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中國
中國,為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政權的統稱。現今在國際的行使「中國」主權的政權,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美國海歸」在中國職場上還吃香嗎?
中美關係惡化、疫情衝擊全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海歸主力軍」的中國在美留學生有何感受?在美中之間,他們何去何從?「留學美國」的招牌在中國求職競爭中還管用嗎?
全球大部分新冠疫苗在哪裡生產?
全球疫苗產量最高的國家是哪一個?疫苗接種率最低的國家分佈在哪裡?醫藥企業如果放棄疫苗專利,全球疫苗產量是否就可以大幅提升?
德語媒體:立陶宛d額問題變成了德國的問題
《漢堡早郵報》認為,在疫苗接種問題上將德國和中國比較特別荒唐並解釋原因。《南德意志報》則關注了身陷中國和立陶宛矛盾之中的德國企業。
亞馬遜被指為討好北京 與中國宣傳部門合作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國政府不能忍受讀者對於習近平文集任何低於五顆星的評價。內部文件顯示,為在中國生存和發展,亞馬遜和中國宣傳部門合作,通過圖書項目助推中國全球經濟和政治議程。
「我們沒那麼依賴中國」
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包瑞翰對德國之聲表示,在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制裁爭端中,歐盟絕對不能膽怯。他也直言,德國在經濟上並沒有人們聲稱的那麼依賴中國。
美智庫:中國在海南擴建電子戰裝備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發布報告稱,最近的衛星圖片顯示中國在海南一處軍事設施擴建電子戰備和通訊情報設備的進程加快,可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海海域追蹤和應對外國軍事力量更強的技術支持。
肖爾茨總理希望同中國展開合作與公平競爭
德國新總理肖爾茨在首個政府聲明中談到中國的篇幅不長,但有很強的指向性。他沒有使用價值觀外交這一詞匯,表達願意同中國進行合作與公平競爭。
中國間諜利用華為攻擊外國電信系統?
繼有媒體揭露華為參與中國政府的監控計劃後,又有美媒稱,發現了一個支持美國封殺華為的關鍵證據。
路透社: 中國敦促一德企停用立陶宛製造的零件
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報導,德國大陸集團已經被中方敦促,停止使用產地為立陶宛的零件。這家汽車零件製造商在該國設有生產基地。立陶宛在因台灣問題惹怒中國之後,曾一度被中國海關係統「除名」。
香港立法會會議廳撤下區徽改掛中國國徽
本周末香港立法會將舉行換屆選舉。今天,香港立法會會議廳過去懸掛在主席座位上方的區徽被更換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臉書母公司警告:5萬用戶遭監視
全世界最大的社群網站網路再次面對嚴重安全隱患。雖然Facebook的母公司現在已經更名為Meta,但它所面對的還是那些老問題。
以人權與國安為由 美再製裁中企與研究機構
美國政府17日對9間中國公司進行新一波的投資與出口限制,指控他們協助中國政府壓迫維吾爾人或幫助中國解放軍。此外,美國參議院同日通過了防止維吾爾強迫勞動的法案。
與中國陷外交爭端:立陶宛將向歐盟求援
繼外交降級後,立陶宛駐華臨時代辦近日又匆匆撤離北京。據媒體報導,立陶宛方面表示,將向歐盟領導人求助,應對來自中國的壓力。對於這次撤離,北京和台北也都做出了回應。
摩洛哥法院裁定向中國引渡一名維吾爾人
據法新社報導,摩洛哥一家法院裁定,中國籍維吾爾人伊迪熱斯‧艾山涉嫌「參與恐怖行動」,將被引渡到中國。人權組織國際特赦組織則表示,伊迪熱斯‧艾山因為曾為維吾爾人人權團體工作過,所以才遭受北京方面的指控。
中國戰狼式媒體人、《環時》總編胡錫進宣佈退休
《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微博上宣佈已辦理退休手續,不再擔任總編。他在微博上認證的頭銜也已經更改為《環球時報》特約評論員。胡錫進在微博上擁有超過2400萬粉絲,他被看作是強烈民族主義的主要代言人。
2021年中國這些行業最不好過
中國經濟在新冠疫情下走過了第二年。除了疫情困擾、全球供應鏈出問題,中國政府還對一些產業進行大力監管、整治、甚至變相取締。過去一年哪些行業苦不堪言?
美軍研發新軟體 預測中國「過激反應」
隨著中美關係走入低谷,如何迴避激烈衝突成了重要關鍵。美國軍方近期研發了一個新的軟體工具,透過過往數據來預測哪些行動恐怕會引起中方的過激反應,以確保行動落在安全範圍內。
中國:突然成了「民主國家」?
