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面對西方壓力習近平為何不為之所動?
美國總統拜登採取了同川普不一樣的對華戰術。他沒有四處出擊,而是嘗試與西方盟友建立對華統一戰線。不過,為什麼至今沒有跡象顯示出習近平會屈從於西方的壓力?問題需要在西方自身上尋找。德國《商報》提醒德國保持獨立性,不然也會重蹈巴基斯坦的覆轍。
回國難、回國後也難——海外華人的無奈與鄉愁
在美歐等因為疫苗接種的推進而逐漸放寬入境限制時,美媒援引消息人士指出,中國直到2022年底前都不太可能重新開放邊界。儘管如此,許多近兩年沒有踏上中國土地的華人寧可克服重重困難,也要回國。不過,他們也面臨著巨大的逆向文化衝擊。
澳洲前驻華大使:北京缺乏安全感
澳洲一资深外交官、前駐華大使表示,中國缺乏安全感,草木皆兵,在原無威脅的情況下也以為自己受到威脅。
客座評論:跑了潘石屹沒啥 挖不來人才糟
「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對於這句人們耳熟能詳的話,經濟學者沈凌深有體會。他撰文指出,地產商潘石屹走了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能吸引來科技人才,而這需要營造一個寬松、溫暖、舒適的環境。
民調:澳洲对中國不信任感創新高
一間澳洲智库22日發布2021年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澳洲人民認為中國帶來越來越多的安全威脅,而北京的經濟脅迫政策也影響了澳洲人在經濟議題上對中國的觀感。
德語媒體:對華政策上,歐美難以取得共識
拜登的歐洲之行被普遍解讀為歐美關係的全面恢復,但是在如何應對中國的問題上,歐美之間顯然還存在著意見分歧。
美媒: 中國新冠入境限制還將持續至少一年
《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稱,出於擔憂新冠變種病毒、影響重大事件等原因,北京計劃將防疫相關的邊境限制措施至少再保留一年。
BDI主席:德國應提倡負責任的共存與合作
德國聯邦工業協會主席說在對待中國問題上,全社會需要一個誠實的討論。德國應提倡負責任的共存與合作,同時應有明確的界限。
崔天凱發表辭別信 繼任是誰引關注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發表離任前致全美僑胞的辭別信。信中指出當前中美關係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他呼籲在美僑胞繼續做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堅定促進者和積極貢獻者。今年4月《華爾街日報》曾報導稱,中國政府將任命秦剛接替崔天凱擔任駐美大使。
屏蔽多個帳號 領英中國稱依法執行
近日多名關注中國的人士被領英告知,由於他們個人資料有被禁止的內容,所以他們的資料將在中國被屏蔽。相關人士認為,這個例子顯示,企業一旦配合中國進行內容審查,便很難回頭。
德語媒體: 中國為何不肯放鬆防疫措施
據中國的官方報導,截至本周日中國已經完成了十億劑新冠疫苗的接種工作,這相當於全球總接種量的三分之一。不過,儘管疫苗接種進度極其迅速,但中國似乎並沒有放鬆防疫措施的跡象。
2021年品牌價值排行榜:中國品牌已遠超歐洲
根據凱度公司的《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亞馬遜和蘋果是全球最有價值品牌,同時中國品牌穩步上升,市值已超過歐洲頂級品牌。
聯盟黨競選綱領:最大國際挑戰來自中國
德國執政的聯盟黨公佈了今年聯邦議院大選的競選綱領。在闡述國際關係與外交政策的內容中,該黨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挑戰」。
中國出台反制裁法後 在華外企考慮「雙循環」
中國出台《反外國制裁法》意味著,北京正在策劃制裁參與打壓中國公司的外國企業,在華作業的超過5000家大小德企,必須對其前途做出新的判斷。
一帶一路中美洲大變調
中美洲哥斯達黎加中國貸款公路項目陷入了一路多貸的窘境。巴拿馬中資大港口項目促成中巴建交後停滯不前,引來官方關切。短短一周兩大項目實況相繼曝光引來負面評價,一帶一路到底怎麼了?
北京如何通過國安法重塑香港?
