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成效有限的中國之行
德國總理肖爾茨歷時三天的訪華行程已經結束。中東局勢突變、俄烏戰爭僵持以及德國經濟疲軟的大背景下,肖爾茨的中國之行自然也受到了德語媒體的格外關注。
德國反對黨政治家:對華政策不能全由政府說了算
德國總理肖爾茨訪華行程接近尾聲之際,德國最大反對黨政治家也開始了中國之旅。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因此對華政策也歷來都是各大政黨間爭執的焦點。
超乎預期: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5.3%
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為5.3%,高於市場此前的預期。但3月份多項數據明顯下滑,令人擔憂復甦乏力。同事,也有報告指中國的整體產能過剩已越過峰值。
報告:中國異議人士家屬仍面臨「連坐罰」
中國近年來加大對異議人士的鎮壓,人權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儘管北京去年底曾承諾不再進行連坐罰,但中國官方仍持續騷擾、恐嚇目標對象的親屬。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中國 去了哪 説了啥
德國總理肖爾茨在中國的三天行程安排的相當緊湊,在首站重慶,他參觀了德國汽車零件供應商博世的氫燃料電池工廠,在上海,他在同濟大學發表講話。伊朗對以色列發動空襲給這位德國總理在中國的行程帶來影響。
媒體:特斯拉將全球裁員逾10%
有媒體引述馬斯克給員工的內部信件報導稱,電動汽車生產巨頭特斯拉將在全球裁員10%以上。電動車市場的低迷讓該公司面臨降低成本的壓力。上海超級工廠可能被迫減產。
要對話,不要對抗:德國汽車工業反對對中國車徵收懲罰性關稅
德國汽車工業主張同中國開展對話,而不要採取相互對抗的立場。汽車工業聯合會認為,一旦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將會帶來極其負面的後果。目前,歐盟正在就中國電動車政府補貼問題展開調查。
雪梨行兇者似以女性為目標 一名死者是中國人
澳洲警方周一表示,正在調查一位40歲有精神疾病的男子持大刀襲擊雪梨一家購物中心、導致六人死亡十餘人受傷的事件中,為何看似以女性為目標。死者中有一人是中國留學生。
兩天經濟 一天政治:德國總理肖爾茨二度訪華
周日,德國總理肖爾茨開始了其為期三天的訪華行程。他將先後到訪經濟重鎮重慶和上海,最後在周二抵達北京開始政治會談。伊朗對以色列發動的大規模襲擊行動,為肖爾茨的訪華行程蒙上了陰影。
德國總理肖爾茨強烈譴責伊朗空襲以色列
伊朗對以色列發動空襲時,德國總理正在搭乘專機前往中國途中。抵達重慶後,肖爾茨對伊朗的空襲行動立即做出強烈譴責。反對黨則批評稱,肖爾茨的回應過於遲緩。
牆外文摘:馬英九口中的「中國人」是誰?
有評論指出,台灣政大最新調查顯示「自認中國人」比率再創新低,僅有2.4%,馬英九卻仍在習近平面前一口一個「兩岸中國人」、「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講得極為順口,違背了台灣主流民意。
從穩定到負面:惠譽下調中國評級展望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中國經濟在向新增長模式轉變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公共財政出現風險。中國財政部對此表示感到遺憾。
中國商務部長批評歐盟「雙標主義」
在訪問義大利期間,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指責歐盟委員會針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等行動是「一邊高舉綠色發展的大旗,一邊卻揮舞保護主義的大棒」的「雙標主義」。義大利外長表示,雖然在去年退出了「一帶一路」,但仍然希望與中國加強貿易關係。
美官員指責中國為俄擴充軍備提供後援
德國總理肖爾茨前往北京訪問之際,美國鼓勵歐洲國家對中國施壓。美國高級官員表示,中國通過提供無人機和導彈技術以及與俄羅斯共享衛星圖像,幫助克里姆林宮加強軍事力量,威脅整個歐洲。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將不再為中國提供低息貸款
據《南德意志報》報導,德國發展援助部國務秘書周四(4月11日)在北京宣佈,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與中國之間的廣泛金融合作宣告結束。現有的合作項目結束後,中國只能按照市場貸款利率獲得德國復興信貸銀行的貸款。
德語媒體:「去風險」的三大支柱
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開啟的訪華之旅面臨艱難的平衡任務,《南德意志報》分析了德國經濟對華「去風險」的三大支柱,並且指出這項任務「實際操作起來這就像讓一艘遠洋巨輪在全速行駛的過程中變換航道一樣」。
美媒:中國監管機構要求電信營運商淘汰美國晶片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中國工信部指示該國電信營運商在2027年前逐步淘汰作為其網路核心零件的美國晶片。此舉將衝擊美國晶片巨頭英特爾和超威半導體公司(AMD)。
中國敦促美國在解決中東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
布林肯希望北京在以伊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上起降溫作用。王毅則敦促美國在解決中東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
專訪:應同中國談我們的利益所在
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訪華之際,符茲堡大學研究中國經濟的費多麗教授表示,無論是「去風險」,還是產能過剩,德國必須與中國談這些風險,談自身的利益所在,這是行得通的。
德語媒體:補貼電動汽車 利及全球人民
面對收受大量補貼的中國電動汽車,歐洲人應該如何應對?《商報》呼籲,要以謙虛又自信的姿態和中國人展開合作。《標準報》認為,沒有必要制裁中國,而是應該和中國展開補貼競賽。
歐盟抨擊匈牙利與中國公安合作
兩個月前,中國公安部長王小洪訪問匈牙利時,雙方達成協議允許中國警方前往匈牙利熱門旅遊景點與當地警方開展聯合巡邏。現在,歐盟方面對此提出了批評,強調各成員國必須在自己領土上確保自身安全。
使用中國電商,台灣的人擔心嗎?
