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豪車稅新規生效,德國高端車企在華面臨挑戰
中國一項新的豪車稅政策生效,下調了徴税門檻。此舉不僅影響燃油車,首次將高端電動車也納入徴税範圍,正引起德國豪華汽車製造商的密切關注。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這項稅收調整或將加劇競爭,對德國車企在華戰略構成新的挑戰。
中國壓制惡性襲擊報導 網民抱怨訊息不透明
在中國,針對惡性襲擊事件的訊息控制日益收緊,引發公眾不滿。近期北京郊區一起車輛撞人事件中,官方通報刻意省略細節,相關照片被迅速刪除。此舉激起了部分民眾對真相的強烈呼聲。
北京希望「貢獻中國智慧」 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慧合作組織
人工智慧正成為中美競爭的關鍵戰場,而中國顯然希望能主導全球人工智慧發展。中國總理李強周六提議,建立一個促進全球人工智慧合作的組織,呼籲各國就這項快速發展的技術的發展和安全進行協調。
專訪:中國不能期待通過出國解決產能過剩
德才
中國企業近年來紛紛出海,開拓市場的同時也引發關於產能過剩和壓價傾銷等諸多爭論。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經濟面臨的通縮陰影也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DW中文就這些問題採訪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鄧希煒教授。
德語媒體:中歐關係漸行漸遠
媒體看中國
周四的中歐峰會結束後,《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歐中領導人握手言歡的畫面背後,布魯塞爾同北京之間的裂痕已經無法掩飾,中歐關係已經到了十字路口。《南德意志報》評論敦促歐盟不應一味對中國委曲求全。
李強駁斥歐盟補貼擔憂:中國「沒那麼富裕,負擔不起」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舉行的中歐峰會上,針對歐盟對中國工業補貼過度的擔憂,發表了坦率的評論,稱中國「沒那麼富裕,負擔不起」。此番言論旨在回應歐盟對巨額貿易逆差和廉價出口湧入的擔憂,也反映了中歐貿易關係中的緊張態勢。
中方人員搶奪台灣運動員賀電 台體育署長譴責行為野蠻暴力
德國舉行的世大運上台灣跆拳道隊奪得銀牌,卻在賽後頒發教育部長賀電時遭兩名中方人員粗暴干擾、試圖搶奪。比賽期間中方還施壓埃森市政府要求撤換台灣中繼站國旗,並抗議稱觀眾喊「台灣加油」違規。台灣各界領導人嚴厲譴責中方行為「野蠻」、違背體育精神。
台灣最大規模罷免案臨近投票 北京罕見「介入」
本周六,台灣將舉行史上最大規模罷免投票,逾兩打國民黨立委面臨被罷免。引人關注的是,中國官方和官媒罕見地介入,公開譴責執政黨民進黨。罷免發起方指控國民黨「親中」,國民黨則反駁稱北京言論與己無關。這場內部政治風暴,在兩岸關係緊張背景下更顯複雜。
中歐關係陷低谷 北京對歐盟制裁提出嚴正交涉
歐中峰會在即,中國商務部批評歐盟上周對俄第18輪制裁措施中,涉及中國企業和銀行的部分,稱對中歐經貿關係、金融合作「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歐洲議會前議員包瑞翰向德國之聲分析說,歐中關係陷入低谷有四個原因。
專訪:中國經濟穩健?歐洲日益警醒
中國經濟上半年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展現了韌性,但下半年專家普遍不看好。基爾世經所研究員劉宛鑫接受DW訪問,提到中國經濟放緩的可能以及擴大內需的困難。她分析,歐洲多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徹底警醒,建議應透過談判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過度補貼政策。
德國企業受微軟安全漏洞影響 媒體:一名駭客可追溯到中國
微軟Sharepoint系統出現嚴重漏洞,令犯罪分子輕易得手。潛在的受害者也包括許多德國企業。
德語媒體:捉襟見肘的中國地方財政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省份被發現存在挪用養老基金移做他用的問題,反映了地方財政緊張的現狀。《商報》評論稱,台灣出生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勳已經成為最受白宮器重的高科技明星。
中國欲重拳治理製造業內卷
面對生產者價格戰加劇引發的通縮風險,北京正釋放明確訊號,或將開啟新一輪工業產能削減行動。此舉旨在穩定市場秩序,但專家警告,相較十年前的供給側改革,此次行動面臨更高難度和就業挑戰。在外部貿易摩擦升級、內部需求不振的複雜背景下,中國如何平衡增長
中國啟動全球最大水電工程 印度孟加拉表示擔憂
被稱為「世紀工程」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啟動,預計耗資1.2兆人民幣,發電力為三峽工程的三倍,為全球最大水電站項目。項目啟動引發股市工程板塊大漲,同時也引來印度、孟加拉國及環保組織對下游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影響的擔憂。
中國正式啟動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建設
中國在西藏新建大壩,目的是實現其氣候保護目標。但位於雅魯藏布江下游地區的印度和孟加拉等國家的擔憂日益加劇。大壩為何可能引發外交緊張?
