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還是德國製造好?德領先機器人公司撤出中國
據德國《商報》獨家報導,擁有領先技術的德國機器人初創企業Neura Robotics將不再繼續在中國製造機器人,而把生產遷回德國。
德國政府下調2024年經濟預測 尋找新戰略
德國政府將2024年經濟增長預測從先前的1.3%降低為區區0.2%。全球需求疲軟、地緣政治不安定和通膨抑制消費影響了德國經濟從衰退中復甦的預期。不過,德國經濟展望中也有積極的一面。
他們為何鋌而走險?「走線」的中國年輕人
一段時間以來,「走線」美國的中國面孔越來越多。他們為何選擇背井離鄉去「走線」,又經歷了怎樣的旅程?請看DW記者的實地報導。
美國眾議員代表團訪台 北京:堅決反對
美國眾院代表團22日抵台進行為期3天的訪問。領軍的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在會晤蔡英文、賴清德期間,重申對台支持。與此同時,美國國務院21日也對一項對台軍售計劃開綠燈。
報告: 中國恐無法實現2025年所有關鍵氣候目標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可能無法實現其2025年的所有主要氣候目標,因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加大了對碳密集型產業的依賴。不過,如果中國在去年創紀錄的可再生能源安裝量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或能實現部分目標。
客座評論: 中國人應學著像德國人一樣消費
中國經濟學家沈凌認為,中國人應學著像德國人一樣消費,像美國人一樣投資。他指出,中國經濟想要內循環再平衡,一個重要的手段應該是大力發展服務業,促進人們消費。讓高強度的996降下來,回到八小時工作制的原有軌道。
德語媒體: 治標不治本的降息決定
中國央行周二發布了今年第一個降息決定,此舉是否能給陷入危機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帶來轉機?中國電動車行業的迅速崛起,可以給德國政界和汽車工業帶來哪些啟發?這些都是德語媒體所關注的話題。
歐盟批准對俄新制裁 中國大陸公司上黑名單
歐盟本周三批准對俄羅斯實施第十三輪制裁。該制裁將在本周六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兩周年這一天生效,並首次針對涉嫌幫助俄羅斯獲取違禁物品的中國大陸公司。
美國否決安理會加薩決議草案 各方如何反應?
美國2月20日否決了聯合國安理會一項呼籲立即在加薩實行人道主義停火的決議草案。表決前,美國分發了自己提出的一份替代性決議草案。
為什麼西方制裁沒能阻止普丁?
在過去兩年裡,西方試圖通過制裁打擊俄羅斯經濟,從而結束這場侵略戰爭。然而在戰爭即將兩周年之際,這一目標顯然未能實現。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取得了多大成果?為什麼沒能阻止普丁的戰爭野心?
德語媒體:中國眼中的戰爭與和平
在剛剛結束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中國外長王毅發表的講話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關注。德國媒體注意到,王毅大談中國的和平與中立立場,與北京在國際上的所作所為並不合拍。
赴中投資比例創新低 台商怎麼看?
台商2023年赴中國的投資再度創新低,與外資減少對中投資的趨勢相符。究其原因,可能跟中國經濟低迷有關,也受到國際政經情勢的影響,使許多台商從中國轉向東南亞。台商和學者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專訪:美國對華關係跟領導人和政黨無關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中美關係問題專家李成近日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接受了DW採訪,談及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所處的兩難境地、美中關係現狀,以及美國大選對於中美關係的可能影響等話題。
德語媒體:中國何時超越美國?
《世界報》通過模型估算,在最有利的情況下,中國也至少要到30年後才有望追上美國。《商報》寫道,在中國做生意經常會處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德企員工也感到擔心。
美國官員:中國若向全球傾銷過剩產能,將採取行動
美國財政部高級官員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他們對中國出現產能過剩局面感到擔憂。美國代表團最近訪問中國時明確表示,如果中國試圖通過向國際市場傾銷商品來緩解產能過剩,美國及其盟國將採取行動。
外國對華直接投資降至 30 年最低點
中國官方周末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已降至三十年來的最低點。分析人士稱,受中國嚴厲的《反間諜法》以及美國對華制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撤離中國。
中國公安部長訪歐 欲與匈牙利深化安全合作
中國公安部長王小洪上周訪問匈牙利時對該國總理歐爾班表示,中國願意對長期以來的戰略夥伴匈牙利提供公共安全方面的支持。這一舉動超越了貿易投資領域,被認為不同尋常。
牆外文摘:中國人會再次跌入貧困嗎?
