金融支持」樓市的舉措。
東盟開年度安全會議 中國將派王毅出席
東南亞國家聯盟11日起將於印尼召開「東盟區域論壇」,成員國外交官及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都將與會,但中國外長秦剛卻傳出不會出席。據美聯社取得的公報草案,會議將聚焦南海主權爭議,以及「可能導致擦槍走火」的美中軍備競賽。
中國經濟:這邊風景「獨自通縮」
中國經濟現正面臨一項新的挑戰,即日益嚴重的通縮壓力。這與許多西方國家目前克服頑固的高通膨努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何在避免經濟過度冷卻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將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
德語媒體:對中國的幻覺
《商報》就美國財長耶倫訪華評論說,認為美中兩個大國短期內會相互靠近,這是幻覺。《中黑森報》就德國對中國的原材料依賴寫道,不應對中國的權力政治目標存在幻想。《世界報》就香港懸賞通緝八名海外活動人士發表客座評論,呼籲德國採取措施。
三鞠躬、找平衡、唱雙簧: 外界如何評耶倫中國行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結束後,中美問題研究學者、時評人士以及貿易領域專家都有怎樣的分析與期待?耶倫是否向中國官員行大禮了?
日本技術數據洩密案引發對外國科學家的憂慮
日本一家領先的研究所一名中國研究員涉嫌洩露技術機密而受到司法指控。專家認為,此案應給日本政府敲響警鐘。
達賴喇嘛稱中國正在改變 願與北京談藏人議題
達賴喇嘛6日在慶祝88歲生日之際,向媒體表示近來北京政府試圖聯繫他,而他也願就藏人議題與其對話。9日亦有美國官員在德裡會見達賴喇嘛,引起中國抗議。
德國工商總會:比起放棄中國 交流是更好的選擇
德國政府正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等國家的原材料依賴。德國經濟界支持這一舉措,但絕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德國工商總會新主席表示,比起選擇放棄,應該多與對方交流。
牆外文摘:習近平和普丁,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嗎?
有評論認為,在華格納事件之後,習近平仍然沒辦法徹底拋棄普丁。他在這段關係上投入了太多,而且俄羅斯對中國仍然有用。但他們在西方引起如此多擔憂的兄弟情可能已經到頂了。
機構預測:中國國產汽車品牌將首次佔據中國市場過半份額
國際商業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表示,中國國產品牌2023年將佔據中國國內市場汽車銷量的50%以上,這將是國產品牌首次控制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多數份額。同時中國市場也面臨著巨大的產能過剩。
客座評論:北京在培養資本主義的「抗震「能力
中美技術貿易戰自2019年以來不斷升級。總體來說,北京暫且還沒有進行太多以牙還牙式的報復。本周中國政府決定系統性地從原材料出口方面來對自己的對手實行制裁。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北京的制裁從客觀上來說是在重新恢復西方資本主義的「抗震」能力。
中國:越來越多年輕人抗拒結婚
儘管有政府的激勵措施,但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和經濟壓力使年輕人不願選擇結婚和組建家庭。
德籍華人被中方逼迫提供海外示威者訊息
德國調查新聞媒體Correctiv報導稱,一名擁有德國國籍的年輕華裔男子不久前在中國旅行時,遭到中國警方施壓,迫使其提供對中國政府持批評態度的在德華人訊息。目前,德國安全機關已經介入調查此事。
中國軍機再越台海中線 耶倫籲美中多溝通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第三天,她在氣候專家圓桌會議表示兩國應加強在氣候方面的合作;在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時也稱美中應該直接溝通、減少誤解。與此同時,台灣稱又發現解放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耶倫與中國女性經濟學家共進午餐,促決策層性別多元
美國財長耶倫周六(7月8日)在北京會見了六位中國女性經濟學家,強調政策決策層的性別多樣性。習近平執政以後,中國政府高層職位中的女性人數有所下降,其他行業高層中的女性代表也遠遠不足。
專訪:美國可能意識到中美關係或許要失控了!