韓國反華情緒為何日益高漲?
近年來,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的韓國民眾比例逐漸增加。而前總統尹錫悅宣佈戒嚴後引發的政治動盪中,反華聲音也再次頻繁浮現。參與抗議活動的民眾為何對北京政府持批評態度?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歷史文化背景?
消費疲軟,中國冠軍行業還能挺多久?
有專家認為,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結構失衡,是因為政策傾向於支持出口企業,而非消費者。長期如此,那些所謂的冠軍行業未來的增長會變慢。
未來機器人產業——中國造?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或許尚未達到頂尖水準——但它正以閃電般的速度追趕世界。中央政府希望機器人能全面進入生活各領域,而北京既有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景,也有雄厚的資金。美國警告稱,中國的進展正變得日益不透明。中國正走在成為全球技術領導者的軌道上。
德語媒體:川普让中國贏了又贏
媒體看中國
意識到普丁缺乏和平誠意的川普威脅要對俄羅斯石油的主要買家加徵高額關稅,奧地利《標準報》指出,這很可能重燃損人不利己的美中貿易戰,而且會在其他方面加強北京的競爭優勢。《萊茵郵報》則指出,川普的關稅會讓其他國家投入中國懷抱。
日本的右翼民粹主義難題
本周日,日本將舉行參議院選舉。首相石破茂的政治前途取決於選舉結果。除了經濟形勢和與美國的關稅爭端,移民問題成為選戰的主導議題。
微軟不再用中國工程師為美軍提供技術支持
微軟公司7月18日表示,不再使用位於中國的工程師為美國軍方提供技術支持。此前,一篇深度調查新聞報導揭露了微軟使用中國工程師參與美軍雲計算系統的研發,但是其雇傭的安防人員卻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判斷中國工程師會否構成威脅。
新加坡稱遭遇「嚴重」網路攻擊,被指或與中國有關
新加坡國家安全統籌部長表示,該國正遭遇一場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嚴重」網路攻擊,攻擊源自一個極為複雜的實體,並公佈駭客集團代號為UNC3886。谷歌旗下網路安全公司曾指該代號背後是與中國有關聯的網路間諜組織。中駐新大使館回應表示「反對無端抹黑
「四兆男」黃仁勳在中國都講了些什麼?
連川普都為他驕傲。「四兆男」黃仁勳再訪華,此次他不僅帶來H20解禁,想賣更強的晶片!他為何高調盛贊華為,甚至反問「誰能更強」?
德語媒體:寅吃卯糧- 中國經濟增長的背後
媒體看中國
《經濟周刊》評論認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雖然實現了5.2%的增長,但這一數據並不能說明中國經濟已經恢復了活力。《法蘭克福匯報》指出,禁止向中國出口高端光刻機,只會激發中國自主研發相關技術的動力。
富國銀行高管遭中國禁止出境 暫停赴華商旅
據《華爾街日報》、彭博社等媒體消息,一位在美國富國銀行任職、出生於中國的女性近期在中國遭禁止離境,再度引發外企人士對於前往中國出差、在當地開展業務的疑慮。
德語媒體:經濟施壓無法令北京屈服
媒體看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對中國經濟施壓並不會令北京屈服,反倒只會激發更強硬的反應。華盛頓和歐盟必須承認中國的實力及其持久性。《商報》評論稱,中國超級列車試運行成功賦予了高速列車新的定義。
台北舉行防空演習 模擬中國攻台
本周四在台北,空襲警報響起,整個城市暫停活動——這是台灣「城鎮韌性」民防演習,配合正在進行的漢光演習,模擬中國攻台場景,為可能的威脅做準備。
中國駭客疑將台灣半導體產業作為目標
網路安全公司Proofpoint在一份最新的報告中指出,與中國相關的駭客正在將台灣半導體行業以及跨國銀行投資分析師作為竊取數據的目標,總共涉及15到20個大中型企業或機構。
中國期刊涉維族強制抽血爭議 牛津大學出版社不再刊登
中國司法鑑定科學研究院主辦的《法醫科學研究》有多篇論文包含維吾爾受試者,引發研究倫理爭議。國際學界人士質疑,這些維吾爾人可能並非出於自由意願、同意其DNA樣本被用於研究之中。
德語媒體:數據光鮮 隱患依舊
媒體看中國
《南德意志報》撰文指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出人意料地實現了5.2%的增長,顯示美國總統川普以關稅打垮中國的計劃至少暫時沒有成功。《法蘭克福匯報》則報導稱,出色的統計數據並不能掩飾中國的深層隱患。
北約秘書長警告中印巴三國:繼續與俄貿易將受制裁
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敦促金磚國家中的中國、巴西和印度向俄羅斯總統普丁施壓,令其停止對烏戰爭並進行和談——否則將面臨來自美國的次級制裁。
北京解除對德國前歐盟議員彼蒂科菲爾制裁
歐洲議會獲悉,中國解除了對德國綠黨政治人士彼蒂科菲爾(Reinhard Bütikofer,包瑞翰)四年前實施的制裁。此舉被視為北京為恢復與歐洲議會對話所作的努力之一。不過,中國仍未解除對柏林墨卡托中國中心等實體和個人的制裁。