人權活動人士警告說,香港國安法正在為「言論自由定罪」並且迫使香港「宣誓效忠」北京。專家們說:「這是在訓練港人遵守中國共產黨制定的規則。」
中國繼續嚴打「挖礦」 比特幣再次跳水
北京繼續打擊耗電量巨大的「挖礦」。據報導,禁令已達四川,當局指令6月20日前關閉26個所謂的加密貨幣礦場。周一,比特幣暴跌達9%。
客座評論:拜登主義——沒有川普的川普抗中路線
拜登擔任美國總統以來,美中關係迄今為止並未出現明顯變化。時事評論家鄧聿文認為,「拜登主義」對華政策全盤繼承了川普的全面抗中路線,並在許多方面還有強化。
與中共一起走完長征的德國人
中共100年黨史中記錄的外國人數量並不多,而在其中又以負面評價居多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曾被共產國際派往中央蘇區擔任軍事顧問的德國人李德就是這其中的代表。
合約終止六年後才被解聘 中國學者向清華討公道
中國獨立學者吳強近日對清華大學發起訴訟,要求該校賠償他過去六年的薪水與福利。雖然北京法院已接受案件,但他認為,過往政治勢力影響的經歷,讓他對判決結果不抱太大期望。
病毒溯源兵分兩路 美拉民主陣線壓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G7會議後公報上點名中國,表示新冠病毒溯源調查必須透明。美國安顧問今又強調,北京若不配合,將遭國際孤立。
恢復核協議有進展 伊朗新政府添變數
參與伊朗核協議談判的各國代表20日完成第六輪談判,各方都表示距離達成協議更進一步,但仍有一些歧見必須透過與各國政府協商來解決。
美領銜重振民主聯盟 專家:中國面臨強大阻力
在美國領銜的國際組織連日來對中國發布猛烈抨擊後,專家認為,越來越多國家會將中國視為威脅,而這個趨勢也會讓以往被視為過於敏感的議題,獲得更多國際的重視。
德語媒體:不是拜登的應聲蟲!
拜登歐洲之行對中國的態度引起《日報》的注意,該媒體指出,不是所有的G7領導人都附和拜登的說法。德國《經濟周刊》則關注到中國電動汽車進軍歐洲市場。
深圳鹽田港貨船擁堵 專家憂殃及全球貿易
今年3月,巨型貨輪「長賜號」擱淺導致蘇伊士運河擁堵的畫面傳遍了全世界。而如今,人們又開始因為另一個重要港口的堵塞而擔憂——這次是在深圳鹽田港,而專家預測,其後果可能比「長賜號」事件還嚴重。
中國汽車來了 德國人會買嗎?
德國國際機動車製造商協會指出,「相當多」中國車商正在進入德國市場,"我們預期,我們遲早也將接受中國品牌"。一項市場調查顯示,德國近一半車主對購置中國汽車持開放態度。
葡萄酒銷量暴跌 澳洲决定將中國告上WTO
繼上周在G7峰會期間呼籲「改革世貿對抗經濟脅迫」之後,澳洲已经開始採取實際行動:該國貿易部長周六宣佈,已經決定就中國對澳產葡萄酒徵收高額關稅的做法在WTO提起訴訟。不過相關訴訟程序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港大研究:輝瑞抗體反應高於科興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港大進行的一項疫苗比較研究發現,接種BioNTech/輝瑞疫苗的人抗體反應要高於科興疫苗接種者。研究建議科興接種者應補打第三劑。
德語媒體:北約不是在全球伸張價值觀的聯合體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開始關注太平洋地區的事態,尤其北約的「中國跟我們的價值觀不同」的說法,讓《明鏡》專欄作者深感不解。China.Table則批評了一帶一路沿線強制勞工的現象。
美軍將領:中國近期不大可能武力攻台
一位美軍高級將領周四表示,中國近期內對台灣發動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中國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展出相應的軍事實力。
流亡藏人新司政希望重啟同中國政府的對話
西藏流亡政府新一屆領導人表示他將盡最大努力,恢復同中國已中斷十多年的對話。而如果能促成達賴喇嘛重返西藏,則無疑是朝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台灣疫苗荒 誰選擇赴大陸丶美國打針?
台灣因疫苗供應量仍不足,現階段尚未開放全民施打疫苗,幾名赴大陸以及赴美國打疫苗的台灣人告訴德國之聲,為何他們決定出境打疫苗?