有評論認為全部土地和整個銀行體系的國有制,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降。確定的是這已在發生,還會繼續發生;不確定的只是變壞的速度會有多快。如果危機爆發就會突然之間出現大規模失業;但如不爆發金融危機,那麼就是「溫水煮青蛙」式的逐漸越搞越壞。
八天春節假期:旅遊收入激增五成 票房打破記錄
根據最新發布的官方統計數據,截至本周六的中國春節假期期間,中國旅遊收入同比激增了47.3%。每逢春節假期,中國都會出現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金門翻船事件後 中國要加強"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
上周,一艘中國快艇遭台灣海巡署追緝時,船隻翻覆造成兩人死亡的事件發生後,中國方面加強了對相關水域的監控。
中國是和平使者嗎?
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中國外長王毅極力打造中國和平使者的形象。他表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願意為結束俄烏戰爭付出努力。但很多歐洲政治家對中國的和平誠意表示質疑。
經濟放緩,一些中國年輕人更看重自由時間
調查顯示,Z世代是現代中國所有年齡段中最悲觀的一代。專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勞動力市場持續緊張,「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應對僵化的社會不平等、不斷加強的政治控制和暗淡的經濟前景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押注中國取消關稅 澳洲酒商囤貨香港
澳洲葡萄酒製造商已向香港運送了數百萬瓶葡萄酒,押注中國將很快取消對澳洲葡萄酒的懲罰性關稅。雖然全球葡萄酒市場萎縮,澳洲酒商對中國市場依然樂觀。
歐盟電動車商的挑戰:銷售放緩和來自中國的競爭
歐洲電動汽車市場正在萎縮。去年年底,德國的電動車銷量大幅下滑。而在中國,情況恰恰相反,比亞迪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電動汽車。
德語媒體:零和博弈下 眾人皆是輸家
奧地利《標準報》警告,世界各國不應該只關心「誰輸得更少」,而應該努力合作把蛋糕做得更大。《南德意志報》則呼籲德國企業需要做好防範外國經濟間諜的工作,不能單純靠政府。
美高官:支持資助太平洋島國 抗衡中國影響力
美國眾議院高官麥考爾支持為美國盟友太平洋島國撥款,以對抗中國的影響力。這些太平洋島國此前警告美方,中國正積極拉攏他們、利誘他們舍棄台灣。
王毅會見布林肯: 「坦誠且具建設性」
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分別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舉行會談。美英雙方皆提到與中方存在分歧的問題。
歐委會對中車四方啟動反補貼調查
歐盟周五宣佈對中國中車子公司中車四方在保加利亞的競標案展開調查。該公司涉嫌利用國家補貼不當削弱歐洲競爭對手。
解碼中國:無可避免的台海緊張局勢
剛剛開始的龍年裡,台灣海峽會太平無事嗎?專家們普遍認為,雙方劍拔弩張的態勢將會繼續保持。而對於美國來說,他們最不希望的就是在大選之年,世界上出現新的危機熱點。
德語媒體:德國願為新疆人權付出多大代價?
圍繞德國大眾是否應撤出新疆,德語報刊繼續展開激辯。《人民之聲報》認為,德國正面臨艱難抉擇:要麼為了人權事業而大幅犧牲經濟福祉,要麼就繼續依靠專制政權。《南德意志報》則指出,德國企業現在撤出新疆並不太會遭到北京的嚴厲懲罰。
兩場戰爭與多個衝突: 慕安會開幕 美中外長會晤
德國總理肖爾茨、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國務卿布林肯、中國外長王毅等100多位各國政府高級別代表雲集慕尼黑,參加為期三天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烏克蘭戰爭、加薩戰爭以及多個衝突地區都列在會議日程上。布林肯與王毅也於周五下午舉行會談。
迎合中國搞審查?雨果獎篩除「敏感」作品引風波
被譽為科幻文學最高獎項的雨果獎去年首次在中國舉辦頒獎。最近被透露的組織方內部郵件內容顯示,幾位作者被排除在去年的評獎之外,原因是他們的作品可能會在中國被視為觸碰敏感話題。
太空武器今昔
白宮方面宣稱,俄羅斯研發了新型反衛星武器,但並沒有證實這種可能部署在太空的武器是否具有核能力。根據1967年生效的聯合國《外空條約》,各國不得在太空部署核武器或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各簽約國卻從未放棄過太空軍事化的構想。
客座評論:「講好中國故事」的陷阱
"講好中國的故事"已經是習近平執政以來叫了相當長時間的口號。問題是,儘管作了這麼多年的努力,各個部門特別是宣傳部投入不少資金和人工,中國故事還是沒有按照中國上層的意願被講好。這就不得不讓人們去發問,所謂"講好中國故事"本身是否是一個陷阱。
德語媒體:大眾汽車應立即撤出新疆
新疆日益惡化的人權記錄以及使用強制勞工的指控,令在當地經營的西方企業也成為眾矢之的。上周,德國化工業巨頭巴斯夫(BASF)已經宣佈撤出新疆。
德國汽車製造商落後了嗎?