美駐聯合國大使提名人:封堵與應對中國影響力
川普提名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人選沃爾茨周二表示,聯合國已經偏離了其最初的和平使命,美國必須發出強有力的聲音,以對抗中國的影響力。
川普澄清:烏克蘭不應將莫斯科作為打擊目標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不會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並勸告澤倫斯基不要攻擊莫斯科或俄其他地區。北約秘書長呂特呼籲中國印度巴西三國向俄羅斯施壓,並警告若繼續與俄經貿往來,恐面臨美國次級制裁。
德語媒體:產能過剩窒息中國經濟
媒體看中國
《科隆城市報》報導指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外表雖然光鮮亮麗,但事實上,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戰已經令相關企業不堪重負。《日報》評論指出,面對川普的關稅大棒,歐洲也應效仿中國制定出自己的應對戰略。
歐洲在中美之間的平衡術
威脅加徵關稅之後,美國這個老盟友在還能信任嗎?共產主義中國是否是歐洲的選項?全球化需要共同行動,而歐盟正陷於兩難之中。
黃仁勳帶來「非常非常好的消息」: H20晶片解禁
正在訪華的黃仁勳表示,美國政府已經允許英偉達向中國恢復出售H20人工智慧晶片,「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這已經是這位英偉達CEO今年以來第三次到訪中國。
中國經濟上半年增長5.3% 下半年面臨更大挑戰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2%,略低於第一季度的5.4%,使得上半年GDP增速達5.3%。然而,專家警告,下半年增長勢頭或將放緩,房地產危機、內需疲軟及產能過剩等結構性問題仍是主要風險。
中美關稅「休戰」推中國6月出口超預期增長
在中美就關稅達成暫時休戰的背景下,企業和進口商在8月新關稅生效前加緊下單,推動中國6月出口加速增長。但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出口動能或難持續。此外中美貿易談判進展有限,政策不確定性也在上升。
媒體:五角大樓要求盟友就「中美戰爭」明確立場
有媒體報導稱,美國國防部正在敦促日本、澳洲表态:如果中美因為台灣發生戰爭,兩國將扮演什麼角色。
澳總理開啟二度訪華之旅 經貿升溫難掩安全分歧
澳洲总理阿爾巴尼斯本周六開啟其作為總理的第二次訪華之旅。此行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依舊嚴峻的大背景下,旨在鞏固近期才得以穩定的雙邊貿易關係,並在中美大國夾縫間尋求外交平衡。
美制「海馬斯」系統亮相台灣「漢光」演習
兩輛搭載「海馬斯」的裝甲卡車在台中附近參與一年一度的「漢光」演習。專家認為,台灣模擬戰爭環境部署「海馬斯」將備受關注。
「南海仲裁案裁決」九周年 北京:別再拿這張廢紙說事
在「南海仲裁案裁決」九周年之際,中國外交部稱,「有關『裁決』是一張非法、無效且沒有約束力的廢紙。……奉勸有關國家不要再拿非法『裁決』這張廢紙說事」。菲律賓方面則強調了「裁決的合法性受到考驗、挑戰與破壞」。
歐洲議會譴責中國限制稀土出口 北京批「雙標」
在歐洲議會高票通過決議譴責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後,中國做出回應,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並呼籲歐洲議會停止在出口管制問題上搞雙重標準。
歐盟調查TikTok將個人數據傳回中國
歐盟的監管機構目前正在對TikTok將個人數據傳輸到中國展開調查。中國政府則再次指出,從未也不會要求企業或個人以違法的形式採集或存儲數據。
德國外貿聯合會:中國對德出口躍升
德國外貿聯合會(BGA)認為,有明確跡象顯示,中國原本面向美國市場的產品正在轉向歐洲。
歐洲議會呼籲中國取消對稀土的出口限制
在即將召開的中歐峰會前兩周,歐洲議會周四以表決方式譴責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並堅稱歐盟必須抵制中方任何利用這些限制迫使歐盟做出讓步的企圖。
中國商務部對歐盟提出四少四多
中國商務部周四(7月10日)回應歐盟關於限制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批評時表示,中國希望歐盟減少指責。
中國承諾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
正在召集東協會議的馬來西亞外長穆罕默德表示,一旦文件就緒,中國將無保留簽署該條約。
中國軍艦雷射瞄準德國飛機 到底怎麼回事?
德中之間圍繞紅海雷射瞄準事件繼續打口水仗。7月8日,德國外長瓦德富表示,中方必須對此事「給個說法」。中國外交部則強調其軍艦在該海域「履行大國責任,為維護國際航道安全作出貢獻」,認為中德雙方應避免誤解誤判。
上一頁
第3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