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假如中國是一傢俬營企業
《資本》雜誌將中國比作一傢俬營股份制企業,習近平則被比作只會政治掛帥的無能總裁,建議投資者最好遠離這家公司的股票。《經濟周刊》則注意到歐盟正醞釀針對中國廉價電商的新規,並批評歐洲人的行動太過遲緩。
專訪蕭強:六四歷史「無論如何也抹不掉」
「中國數字時代」創辦人蕭強在「六四」35週年前夕接受DW專訪,談「六四」如何衝擊他的生命,以及他對年輕世代「白紙運動」的看法。他也談到他在海外參與的「圓桌十九」組織,重申訊息自由與知情權的重要;該組織認為,知情權也是當年「六四」的核心訴求。
專訪林培瑞:八九六四和「向前看」
作為中國「八九六四」民主運動的關鍵親歷者之一,學者林培瑞曾表示「最壞的中國在那兒,可是最好的中國也在那兒」。35周年紀念日之際,林培瑞分析了未來中國是否還會迎來「六四」時刻。
德語媒體:中國科技領先 歐洲經濟受威脅
《新蘇黎世報》指出,如果北京不進行深遠的經濟結構改革,中國經濟奇跡就會正式終結,而西方也會被迫陷入和中國的補貼競賽。德國《商報》則刊登德美兩位退休外交官的客席評論,認為中國科技越領先,歐洲經濟就越受威脅。
天安門的鮮血推倒了柏林牆?
1989年發生在中國的六四事件與幾乎同期的東歐政治劇變有著怎樣的關聯?在2019年六四事件30周年之際,這個一度被忽視的視角開始得到關注。當年在東柏林抗議北京暴力鎮壓的兩名東德人,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澤倫斯基到訪馬尼拉 北京否認向他國施壓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周一抵達馬尼拉,與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會晤。澤倫斯基就菲律賓將出席瑞士舉行的烏克蘭和平峰會表示感謝。此前,澤倫斯基指責北京向其它國家施壓,阻止他們參加和平峰會。
歐中月球合作 是否面臨政治風險?
6月2日,中國的嫦娥六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靠近南極的阿波羅環形山著陸。此次探月任務除了將月球背面的岩石樣本帶回地球,還配備了多台來自歐洲的科研設備。科學家希望,太空中的國際科研合作能夠免受地緣政治的干擾。
中國防長猛烈抨擊台獨 台灣回應
6月2日,中國新任防長董軍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發表演講,警告「誰膽敢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必將粉身碎骨、自取滅亡。」董軍同時強調中美應該加強兩軍交流。台灣總統府就董軍的發言做出回應。
澤倫斯基:中國幫助俄羅斯破壞瑞士和平峰會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香格里拉對話」上發言,指責中國幫助俄羅斯破壞在瑞士舉行的的烏克蘭和平峰會,並警告,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將使戰爭持續更久。
歐洲能否確保其關鍵原材料的供給安全?
隨著歐盟《關鍵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的生效,歐盟27國正在尋求實現礦產供應多樣化,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但它是否能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獲取足夠的礦產資源呢?
對中國電動車加關稅 德車企:並非上上選
歐盟或在美國之後,也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有德國大型車企認為關稅並非上策,中國政府或祭出反制措施,反而傷及本土業務。而歐盟若是徵收關稅,關稅多高才能產生影響?
嫦娥探月見證歐中合作 政治隱憂猶存
6月2日,嫦娥6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阿波羅環形山著陸,開展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岩石采樣返回地球任務。探測器也攜帶多台來自歐洲的科研設備,科學家對此次任務寄予厚望。然而,隨著地緣政治形勢緊張,歐中航天合作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風險。
加防長:警告中國勿干涉選舉 關切台灣周邊軍事行動
加拿大國防部長布萊爾表示,在香格里拉與中國防長董軍會晤時,已警告中國不要干涉加拿大選舉。同時他也表達了對中國近幾個月來在台灣周邊軍事行動的擔憂。
美防長:與中國的衝突既非迫在眉睫亦非不可避免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周六強調他與中國國防部長恢復對話以避免「誤判和誤解」的重要性。他同時稱讚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如此有力地闡述了菲律賓是如何根據國際法捍衛其主權權利的」。
客座評論:誰是中國在歐洲的特洛伊木馬?