德國作為汽車大國屹立不搖數十年,但隨著電動汽車的發展,大眾、賓士、寶馬等汽車大廠似乎正被其他國家的競爭者超越。德國的汽車製造商是否已經大幅落後外國競爭對手?
中國快艇金門翻覆致2死 台陸委會:執法無不當
一艘中國籍快艇周三(2月14日)在金門海域越界捕魚遭到台灣海巡人員驅離,其中2名中國船員落海身亡。 中國國台辦表示強烈譴責,但台灣陸委會15日表示該船隻因拒絕接受檢查而蛇行,導致船隻翻覆,而台方執法過程「並無不當」。
與侵犯人權有關聯的印尼前將軍宣稱勝選
印尼國防部長普拉博沃宣稱在周三的總統選舉中獲勝。這位被批評有侵犯人權記錄的前將軍依據的是非官方的統計。印尼是世界第三大民主政體。該國的選舉對美、中兩大國也有重要意義。
德語媒體:中國是萬惡之源嗎?
巴斯夫撤出新疆後,德國大眾面臨巨大壓力。《萊茵郵報》明確提出,任何德國企業都不應該以任何形勢參與侵犯人權甚至從中獲利。《經濟周刊》則指出,中國必須在兩年內解決好經濟結構性問題,否則全球經濟都將跌入衰退的深淵。
中國險些被美國摘走"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頭銜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仍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對美國的領先優勢僅剩下區區7億歐元。德國工商會預計,至遲到2025年,美國就會取代中國的地位。"德國製造"最受歡迎的出口產品仍是汽車及零件。
MSCI指數剔除多家中企 印度成淘金熱點
中國股市低迷之際,明晟(MSCI)將微博等數十家中企從中國指數中剔除,數量創2年來最多;印度權重經最新調整後達歷史新高,且縮小了與中國的差距。有聲音指出,華爾街正興起印度淘金熱。
交男友太麻煩?中國年輕女性定製AI情人
越來越多中國年輕人在寂寞時尋求AI的陪伴。一些年輕女性甚至認為,在現實中與男生約會太麻煩,與人工智慧伴侶的互動更自在。
德語媒體:對華貿易不是單行線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後,對俄羅斯天然氣的嚴重依賴,曾一度令德國陷入被動。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德國朝野也在就如何調整對華經貿關係吵得喋喋不休。
聯合國巴勒斯坦援助組織:以色列的指控須提供證據
聯合國巴勒斯坦救援組織秘書長拉扎裡尼要求以色列提供證據,來證明該機構工作人員的確與恐怖組織哈馬斯有染,他同時拒絕辭職。美國總統拜登表示致力於促成為期六周的加薩停火;中國呼籲以色列盡快停止軍事行動。
德語媒體:德國政府對華立場有改變嗎?
德國總理肖爾茨將於4月中訪華,有消息稱,經濟部長哈貝克也考慮六七月份訪華。這些跡像是否顯示,德國政府對華立場有所變化?中國歡慶龍年,然而經濟形勢卻難以用龍騰虎躍來形容。
中國在南極啟用新考察站 西方憂「兩用」選項
本周,中國在南極新的科學考察站正式投入使用。這是中國在南極大陸的第五個考察站。有西方研究機構指出,中國在南極的科考活動不能排除服務於情報和軍事目的的可能性。
菲律賓指責中國船隻進行危險行動
菲律賓海警隊周日發布聲明,指責中國船隻在爭議島礁附近進行為期九天的巡邏時採取了「危險」的阻攔、跟蹤行動。
德媒調查中國電商如何偷逃關稅
中國電商平台如Temu、Schein和AliExpress大部分商品免關稅運往歐洲。每年的包裹數量多達十億件。西南德意志電台(SWR)調查顯示,一些電商利用歐洲的關稅和稅收漏洞。
客座評論: 中國股市崩盤或將導致社會風險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中國股市的下跌已經不能僅僅用經濟因素來解釋,更多可能是由政治因素誘發的信心危機,必須從政治角度才能得到合理解釋。由此也不難明白中國當局為什麼要在春節前夕救市了,因為擔心可怕的民意反轉。
聯合國北韓報告:武器出口、駭客與奢侈品
一份聯合國專家機密報告顯示,北韓去年大幅擴大進口,其中包括被禁運的奢侈品,如德國汽車。此外,該報告也包含北韓向莫斯科運送武器的線索,顯示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正在擴大與俄羅斯領導人普丁的新聯盟。
上一頁
第40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