美國務卿布林肯、財長耶倫先後訪問中國,這是否意味著雙方關係或迎來轉機?美國何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主動與中國互動?經濟外交會打開中美新常態嗎?中國問題專家劉亞偉對此進行分析,他指出,若美國有一兩件事兒做得讓中方覺得有誠意,雙邊關係就有穩定的希望。
亞投行內部審查:前主管指控中共操控「毫無根據」
亞投行周五(7月7日)公佈了內部審查結果,稱其前全球聯絡主管畢加博(Bob Pickard)指控管理層「受到共產黨員操控「」毫無根據」。
耶倫:美國尋求良性競爭 李強:兩國關係風雨過後定見彩虹
美國財長耶倫周五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時強調,美方尋求與中國的良性競爭,她希望此行能促進雙方更加常態化溝通。李強則表示,中美關係風雨過定見彩虹。耶倫也和美企代表見了面,她在北京一家雲南菜館大廳吃飯的畫面引起網民關注。
路透社:IAEA總幹事暗示福島報告專家組內部存在意見分歧
路透社報導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承認,該機構發布日本福島核處理水排海問題綜合評估報告前曾有一兩個國際專家對這一計劃表達顧慮。工作組中國專家對報告發表倉促表示「遺憾」。
MAD報告:俄、中刺探德軍情報最活躍
德國軍事反情報局(MAD)發布最新2021-2022年度報告。報告稱俄羅斯和中國是對德國聯邦國防軍從事間諜活動最活躍的國家。
中國海關宣佈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地食品
國際原子能機構本周發布的安全審查綜合報告指出,日本將儲存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處理水排海的計劃符合該機構安全標準。本周五,中國海關總署宣佈,為防範受到放射性污染的日本食品輸華,中國海關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十個縣(都)食品。
抵達中國 耶倫:避免誤會 相互溝通
美國財長耶倫本周四抵達中國,她表示此次訪問給雙方提供了溝通和避免誤解的機會。中國財政部國際經濟關係司司長楊英明及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機場迎接。她此次訪問都會與中方哪些官員會面?
就業難的中國年輕人
中國年輕人失業率高的問題迫在眉睫。許多人受過良好教育,卻一直找不到工作,這讓他們對現狀感到焦慮,對未來感到恐懼。這可能也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需要面對的問題。
專訪沈棟:習近平擅權鬥但愚蠢
目前流亡英國的中國商人沈棟在英國牛津接受DW專訪,他認為中國經濟不能靠官方數字分析,要透過第一線的經營者回報現場狀況。在他看來,習近平的一系列政策不但導致財政失靈,中國在國際上也越來越不受歡迎,而拿下台灣的變數也越來越多。
《紅色賭盤》作者沈棟:在牛津踰越恐懼
流亡英國的中國商人沈棟在英國牛津接受DW專訪,坦誠暢談他眼中的習近平,以及如何面對有一天可能會被中共海外國安力量「綁架」的恐懼。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德國做好準備了嗎?
中國推出對鎵、鍺材料出口實施管制的措施後,德國工業界也預計其生產將受到影響。目前德國沒有生產這兩種材料的企業,來自中國進口在總量中佔比都過半。
台積電:中國鎵鍺出口管制不會產生直接影響
台積電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經過評估,我們預計原材料鎵和鍺的出口限制不會對台積電的生產產生任何直接影響。」台灣其他半導體公司也表示影響微弱。
稀土有多重要?中國主導地位為何難以撼動?
鎵鍺之後或是稀土?中國本周宣佈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引發了對中國可能限制其他原材料出口,尤其稀土出口的擔憂。稀土究竟有何用處?中國的稀土對全球市場來說有多重要?為何稀土難以開采,各國又為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做出什麼樣的努力?
俄羅斯兩艘冷戰時期護衛艦首次訪問上海
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兩艘冷戰時期的護衛艦抵達上海,展開為期7天的訪問。這兩艘分別名為「響亮」號和「完美」號的護衛艦均是首次訪問上海。訪滬結束後,中俄海軍還將舉行聯合演習。
極端天氣頻發 中國做好應對準備了嗎?
今年酷熱、暴雨交替正在檢測中國應對極端天氣加劇的能力。若應對不力令人聯想起去年河南的暴雨以及98年的嚴重洪災。除此以外,極端天氣也對供電、農業構成威脅。
德語媒體: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到底誰更受傷?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的消息引起德媒的廣泛關注。這一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柏林日報》認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新蘇黎世報》則指出,短期內可能難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
上一頁
第62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