張俊華
在執行對中國「去風險化」的政策中,歐盟目前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其中兩個成員國,因為其「異類」的行為,很有北京的「特洛伊木馬」的嫌疑。
5月份製造業指數下降,中國經濟增長乏力
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5%,比上月下降0.9個百分點。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需要進行長期的結構性改革。
恢復「熊貓外交」 中國將再派兩只大熊貓赴美
在惜別大熊貓數月之後,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宣佈,將迎來一對新的大熊貓。中方重啟「熊貓外交」,釋放明確訊號。
德媒:歐盟推遲就中國電動車關稅宣佈決定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已進行了9個月。外界原本估計歐委會將在下周就加徵關稅做出決定,但布魯塞爾傳出的最新消息稱,這一宣佈將推遲至少數日。
關係再升溫!中國解除澳洲多家牛肉商禁令
澳洲政府宣佈,中國已取消對澳洲五大牛肉生產商的進口禁令。這成為兩國關係改善的最新跡象。中國總理李強預計即將訪澳,北京對澳洲設置的貿易壁壘已所剩無幾。
"鐵桿朋友"柬埔寨:中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支點?
中國和柬埔寨本月的聯合軍演顯示,兩國關係更緊密。5月28日,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宣佈將把首都金邊一條道路命名為「習近平大道」。專家認為,北京會利用柬埔寨繼續擴大在南中國海的戰略利益。
IMF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籲調整產業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年度增長的預期,同時警告說,中國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以應對不利因素並解決潛在的失衡問題」。
德語媒體:「產能過剩」是個假命題?
中國在電動車等領域的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美國宣佈將對中國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歐盟也正在就關稅問題進行討論。
中國最後一座大清真寺圓頂被「中國化」
中國最後一座保留阿拉伯風格的大清真寺——沙甸清真寺的圓頂和宣禮塔被中國化,標誌著政府推動的,為期五年的穆斯林漢化運動已經完成。
入境查手機?北京:僅涉間諜行為者
中國國安部28日聲稱,不是所有人入境中國都會被海關「查手機」,而是只有涉及「反間諜」工作的人才會成為被查對象。然而,中方仍未清楚詳述「反間諜」或是「危害國安」的具體範疇和定義。
客座評論:美日韓同盟是否會被中國撕開一個口子
鄧聿文
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停擺四年後,普遍認為,三國領導人這次能夠坐在一起開會,本身就是一次突破。引人關注的是,韓國尤其展示出改善與中國關係的願望。
菲律賓抗議中國單方面年度禁漁令
菲律賓外交部表示抗議中國單方面在南中國海實施長達四個月的禁漁令,稱「單方面實施禁漁令加劇了西菲律賓海和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
華春瑩升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
長年擔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華春瑩晉升外交部副部長。54歲的華春瑩是中國外交部現任領導層中唯一的女性。她任發言人期間,「戰狼外交」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特色。
賴清德就職後首個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台
賴清德就職後第一個訪問台灣的美國國會代表團成員表示,美國全面致力於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支持台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該代表團「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訊號」。
瓜達爾港:「一帶一路」敗相畢露?
曾幾何時,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被認為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樞紐和旗艦項目。近二十年過去了,該港口仍然空空蕩蕩。中國的全球投資計劃打錯了算盤嗎?德國之聲對此進行了訪談和研究。
牆外文摘:「中國用語」是「支語警察」的假想敵?
有評論認為,無論帶有多少現實中國家力量的助推或宣傳,「中國用語」的傳播力,中國網路語言和新語言的生命力,都基於中國語言地景的多元性,基於現代標準漢語仍然沒有大一統的現實。
澤倫斯基最新影片 直接喊話習近平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近日表態,呼籲國際社會應繼續關注烏克蘭戰爭。在最新公開的一個影片中,澤倫斯基直接向習近平發出邀請。
解碼中國:誰將塑造網路的未來?
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已不僅侷限於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國通過「數字絲綢之路」提供了另一種網路替代方案。
瓜地馬拉總統:中國拒絕貨物入境或與對台邦交有關
瓜地馬拉總統阿雷瓦洛表示,中國拒絕部分來自瓜地馬拉的貨物入境,他推測這可能與瓜地馬拉的對台外交關係有關。
中國軍演後 賴清德:期待與中國合作
中國包圍台灣的軍事演習結束後,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仍然發出了緩和關係的訊號,表示希望通過交流與合作增進理解,並共同承擔區域穩定的重要責任。
G7:德財長稱援烏資金尚須討論細節 警告對華貿易戰
七國集團財長商討如何使用凍結俄羅斯央行資金利息為烏克蘭提供支持。與此同時,G7財長也尋求對中國的產能過剩作出一致回應。
人權組織:中國遣返北韓脫北者 面臨迫害
人權組織稱,數千名北韓脫北者被中國遣返。他們被視為叛國者而面臨虐待、關押甚至處決。
華語電影重返戛納
本屆戛納電影節迎來了華語電影的重磅回歸:多部華語片入圍官方單元,多名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齊聚一堂。在有導演感慨中國審查變少的同時,依舊有入圍影片或將無法在中國上映。
德語媒體:「頭破血流」僅僅是威脅台灣?