拜習會有譜? 時機在G20峰會
在拜登結束首次海外出訪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17日表示,白宮可能考慮安排拜登透過某種形式與習近平會晤,但也強調這次出訪讓拜登承接了自由世界領導人的角色。
德語媒體:北約不應過度聚焦中國
北約峰會閉會聲明中10次提及中國,這是北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這足以說明,北京與日俱增的影響力以及遍佈全球的擴張行為,已經引起了北約盟友的警覺。
專訪:「西方與中國不應是師生關係」
為何近年來中國與西方之間的對抗急劇?外界對於中共是否存在誤解?未來將會怎樣發展?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誕辰之際,英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布朗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分享了他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東協防長擴大會聚焦南海 美日指中國違法
在汶萊舉行的、有中國參與的東協防長擴大會議上,美國和日本國防部長對中國在南海行為提出直接批評。中國防長則強調南海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
神舟12號飛船成功對接中國空間站
6月17日,三名中國航天員搭乘神舟12號飛船從酒泉發射基地升空,並且在六個多小時後按照預定計劃與中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對接。在接下去的兩年時間內,中國還將連續密集執行3次載人航天任務,主要目標是初步完成空間站建設工作。
美國會強勢支持台灣 是否會動搖"戰略模糊"?
在拜登政府下,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似乎在美國加強對台灣支持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這也是美國國會強硬對華政策的一部分。不過,拜登政府同時主張延續「戰略模糊」,不希望發出支持台獨的訊號。
德語媒體:適得其反的《反制裁法》
中國新近頒發了《反外國制裁法》,目的無非是要讓外國企業俯首聽命,但其效果恐怕會適得其反,只能會讓外國企業減少中國業務的規模。
拜登見普丁 中國是關鍵議題
在美俄關係降到冰點之後,拜登邀請普丁在日內瓦舉行面對面的會談。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希望平息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從而專心對付中國。兩人在正式會談前共同在媒體面前亮相,但是氣氛卻十分微妙。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國安法及改變選舉令香港由亂轉治
新任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劉光源稱,有反華勢力試圖抹黑中國,干涉中國內政,中國有權採取反制措施。任何試圖干預中國內政的圖謀都不會得逞。他還指出,隨著《香港國安法》及香港改變選舉制度,香港正由亂轉治。
中國軍機再對台灣「秀肌肉」劍指何方?
中國派出28架軍機進入台灣西南空域,這是中國軍機擾台數量最高的一次行動,多名學者分析稱,這是針對美國同盟及G7等近期屢提台海議題作出回應,並強調北京捍衛主權的決心。
時隔5年 神舟即將再次上天
中國航天部門周三召開新聞發布會,宣佈神舟12號飛船將在6月17日上午從酒泉發射升空,搭載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前往剛剛投入使用的中國空間站並駐留3個月。
馬雲保持低調 蔡崇信:他很好丶專注繪畫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去年高調抨擊中國金融體制後,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早前有傳他失蹤丶甚至被軟禁,最新的動態透露出什麼?
美准亞太助卿:華府應全面拓展與台關係
拜登政府的亞太助卿提名人克利騰布林克15日在聽證會中表示,美國應在各領域發展與台灣的關係。他強調,隨著中國對台灣的威脅持續增加,美國需要調整其應對措施。
不顧反對聲浪 匈牙利議會核准捐國有土地給復旦
儘管國內反對聲浪不斷,但匈牙利議會15日仍批准政府提案,預計將首都布達佩斯的國有土地捐贈給上海復旦大學建立校區。反對黨希望在明年大學前針對此案進行公投。
歐美峰會再壓中國 北京:不會被嚇倒
拜登歐洲行來到與歐盟的峰會。會後聲明內容無所不包,更首次提及台海和平。歐美此後真能一致面對中國挑戰?
德語媒體:「中國挑戰」把北約從「腦死亡」中喚醒?
曾經被法國總統馬克宏判定為「腦死亡」的北約,在拜登入主白宮之後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德語媒體注意到,在美國強勢重返世界舞台之後,北約這個西方軍事同盟如今也要慢慢恢復元氣。
最大規模!28架中國軍機進入台灣空域
本周二(6月15日),中國派出28架軍機進入台灣西南空域,其中包括可攜帶核彈頭的轟炸機。台灣國防部指出,這是中國軍機擾台數量最高的一次行動。與此同時,美國海軍宣佈,雷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已進入南中國海執行任務。
中方批北約渲染「中國威脅論」 美歐修復盟友關係
在北約峰會公報將中國定義為「系統性挑戰」之後,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回應相關立場是「冷戰思維延續和集團政治心理作祟」。與此同時,拜登繼續其訪歐行程,媒體披露周二的美歐峰會有望就平息跨大西洋貿易爭端達成共識。
上一頁
第147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