數星期以來,中國這個一黨威權制國家不斷試圖告知世界和本國人民:我們才是民主國家。究其背景,是北京與美國直接競爭中的戰略變化。
美國將再出重拳制裁中企 大疆今後融資更麻煩
美國政府再出重拳制裁中國公司。除了禁售技術意外,美國財政部還禁止對實體清單上的公司進行投資。由此股市跳水已是意料之中。
對華關係繼續惡化 立陶宛召回臨時代辦
立陶宛駐華臨時代辦12月15日離開北京,顯示因台灣問題,立、中雙邊關係繼續惡化。上個月,台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了事實上的大使館。
普丁:俄中不接受任何將體育政治化的企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12月15日舉行視訊會談。普丁表示,期待明年2月參加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時與習近平會面,並強調對中方的支持。習近平也稱,期待與普丁進行面對面會談。兩人的線上會晤據稱持續了約一個半小時。
美媒:三千頁簡報曝光 華為參與中國監控計劃
《華盛頓郵報》獨家檢閱了一些華為內部簡報文件,部分內容記載了專屬於警察或政府機構使用的監視功能。這些文件顯示,華為在中國政府監測計劃中,恐怕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8.8萬名香港人移居英國 中國警告勿干預香港事務
英國今年1月底開放讓符合領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資格的香港人申請赴英。12月初,英國下議院討論一項修正案,決定沒有BNO身份的人是否可申請BNO簽證,該修正案最終不獲接受。
因隱瞞與中國關係遭起訴 哈佛教授將出庭受審
美國哈佛大學一名化學教授遭美國司法部指控未誠實向國防部人員揭露參與中國「千人計畫」與跟武漢理工大學之間的關係,他的案件即將在周三進行開庭陳述。他的多名同事認為他是「不公正刑事起訴」的受害者。
德語媒體:中國式的民主
上周,美國總統拜登召集全球民主峰會,共有110個國家參加。中國官方形容這場峰會是一場鬧劇,並表示,中國才是「名副其實的民主國家」。
艾未未:德國政治家在中國是笑柄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推出的新書成為德國今秋疫情籠罩下文化市場上的一個亮點。艾未未在接受此間媒體採訪時,稱讚德國人的「理性思考」,同時批評德國受困於「雙重標準」。
專訪:對華外交的主導權在德國總理府
綠黨女政治家貝爾博克擔任外長之後,德國對中國是否會更加強硬?德國的對華外交政策,究竟誰說了算?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教授辜學武回答了這些問題。
布林肯指責中國在印太地區行為具有侵略性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任以來出訪東南亞國家的首站是印度尼西亞。他在印尼訪問期間表示,印太地區「到處都存在著對北京侵略性行為的擔憂」。他表示,華盛頓方面「決心確保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以及「台灣海峽的和平和穩定」。
憂中國懲罰 澳廣告商拒展示批評北京冬奧藝術品
澳洲华裔藝術家巴丟草與活動人士柏樂志近日希望在布裡斯班展示一系列批評北京冬奧的作品,但當地的廣告牌公司卻因擔憂商業利益受損及遭受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而拒絕刊登這系列作品。
奧密克戎:中國首例天津檢出 英國首起死亡個案
世衛組織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已擴散至60幾個國家和地區,對全球有「非常高」的風險,並稱初步證據表明奧密克戎可能會削弱疫苗效力,但較不易引發重症,但英國已有一名奧密克戎感染者死亡。
中國食品進口新規2022年生效 製造商擔憂商品卡關
中國即將在明年1月開始實施進口食品境外企業的註册規定,但由於釋義直到10月才公佈,各國食品企業擔憂,其產品出口規範恐無法在規定生效前,順利符合中國官方規定,進入中國市場。
立陶宛為何逆行挑戰中國?
立陶宛不僅告別"17加1"中國與中東歐的合作論壇,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手機,還同意台北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一個人口不足三百萬的歐洲小國為何竟向中國叫板?