台海緊張局勢繼續引發德語區報刊的關注。《法蘭克福評論報》認為,鑑於經濟是北京的軟肋,那麼西方就應該主要用經濟手段來向中國施壓。《雷根斯堡報》指出,中國威脅的不止是台灣,而是整個西方世界,因此德國軍艦必須穿越台海以作示威。
中情局前雇員承認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
據美國司法部公佈的訊息,中情局(CIA)一名前雇員周五承認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
德語媒體:應向北京表明界限
《新蘇黎世報》寫道,中國對台灣的軍演在戰略上起到反效果,因為台灣民眾對中國的看法僅會比過去更負面。《科隆城市報》認為,面對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應向北京表明可能面臨經濟後果。
台灣能否抵禦中國軍事入侵?
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後,中國發動大規模圍台軍演。近年來,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用較小但有效的武器提高侵略代價。兩岸軍事力量懸殊,台灣能否抵禦中國軍事入侵?
菲律賓大使:和中國沒有「君子協定」
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是否和中國方面就南海爭端達成過某種非正式協定? 中國方面近期多次聲稱曾有這樣的共識,但是菲律賓官方則不斷否認。 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菲律賓駐美大使表示,不排除因此驅逐部分中國駐菲外交官。
中國環台軍演次日 稱欲檢視「聯合奪權」能力
中國24日持續對台展開「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解放軍東部戰區指,次日演習是為了「檢驗聯合奪權、聯合打擊、要域佔控能力」,並發布對台發射大量導彈的3D虛實動畫。中國官媒報導,周五多架軍機裝掛實彈抵達目標空域。
德語媒體:歐洲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美國宣佈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達100%的關稅,歐盟委員會也在醞釀相關舉措。《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歐盟是美中爭相拉攏的對象,然而只要歐盟內部不團結一致,其掌握的「王牌」也會變得棘手。
美歐欲對中國電動車加稅 中國威脅反制
美國宣佈自8月1日起將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提高至100%,歐盟也考慮獲徵收「針對性關稅」。中國歐盟商會則發出警告,北京或將祭出反制措施,對歐美出口的大排量汽車徵收最高25%的關稅。
中國宣佈對美軍工企業實施反制措施
自賴清德正式就任台灣總統以來,中國方面連續祭出針對美國的制裁。周三,外交部宣佈對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等在內的12家軍工企業採取制裁。
客座評論:普丁向北京作出的無奈之舉
張俊華
普丁今年5月訪問北京和哈爾濱,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提出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加強投資合作,開展工業、高科技產業合作生產。該話題得到的關注並不多。但恰恰是中國幫助開發俄羅斯遠東地區這一發展,將對今後的烏克蘭戰爭和全球經濟整體發展起到生死攸關的聯繫。
中國宣佈環台軍演 專家:升高壓力但風險可控
台灣新總統賴清德上任不久,中國發動環台軍演。相較過去,這是首次包含金、馬等外離島。有專家向DW表示,北京希望展現有能力全面封鎖台灣。從軍演的名稱看來,後續還可能有其他演習,再進一步升高壓力。
消息人士:一旦中國侵台 ASML可遠程癱瘓台積電EUV
兩名知情人士向彭博社透露,如果中國對台灣動武,荷蘭光刻機製造商阿斯麥(ASML)有能力遠程癱瘓台積電使用的最先進的極紫外光刻機(EUV)。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去年9月在接受CNN採訪時曾表示, 「沒有人可以通過武力控制台積電」。
梵蒂岡希望在中國設立常設辦事處
梵蒂岡國務卿、樞機主教帕羅林表示,梵蒂岡希望在中國設立常設辦事處。中國外交部回應表示:「我們願同梵方共同努力,推動中梵關係不斷改善。」這一消息也引發台灣與梵蒂岡邦交不穩的擔憂。
上一頁
第31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