3月底英媒傳出,中國電商平台SHEIN,積極推動在美國上市。但美國、德國紛紛對 SHEIN、Temu等中國電商平台,有關其勞工、環境,與中國政府關係,產生懷疑。在台灣,一般人在使用中國電商時會擔心嗎?
美日友誼下的經濟安保牽制中國戰略
美日再度舉辦峰會,除了強調不變的堅固友誼外,同為世界技術先進國的背景下,未來將在經濟安保、供應鏈與宇宙開發等議題上強化合作。除了擺脫過往對中國的依賴外,日本也展現成為亞太地區領導國的信心。
客座評論:「功成」的習近平與「名就」的馬英九
詹威克
台灣的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馬習二會」落幕並回到了台灣。馬英九「雖千萬人吾往矣」、不計毀譽、不論成敗,也希望能和習近平再次會面,這是為什麼?兩人說的話中又有何涵義?
德語媒體:耶倫艱難的中國之行
美國財長耶倫一向被視為拜登政府中的對華鴿派,她此次中國之行的目的本是想化解經貿領域的中美爭端。但為期四天的訪華行程結束之際,耶倫還是對中國政府提出了措辭強烈的批評。
歐盟將對中國風力渦輪機進行反補貼調查
歐盟委員會將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是否通過補貼在歐洲市場上佔據不公平優勢展開新的調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對歐洲的歧視性措施將高度關注。
調研:中國政府大力補貼綠色能源
周三發布的一項最新調研顯示,無論是電動車,還是風力發電設備,只要同綠色能源沾邊的本土企業,幾乎都會得到中國政府的慷慨補貼。而這種補貼已經對歐洲相關企業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去風險不礙做生意?在華德企的「中國戰略」
歐盟提出對華關係「去風險」已經一年有餘,德國政府去年出台的「中國戰略」也大力呼籲經濟界降低其中國業務的風險。然而,依舊有不少企業追加投資在華業務。顯然,企業眼中的「去風險」和政界所希望的有很大的不同。
歐盟給烏克蘭造彈藥 卻依賴於中國產硝化棉?
烏克蘭目前戰事吃緊,彈藥告急,歐盟為了提供支援也在擴大自身的彈藥產能。然而在火藥製造必需的一種原材料領域,歐洲的軍工企業卻面臨著被中國「卡脖子」的風險。
德語媒體:價值觀外交到底能有多大效果?
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訪問中國,德語報刊紛紛就此刊發評論。《奧格斯堡匯報》呼籲肖爾茨必須以更自信的姿態面對中國,切忌重蹈對俄關係的覆轍。《經濟周刊》則懷疑斷絕與專制國家經貿關係的做法是否會有效果。
「危害國家安全」- 瑞典驅逐一名中國女記者
本周一,瑞典媒體報導稱,因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瑞典已將一名中國記者驅逐出境。過去幾年來,因中國裔瑞典籍書商桂民海被捕事件,瑞典同中國的關係一直處於緊張狀態。
「說好了,不跳舞!」——德國總理入駐TikTok
美國總統拜登和法國總統馬克宏都先後入駐TikTok,德國總理肖爾茨也未能「免俗」。周一,由總理新聞辦公室營運的官方帳號在這個頗受年輕人青睞的社交平台發布了第一條短影片。
耶倫:不讓「中國衝擊波」重演 摧毀美國工業
結束訪華之際,耶倫強調產能過剩的威脅,表示中國太大了,世界其它國家無法吸收如此巨大的產能。中國官員則指出,中國企業的快速發展靠的不是補貼,而是技術持續創新。
王文濤晤在歐中企 否認電動車靠補貼佔優勢
在美國財長耶倫造訪中國之際,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抵達法國。兩人的出訪都圍繞著補貼與「過剩產能」爭議,但立場大相逕庭。王文濤在法國與中國電動車企舉辦圓桌會議,否認中國車廠靠補貼取得競爭優勢的說法。
分析:荷蘭或將按照美國要求 限制ASML對華售後服務
美國要求晶片製造巨頭阿斯麥(ASML)停止為中國客戶提供部分售後服務,對於荷蘭政府來說,是個外交和商業的棘手難題。不過,有跡象顯示,荷蘭會繼續在出口限制上與華盛頓保持一致。
拉夫羅夫赴京會王毅 將談烏戰與國際合作
俄外長拉夫羅夫將開啟為期兩天的中國訪問,據莫斯科方面透露,雙方將就烏克蘭戰爭和亞太局勢以及國際合作等議題進行磋商。上個月,中國歐亞事務特使李輝剛剛訪問過烏克蘭。
難贏價格戰 特斯拉或放棄低端價位車型?