德語媒體:德國的中國難題
九月份的聯邦大選中,對華政策曾是重要選戰議題之一。反對黨批評梅克爾政府出於經濟利益,對北京一味姑息遷就。
布林肯出訪東南亞 尋求合作對抗中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任以來首次出訪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已成為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戰略戰場。去年東協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連續12年保持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
「南京大屠殺」84周年:倖存者僅剩61人
84年前,數十萬平民和被繳械的官兵在南京及其周邊地區被日軍殺害,史稱「南京大屠殺」事件。周一(12月13日),中國國務院在該市舉行國家公祭儀式。
英媒:疑地圖惹禍 傳白宮下令切斷台部長民主峰會畫面
路透社披露,在上周五美國政府舉辦的民主峰會期間,傳出白宮因台灣政委唐鳳在演說簡報中呈現了一張台灣與中國不同顏色的地圖,下令切掉唐鳳演說畫面。專家認為,美國此舉可能是為了避免認可台灣非中國一部分的情況。
媒體:中國前財長批經濟數據不能反映負面變化
中國經濟統計數據是否存在「報喜不報憂」的問題?據彭博社報導,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日前的一次活動上表示,目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負面變化,都無法在統計數據中得到體現。
德國外長:在公平條件和尊重人權基礎上與中國合作
首次作為德國外長在多邊會談中亮相的貝爾博克表示,七國集團一致認為,中國既是各種全球問題上的合作夥伴,同時也是「競爭者和體制對手」。德國即將接任G7輪值主席,貝爾博克宣佈將把氣候政策作為任期重點議題。
土耳其經濟搞「中國模式」能行嗎?
土耳其貨幣裡拉一路貶值,與該國總統艾爾多安的經濟政策不無關係。艾爾多安想傚法中國的匯率政策,但專家認為,這條路走不通。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美國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數國跟進;肖爾茨宣誓就職德國總理,對華政策受關注;奧密克戎迅速傳播,各國收緊防疫政策;拜登召集「民主峰會」呼籲對抗獨裁主義;中國房產巨頭恆大和佳兆業債務危機加劇……
德語媒體:德國「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又要泡湯?
德國會不會加入美,英,澳等國家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德國《時代周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德國新外長貝爾伯克「以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即將迎來考驗。而《法蘭克福匯報》則聚焦了土耳其的新貿易夥伴——中國。
G7外長會議 集結民主國家抗衡中俄威脅
G7七國外長會議今明兩天在英國利物浦舉行,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稱民主國家應該一同捍衛世界各地的「自由邊界」,以對抗自由民主的侵略者。
抵制冬奧會?德國運動員怎麼說
美國宣佈對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後,澳加英等國家也都宣佈外交抵制冬奧。德國新政府尚未對次發出明確表態,而對於即將出征2022年冬奧會的運動員來說,這是一個會考慮的選項嗎?
德語媒體:歐盟要對中國拿出「撒手鐧」
歐盟不願繼續對中國等國的霸權行為保持沉默,因此計劃出台製裁工具以便將來歐盟必要時採取統一行動。要想對北京當局有所觸動,這可能也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問題在於,歐盟各國能採取統一行動嗎?
違約!惠譽下調恆大、佳兆業評級
評級機構惠譽(Fitch)下調了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和佳兆業的評級為「限制性違約」。按照惠譽定義,這意味著,這兩家集團經歷了違約或廉價債務交換,但沒有開始諸如破產申請等清算程序,仍在營運。負債纍纍的恆大本周未能完成一筆8250萬美元的票息。
尼台斷交受矚目 專家:對台國際發展影響有限
尼加拉瓜10日宣佈與台灣斷交後,外界關注此舉會對台灣的外交發展與國際空間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部分專家認為,中國此舉是為了台灣受邀參加民主峰會發出警告,但實際上對台灣的影響有限。
國際人權日: 中國維權人士出門遭限
在世界人權日前夕,中國多名維權人士及其家人出行遭到限制。維權律師余文生妻子許豔等人被國保圍堵在家無法出門。許豔質疑,在世界人權日公然把人關在家中,無疑是侵犯人權的現象。
北京要求跨國企業「站隊」 與立陶宛劃清界限
路透社指出,中國向跨國公司施壓,要求其斷絕與立陶宛的商業合作,否則將被排斥於中國市場之外。立陶宛副外長阿多梅納斯表示,已發現有公司取消了與立陶宛供應商的合同。他同時表示「我們不會屈服於這種壓力」。
拜登為民主峰會開幕 中俄批美製造隔閡
美國總統拜登向全球111個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首腦發出了參加世界民主影片峰會的邀請。美國方面希望,此次峰會能夠推動正受到專制國家威脅的全球民主化進程。台灣代表將以預錄影片方式發表「國家聲明」。
抵不抵制冬奧會 德總理持保留態度
美英澳加等多國宣佈外交抵制北京冬奧會後,德國會不會也加入這個行列?目前德國政府的態度仍不明確。德國新任總理肖爾茨表示「奧運會也是對全球團結做出的一種貢獻」。 法國體育部長表示該國不會進行抵制,但這一表態並未得到法國外長的確認。
上一頁
第127 頁,共200 頁
下一頁