有內部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特斯拉將放棄廉價電動車生產計劃,或與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價格競爭有關。馬斯克回應「路透社再次說謊」。報導發表後,特斯拉股票應聲下跌。
客座評論:中國網路企業是高科技公司嗎?
沈凌
經濟學者沈凌發現,中國的網路公司無論從營收還是研發費用來講,都遠不及美國同行。如果美国網路公司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高科技公司,那麼中國同行們或許真的只是一個壟斷平台,並沒有什麼高科技特質在內。但也有例外。
德語媒體:簡單粗暴禁止中國?憾難有效!
來自中國的科技產品充斥日常生活,西方國家應當如何應對?《新蘇黎世報》認為,單純地一禁了之,只會讓民主國家變得比中國更中國。《經濟周刊》則指出,補貼、禁令等簡單粗暴的手段,只會在中國這樣的專制國家才會起效,民主國家這樣做只會浪費錢。
微軟報告:中國利用AI煽動美國內部分裂
2024年是世界多個主要國家「扎堆」舉行大選的重要年份。微軟威脅分析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正在大量使用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在社群網站上利用虛假賬戶來煽動美國社會的內部分裂。
劍指中國?美日澳菲在南海舉行「海上合作」
美國、日本、澳洲和菲律賓將於4月7日在南中國海開展「海上合作活動」,以示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四國都將派遣軍艦參加。
美財長耶倫:產能過剩害全球 中國:別找藉口
在廣州進行了兩天會談後,美國財長耶倫4月6日表示,她和中國副總理何立峰都同意繼續在全球經濟平衡增長等議題上繼續保持相互溝通,以緩解美方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憂慮。中國方面則認為華盛頓在為貿易保護主義找藉口。
為何更多德企從中國向日本轉移?
德國在日本工商會對在日德企進行了調查,發現更多德企正在將生產線和管理職能從中國轉移到日本。
玻利維亞向中國關懷台灣震災 吳釗燮怒斥
在台灣發生地震之後,玻利維亞外交部發聲明「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聲援」惹怒台北。台灣外交部回應稱,玻利維亞政府受到中國政府「蠱惑」,未能辨明真正應該關懷的對象。
歐美或對中國傳統製程晶片採取限制
在美國實行對華尖端晶片出口管制封鎖後,歐盟和美國開始對中國在傳統製程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感到擔憂。傳統晶片不涉及尖端技術,但被廣泛地使用於日常科技領域。
專訪甘思德:中國欲吸外資 從傾聽民意開始
美國智庫學者甘思德過去36年來多次造訪中國,最近一次是參加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他接受DW專訪,提出他對外商投資信心和中美關係走向的觀察。他怎麼看待現在的中國?
德語媒體:拉攏中國還是遏制中國?
《世界報》就北約成立75周年刊評指出,自由世界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中國,所以軍事同盟北約必須將重心逐步往亞太地區轉移。《商報》則刊發前德國駐美大使的客席評論,認為被夾在美中爭霸中間的歐洲,應該利用中國焦頭爛額的時機來促使北京在歐中關係上讓步。
耿爽感謝國際社會關心「中國台灣地區」地震 台灣不滿
中國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安理會一次有關兒童的會議上,提及「中國台灣地區」地震,並感謝國際社會表達的同情與關心。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灣外交部譴責這是利用台灣震災在國際上進行認知作戰的無恥行徑。
德語媒體:逢中必反的美國會反噬自身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奇在瑞士《金融經濟報》撰文批評美國如今對中國威脅的擔憂程度已經堪稱病態,警告這會掩蓋科研投入不足、財政赤字過高等真正的長期問題。《商報》則刊登德國汽車產業教父杜登霍夫的客席評論,認為中國車企亟需補課市場營銷。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韓國粉絲含淚送別大熊貓福寶
大雨沒有阻擋韓國民眾為大熊貓福寶送別的熱情。 這只2020年在韓國出生的雌性熊貓4月3日返回中國。 喜愛福寶的韓國粉絲目送汽車離去,不少人大聲痛哭。
上一頁
第35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